茶葉是如何從中國傳到印度的?

鴨一嘴



宇文長風923


最先到達東方做貿易的是葡萄牙人,他們繞過好望角,先來到印度,然後在16世紀初來到中國。後來他們從明王朝手裡租借了澳門,並且建立了貨棧,將絲綢、茶葉和瓷器帶回歐洲,這就構成茶葉在中國和歐洲之間的直接貿易。

後來英國支持海盜,英國女王以股東形式支持海上貿易,其中鼎鼎大名的就是東印度公司。

阿薩姆是印度一個盛產茶葉的地區,中英戰爭之後,兩國之間的茶葉交易不再穩定,英國東印度公司轉而尋找中國以外的茶葉來源,阿薩姆就成為一個比中國更有優勢的茶葉產區。

英國東印度公司不僅僅把茶葉引進到印度,還把橡膠引進到馬來西亞。橡膠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主要產地是東南亞,特別是馬來西亞。但是,橡膠樹原產於巴西和非洲,東南亞原來根本沒有。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人發明了加工橡膠的辦法後,橡膠一下子成了重要商品。在商機的刺激下,英國人就反覆試驗怎麼引種橡膠樹,怎麼割樹取膠。到19世紀80年代,英國在它的東南亞殖民地,當時叫馬來亞,成功引種橡膠樹。


高廣銀


談紅茶,就不得不說紅茶潮流的引導者英國,和茶葉的原產地中國。

17、18世紀的歐洲在受中國傳統思想、藝術文化吸引的同時,更是深迷於絲綢、漆器、傢俱、瓷器和茶葉等物質文化。

隨著葡萄牙人開闢的航路,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荷蘭開始於中國通商,1607年於澳門運載綠茶,1610年轉運回歐洲,開啟了東西方茶葉運載的記錄;在1637年進口量劇增。荷蘭人在自己飲茶的同時,還把茶葉銷往歐洲各地,因為價格高昂,僅在宮廷貴族和上層社會飲用,民間則是作為進口藥材在藥店裡銷售。

1637年4月,英國開始從中國攜帶茶葉。

1657年有記載英國倫敦咖啡館開始出售的茶葉(仍是從荷蘭轉口中國茶,每鎊售價高達6-10英鎊)。

168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第一次直接從廈門購買茶葉;

1699年英國的茶葉進口貿易由東印度公司壟斷經營,同年進口優質綠茶300桶,武夷茶80桶。

1700年,英國雜貨鋪開始出售茶葉。

中國茶在英國風靡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皇室貴族和上層社會的推崇與傳播。其間有幾位愛茶女士的功勞:

葡萄牙公主,凱瑟琳,1662年(康熙一年)帶著一塊海外殖民地、兩箱茶葉、七船糖,以“和親”的方式嫁給大不列顛國王查理二世。葡萄牙的飲茶習好開始在宮廷、上層社會中傳播。

英國女王.瑪麗二世,1689年(康熙三十八年),有同性戀傾向的瑪麗戲劇性的嫁給了表哥——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荷蘭執政),並一起登基為女王與國王;從荷蘭帶來了富有中國格調的漆器、茶和瓷器。可惜32歲死於天花。

英國女王.安妮(1702-1714在位),瑪麗二世的妹妹,英國國王、荷蘭執政威廉三世的小姨子。1702年,她的姐夫威廉三世死亡,安妮以斯圖亞特家族的身份繼承王位。安妮女王也是中國風物的愛好者,在她的帶動下從宮廷到整個上層社會都愛好上了飲茶,貴婦人們以用來自中國的瓷杯喝中國茶為時尚和富貴風雅的象徵。

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在位,道光十七年~光緒二十七年),繼位之前嚴格控制自己的言行,學習各種宮廷禮儀和規矩,閱讀大量書籍,提升自己的氣質,甚至遵守宮廷教師的規定:不喝茶。直到1837年即位,才讓僕人為她準備最新的茶飲,然後說道:“現在我才覺得自己真正成為一名統治者了。”正是因為她,形成了優雅的維多利亞式下午茶;以茶為中心的社交活動開始在民眾中流行,大到貴族的華麗聚會,小到村中鄰里拜訪。

