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离皇帝宝座只差一步的皇太子,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功晋级的!

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经过了十五年而亡,继承其各项制度的西汉,就有很多人对其灭亡原因进行了分析探究,最有名的要数陆贾在《新语》写的十二篇政论文章和贾谊的《过秦论》等文章,见解深刻,又极富艺术感染力,对每个人都有一些启示意义。不过,木林认为,封建中央集权制,它的核心就是要树立起绝对的皇权,即权力高度集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和皇帝的最后决定权,这就决定了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皇帝,他可以决定一切事项,可以决定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成就,选择领导人就是国家的未来。

秦始皇在去世之前没有定下接班人(有出土的汉简说他指定的接班人就是胡亥,权威性还有待考证),使得胡亥在接班后,为了巩固权力,杀兄弟姊妹,杀高官贵戚,在领导和权贵阶层进行了大范围的清洗迫害,让帝国伤了元气,动了根本。结果是,两个农民振臂一呼,天下跟风随从。在这些造反的人中,沛县人刘季脱颖而出,他力压群雄,重新建立起了另一个大一统政权。公元前202年,刘季在汜水北岸筑坛登基,给自己改名为刘邦,称皇帝,暂时定都洛阳,封吕雉为皇后,立刘盈为皇太子。

即便是离皇帝宝座只差一步的皇太子,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功晋级的!


开了这么长的头,才进入我这篇文章中要讲的第一位太子刘盈。

公元前197年,受不了戚姬枕边风的刘邦,终于跟大臣们挑明了说想要用赵王刘如意替换现在的太子刘盈为新太子,结果大臣们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当时的御史大夫周昌暂时抑制住了刘邦的想法,接着是叔孙通等儒家辩士的反对,张良、萧何等重臣的拥护,以及民意代表商山四皓等人的保驾护航,让刘邦断了更换太子的念想。

在刘邦和戚姬共同为刘盈摆的那场“鸿门宴”结束时,刘邦很伤感的对戚姬说:“我本想将刘盈给废了,但是他有那商山四皓辅助,太子羽翼已经丰满,现在是动不得了。”

这位经历过废立风波的皇太子,终于磕磕绊绊的登上帝位,只是他的朝政大权都掌握在了他老妈吕雉的手上,他成为了第一个所谓的傀儡皇帝。

他死后,他老妈又连续指定了两个皇帝。

他老妈死后,朝中权臣们又拥立了刘邦仅剩下了两个儿子中的一个儿子刘恒,为汉文帝。

即便是离皇帝宝座只差一步的皇太子,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功晋级的!


我要讲的第二位太子刘启,他是汉文帝的儿子。

刘恒称帝后的前几年,还不敢立自己的儿子刘启为皇太子,在大臣们的屡屡劝谏下,才勉为其难地立自刘启为太子。这个刘启也不是什么善茬,也曾因为下棋打死过吴王刘濞的世子,不过庆幸的是,他没有经历过废立风波,在文帝的呵护关照下,顺利地登基,成为了汉景帝。

我要讲的第三个太子刘荣,他是汉景帝的儿子。

历史中对他个人开始时的表现,没有过多的记载,说他的被立,是因为他母亲栗姬受景帝宠幸的原因;而他的被废,也是因为他母亲栗姬政治上的不成熟,让景帝因为厌恶其母亲而导致他被废。

公元前150年正月,栗姬失宠被打入冷宫,皇太子刘荣被贬为临江王。同年四月,刘彻被新立为太子。

废太子刘荣,在当临江王的刘两年期间,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守规矩的,没有搞叛乱行动,只是盖房享受,谁料他在享受中还是干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在扩建宫室时不小心多占了祖父文帝刘恒宗庙辖地的一部分。景帝的大臣晁错也曾干过这种事,不过他被景帝包庇了,不仅没有受到追究,还气死了当时的丞相申屠嘉。而这个废太子却没有晁错幸运,他结果因此被召进京,最后落得个在中尉府监狱中上吊自杀的结局。

刘荣的经历告诉大家,被废掉太子肯定不能活着。

即便是离皇帝宝座只差一步的皇太子,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功晋级的!

我要讲的第四个太子刘据,他是汉武帝的儿子,当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

公元前128年,29岁的汉武帝得到这个儿子时,便高兴地命人作《皇太子赋》以庆贺,随后就立其母亲卫子夫为皇后。公元前122年,七岁的刘据被立为皇太子,随后,就让他跟当时的天下名儒们学习《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

经过儒家思想熏陶的刘据,因为公瑾仁恕,施政比较宽厚,得罪了武帝身边的很多文法吏和宦官,再加上舅舅卫青等卫氏外戚的过早去世,导致他受取江充等人的诬陷,卷入巫蛊案中。

少傅石德,用秦旧太子扶苏故事的劝说下,派人假冒使者矫诏斩杀了江充,在没有更多正规军队的帮助下,将长安城内的囚犯武装起来搞起暴动,后来兵败。公元前91年,皇后卫子夫自杀,三十七岁的太子刘据,在逃出长安城后也自杀。

再后来,武帝在壶关三老令狐茂的劝谏下,为太子刘据平反,那些在征讨太子过程中立功受赏的人又纷纷被杀。

公元前87年,武帝在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四天后,武帝驾崩,霍光等人遵照武帝遗命拥立刘弗陵为汉昭帝。刘据,他也成为了第一位率先用武力对抗政治迫害的太子,也是第一位兵变没有成功的太子。

即便是离皇帝宝座只差一步的皇太子,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功晋级的!

这四位皇太子的经历和结局,确实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是,皇太子虽然是皇帝的儿子,未来的合法接班人,但他不等于皇帝,在没有接班前,也得夹着尾巴做人;

二是,大家都认可的未来接班人,不一定能接得了班,这中间还有很多的变数;

三是,皇太子要想继位接班,不仅要获得在位皇帝的认可,更要在大臣中有能够拥护和支持自己的势力,在关键时还得有人跟着自己起哄;

四是,俗话说,间不疏亲,那是常理,三人成虎、积羽沉舟、众口铄金时,间照样能疏亲,刘据就是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