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里的外籍雇佣军,打的后金死伤遍地,结果被一只鸡给毁掉

明朝军队里的外籍雇佣军,打的后金死伤遍地,结果被一只鸡给毁掉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在澳门的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葡萄牙人伯多禄•卜加劳(Pedro Bocarro)开设了一家铸炮厂,主业生产铜炮和铁炮。卜加劳炮不仅满足澳门当地的军需,还远销东南亚。卜加劳炮出色的性能,引起了明朝的关注,因此出现了葡籍雇佣军。

小伙伴们对卜加劳炮或许比较陌生,它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这就是红夷大炮。16世纪初,葡萄牙人来到明朝传教布道,开展经贸活动,明朝把这些人称为“红夷”,因此,葡萄牙人使用的一种火炮,自然也被称红夷大炮。

明朝军队里的外籍雇佣军,打的后金死伤遍地,结果被一只鸡给毁掉

红夷大炮是种前装滑膛炮,炮长1米,口径100-130毫米,炮重1吨,弹重数公斤,有效射程500米。炮管配有准星和照门,可以根据弹道,提高精度。炮身的重心处配有炮耳,以此为轴调整射击方向,与传统的明朝火炮相比,红夷大炮性能明显占优,是难得的攻防利器。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在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推动下,朝廷启动了红夷大炮的军购计划,先期购得四门炮。经过测试,效果良好。徐光启赞叹:“可以克敌制胜者,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二年后,朝廷再次购买了22门炮,和红夷大炮随行的,还有23名葡籍炮手和1名技工。一行人抵京后,葡籍炮手若翰哥里亚在试炮时,意外炸膛,不幸身亡。葡萄牙雇佣军遭遇“开门黑”,预示着这支炮队不祥的命运。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明军在宁远取得了对后金的重大胜利,红夷大炮表现出色,重新受到朝廷的垂青。先前因炸膛事件遭到弹劾的徐光启复起,采购红夷大炮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朝廷采购了红夷大炮七门,大小枪械33支,葡籍炮手、技师和造炮工匠等31人随行。

明朝军队里的外籍雇佣军,打的后金死伤遍地,结果被一只鸡给毁掉

炮队行进途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皇太极不甘心失败,避实击虚,绕道龙井关、大安口,进犯京畿。炮队在涿州与后金军遭遇。炮队进城,据城固守,放炮试射。后金闻炮远循,涿州和炮队有惊无险。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葡籍炮队抵京,大炮安置在京城各个要害,明思宗亲自赐名“神威大将军”。朝廷支付给炮队首领贡萨握德谢拉年薪银子150两,每月补助15两,其他人给予年薪100两、月补十两的待遇,当时六品官的俸禄是240两,普通士兵的军饷只有48两。

葡籍炮队一方面在京训练明军炮手,另一方面在徐光启的授意下,主动要求前往辽东助战。朝廷很满意葡籍炮队的表现,同意了炮队的请求。徐光启安排葡籍炮队屯驻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协助自己的学生登莱巡抚孙元化练兵造炮。

明朝军队里的外籍雇佣军,打的后金死伤遍地,结果被一只鸡给毁掉

登州靠近北京,又与后金隔海相望,是攻守俱佳的理想地点。孙元化在登州建立铸炮和训练基地,他试图建立一支火器精良、训练有素的炮兵部队。

在铸炮基地,葡籍技师采用炮管冷铸技术,改良了红夷大炮,射程是原先的三倍,弹重提高到十公斤。葡籍炮手和技师不断来到登州,人数增至40余人。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五月,后金组织船队,渡海攻打皮岛。先期抵达的13名葡籍炮手在炮台和战船上架设红夷大炮,随同明军共同对敌。仅17日当天,葡籍炮手开炮19次,轰击后金船队,造成六七百人死伤,“神炮诸发,虏阵披靡,死伤甚众”。

明朝军队里的外籍雇佣军,打的后金死伤遍地,结果被一只鸡给毁掉

双方激战十余日,后金军打得十分顽强,船队打散后,重新聚集,再次投入战斗,先后共有四次。在红夷大炮和明朝水师的打击下,逐渐不支,被迫撤退。朝鲜史籍记载了后金的败状,“扶伤盈路,不可胜记;柞卤俱漂,草木浑腥”。

第一次皮岛战役,明军取得了胜利。后金死伤万余人,战船、物资损失巨大。后金军队不习水战,缺乏重型火炮的短板,是导致失利的重要原因。此后六年,后金不敢踏入皮岛一步,可见当时战败后,给后金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八月,后金围攻大凌河。孙元化派孔有德率炮队渡海驰援辽东。船队半途遭遇风暴,渡海增援计划受阻。孙元化又催促孔有德一行从陆路经山海关,增援辽东。孔有德一行至河北吴桥,雨雪交加,军中缺粮,士兵饥寒交迫,怨道载道。

他的一个士兵与当地山东望族因一只鸡产生纠纷。孔有德统率的辽东兵驻守登州期间,与山东本地明军素来不和,孔有德又对被杀的皮岛总兵毛文龙抱有同情。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使用,促使孔有德煽动士兵扯旗反明。叛军气势汹汹,杀回山东。

孔有德手下有红夷大炮20余门,大将军炮三百余门,炮弹充足,战力强悍。 “百炮齐射, 炮矢如雨”,“对城攻打, 准如设的”,“城垛尽倾, 守垛者无处站立”,在登莱地区激战18个月,席卷大半个山东。

明朝军队里的外籍雇佣军,打的后金死伤遍地,结果被一只鸡给毁掉

次年五月,叛军围攻登州,城内的耿仲明因弟弟参与皮岛兵变,正在关禁闭。他收到孔有德围城的消息,秘密联系辽东旧部,策划响应叛军。他乘夜与孔有德取得联系,打开城门,叛军一拥而入,与明军展开巷战,杀声四起,枪炮隆隆。

城内葡籍炮队也受到波及,周围的明军或逃或降,葡籍炮队孤立无援,即便如此,葡籍炮手依旧坚守炮位,与叛军展开激战。这对师徒互为攻守,技术娴熟。这场炮战,是当时东亚火炮技术含金量最高的战争。

葡籍炮队人少寡助,力敌不支,包括队长贡萨握德谢拉在内的12人战死,15人重伤。叛军感念葡籍人员的师徒之情,将幸存人员交给受伤的传教士陆若汉。在他的带领下,一行人返回澳门。陆若汉因伤不治,在广州逝世。

明朝军队里的外籍雇佣军,打的后金死伤遍地,结果被一只鸡给毁掉

孔、耿二将率领残部3600余人,携红夷大炮十余门以及大小火器,带领万余百姓渡海投奔后金。后金得到这批人才,如获至宝,操炮制炮技术突飞猛进。相比之下,明朝火炮专业人员在此次兵变中损失殆尽,快速发展的火炮事业戛然而止。

战死的葡籍炮手受到了朝廷的追封抚恤。葡萄人在明朝火力大跃进时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援。明朝先后从卜加劳铸炮厂购买了80余门红夷大炮。在明末纷乱的时局下,葡籍雇佣兵展现出极高的技术水准和职业素养,受到了明朝,甚至对手的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