二是茶葉的健康功效。

1678年荷蘭內科醫生利斯.邦特克博士用荷蘭語撰寫了面對大眾的書籍《茶-優異的草藥》,書籍從茶的安全性、藥效著手,細緻地介紹了茶的飲用方法,強調茶葉可以幫助消化和緩解便秘。

1685年茶葉貿易商迪富爾出版的《關於咖啡、茶、巧克力的新奇論考》被翻譯成各種語言,並廣泛閱讀。書中總結茶的功效為促進血液循環、利尿,以及對頭痛、痛風、結石等有療效,而且比其他藥物更優異,因為可以長期服用、效果穩定、無副作用。

1750年托馬斯.肖特出版新版茶論,在 “茶的功效、用處”、“茶的飲法”、“茶的弊害”等章節闡明瞭茶的積極作用和飲茶不當會產生負面影響。

1772年萊特松博士面向大眾撰寫了《茶的博物志——茶的醫學性質以及對於人體的影響》中,除了進一步通過實驗確認茶所含有的防腐、收斂效果,以及通過芳香成分起到鎮靜、鬆弛的作用外,還比較了中國與英國因為飲茶而導致的流行病的變化,論證了飲茶對於健康的具體影響。

在健康科學宣傳的攻勢下,茶迅速從貴族聚會飲品向市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轉化;民眾的飲食習慣因煮水泡茶變得更加健康和衛生,疫病發生率大大降低,也使得大眾更加推崇茶飲。

三是價格親民化。

17世紀末,英國已經開始從中國進口茶葉,但由於往返時間要兩年以上,距離遠,費用高;受海上霸主的影響,大部分茶葉需求仍從荷蘭轉口。

1780-1784年,英國以荷蘭支持美國獨立為由,發動並贏得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從“海上馬車伕”手裡奪取了世界海洋霸主的王冠,荷蘭茶葉貿易失去主導地位,英國東印度公司興起。亞當.斯密倡談“國富論”,主張用增加稅收來緩和財政危機,政府苛徵的茶稅高達190%;

東印度公司更是壟斷茶葉貿易,實行價格壟斷,以求最大限度的利潤;茶價不斷提高,當時的普通民眾無法正常消費,於是私運盛行,大量私茶由外輪運抵英國南岸。

1833-1834年,英國民眾告發東印度公司價格壟斷,責問政府和國會,壟斷貿易被迫改為自由經營;為了杜絕私茶貿易,茶稅也從190%減至12%,英國茶葉消費和貿易迅猛發展。

工業革命後美國人率先造出了茶史上稱為“快剪船”的運茶船。1845年,“虹”號快剪船從紐約航行廣州只走了92天,返程88天,讓茶葉運輸更加便捷。

英國逐年增加的茶葉需求絕大部分從中國進口,價格也由清政府決定,形成巨大的貿易逆差。為了扭轉不利的外貿局面,英國政府從殖民地印度搜括鴉片,大量輸入中國,用鴉片代替白銀來換取大量的中國茶葉。於是,有了後面的“禁菸運動”,和兩次鴉片戰爭。為了均衡茶葉供應價格,英國1834年開始派人在中國蒐集茶種、學習茶葉生產,1838年前後開始引進茶工在印度和錫蘭(斯里蘭卡)大力發展紅茶,並運用機械、改進茶葉工藝,將茶葉成本進一步降低。1860年前後,大量廉價印度、錫蘭紅茶湧入英國,取代中國茶。

四是英國的產業革命,工廠開始規定上下班時間,規律化的生活讓民眾有時間飲茶。

綜上所述,茶葉因上層貴族的引領,高額利潤的驅動,科學健康知識的傳播,飲用成本的不斷降低而英國普及。那為何又獨愛紅茶呢?

起初,英國進口的茶葉,大部分為我國的綠茶:據記載,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數量優質綠茶300桶,武夷茶80桶。武夷茶,即武夷山生產的烏黑色茶葉,風格更像半發酵的烏龍茶,香氣滋味較綠茶濃烈,當時稱為Bohea。 經過氧化發酵的武夷茶,經兩年時間漂洋過海抵達英國後,品質比綠茶更為穩定;濃烈的香氣滋味帶來的風味感受更接近咖啡;發酵茶的茶湯更具有包容性,符合英國人往茶水裡加糖、加奶的飲茶習慣;時間一長,英國人就更喜歡這種發酵風格的茶了。

