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的李白,为何一生都不愿意,参加科举?

大诗人李白一生纵横驰骋于唐代的山山水水,庙堂江湖无处不闪现着他那浪漫飘逸的身影。鲜有人知的是,文武双全的李白,一生都不愿意去参加科举。


文武双全的李白,为何一生都不愿意,参加科举?


难道是因为李白的淡泊功名、孤高不群?事实上,在他相当多的诗作中都表现了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豪情。例如: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堄屼当安之。《梁甫吟》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行》)


文武双全的李白,为何一生都不愿意,参加科举?


既然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旷世奇才,那他到底为什么自始至终都没有参加科举呢?笔者作了如下分析:

一、制度本身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科举考试是隋代才开始推行的。到李白生活的开元天宝年间已有140多年 的历史了,但对于一个影响中国1000多年的制度来说,它还远远未达到成熟时期,因此自然还有一些措施对它进行补充。


文武双全的李白,为何一生都不愿意,参加科举?


天宝年间,不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甚至不以文字显示才华的人,仅凭隐居养望,也可求得仕进,李白的好朋友张镐,就是在天宝年间得到举荐而做官,并最终成为宰相的。


文武双全的李白,为何一生都不愿意,参加科举?


这为那些梦想一步登天的娇子们画下了一个美好的图景,似乎只要自己的声名在外,加官进爵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李白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不求小官”,希望一朝蒙受帝王常识而被大用,后来李白的进宫及入永王幕正好说明了这点。

二、环境使然

从李白居住的蜀地来谈,蜀地是一个盆地,消息相对比较闭塞。由于受地域限制,普遍表现出了与唐其它地方相异的一面,文人也不例外。


文武双全的李白,为何一生都不愿意,参加科举?


他们大多受前辈司马相如、杨雄的影响比较大。而汉代的司马相如、杨雄二人是以词赋步入仕途的。因此一种以文赋而获功名的心态就长期隐于蜀地文人的心中,后来,李白就是凭一篇《蜀道难》而被贺知章惊呼为“谪仙人”,继而被玄宗招见。

三、身世

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也是重要方面。


文武双全的李白,为何一生都不愿意,参加科举?


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其父:“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在一个家教甚严的家庭里,父亲的身垂示范对一个早慧少年不能说没有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