當時綠茶的利潤不及武夷茶(據記1705年綠茶每磅售價16先令,而武夷茶為30先令),使得綠茶的生產經營越發粗劣;18世紀後半期,綠茶在以英國為主的歐洲市場逐漸衰落。

鴉片戰爭後武夷茶供不應求,茶商到各產地仿製武夷茶,迎合英國口味需求,加重氧化發酵程度,取消“炒制”,加強揉捻和日曬,減少工序,擴大產能,冠名為“工夫小種”、“工夫茶”或“烏茶”,出口時統稱工夫茶、烏茶即Black tea;這類工藝改進後的Black tea呈現出“紅湯紅葉”的特徵,貿易數量又佔優,後譯紅茶。行內按傳統紅茶的原料產地和工藝分為小種紅茶和工夫紅茶。

英國剛開始在印度生產紅茶時,自然地沿襲中國的紅茶加工方法;但按照傳統方法制作的紅茶和中國產的紅茶相比,無論在品質還是價格上都沒有競爭力。遂後改進工藝,逐漸在鮮葉採收、萎凋、揉捻、氧化發酵、乾燥、分選環節中引入機械,把生產機械化、工廠化,形成了英式風格的紅碎茶。

學習茶業的年月裡,有過不少困惑:例如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的發展關聯?茶葉貿易裡為什麼把Black tea 翻譯成紅茶?近日簡單梳理些,與愛茶人分享。


廿一茶趣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上流社會流行喝紅茶,因為價格高昂,只在宮廷和貴族當中流行,當時由於海運已成規模,中歐貿易盛行,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源源不斷的進入歐洲,中國文化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流逝,中歐之間貿易的不平衡日益顯現出來,歐洲貿易赤字越來越大,就茶葉來說,茶葉的進口量越來越多,世界上也沒有其他的地區能夠生產出這麼優質的茶葉來代替中國紅茶,所以歐洲人尤其是英國人只能一忍再忍,實在忍無可忍就用鴉片來換取中國的產品,隨後兩次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南方爆發太平天國運動,長毛盛行,一片混亂,一個叫羅伯特.福瓊的蘇格蘭人來到武夷山,當時武夷山的正山小種聞名天下,他就在當地找了九個種茶採茶製茶的師傅,經過一旦花言巧語,他帶著這些人和茶種去了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印度,經過一番摸索,在當地成功種植出了地道的紅茶,並且由於印度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種植茶葉,所以我們的正山小種在印度的加爾各答和阿薩姆邦等地逐漸擴大規模種植起來,而且質量還高於我們,並且由於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價格更加低廉,這嚴重打擊了我們的紅茶生產,使中國紅茶一落千丈,從而淡出了歐洲的舞臺。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紅茶人又創作出了金駿眉紅茶,但是我國的紅茶興盛任重而道遠,以上就簡單說這麼多,如有不足之處敬請大家指正,謝謝。


流水不爭先77199892


中國人喝茶已經喝了幾千年,早已習以為常,茶葉出口到歐洲國家主要是從明朝時期1610年前後開始的,歐洲人雖然喝了幾個世紀的中國茶,但是對茶葉是如何生產製作出來的是毫無所知,而那時中國曆朝政府對茶葉種植加工等相關“核心技術”對外嚴格保密,也不允許歐洲商人進入中國內地,所以歐洲人一直對中國茶葉充滿了神秘和好奇,一直想搞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歐洲各國冒險家受到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更是紛紛打起中國茶葉的主意,不斷通過各種手段從中國盜走茶樹茶種到世界各地進行試種,但是一直能沒能取得理想效果,一直無法撼動中國茶葉貿易壟斷的國際地位。

直到1848年,東印度公司派遣一個叫做羅伯特·福瓊的蘇格蘭人再次喬裝打扮潛入中國內地,通過種種手段,帶走了數萬顆茶苗茶種和多名中國茶工,並帶走中國武夷紅茶茶苗與印度本土茶葉進行雜交,並且在印度阿薩姆等一帶地區獲得巨大成功,由此對後來的世界茶葉貿易和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客觀上也進一步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敗亡。


天馬遠航


茶葉是如何從中國船到印度的?這當然是通過商貿往來。通過陸路,即以西安為起點的古絲綢之路和中國南方沿海的海路運輸進行商貿活動,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得以大量銷往海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