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銳士的起源和規模是什麼樣的?在秦國被滅時,大秦銳士是否還有留存?

逝水流年8827


秦國銳士是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時期,獎勵耕戰,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軍力大振。

上將司馬錯以魏武卒為基礎嚴格挑選訓練組成鐵鷹銳士,每名士兵負重約八十斤,入選的士兵不光體魄強健,更是要馬戰步戰及各種兵器樣樣精通,所以秦國銳士只有一千六百多人,但個個可以以一擋百,所向披靡。

秦軍收復河西之戰中,大秦銳士一戰成名,荀子也曾說: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

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後,這支精銳部隊或北上驅逐匈奴或南下百越。秦國的滅亡是多方面的原因,即便有這支精銳部隊的加入也難以改變秦國亡國危機。





最後的騎兵90


秦銳士應該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特種兵了吧。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荀子的這句話,應該直接點明瞭秦銳士的地位。

當年吳起創建的精銳重裝步兵“魏武卒”,在戰國前期和中期所向披靡,是無敵的存在。秦軍五十萬沒幹過人家五萬人,可見魏武卒是多麼強悍。

秦國到了秦孝公時代,力圖求變,商鞅變法極大的增強了國家實力。司馬錯在此基礎上,為了對付強大的魏武卒,開始組建秦銳士。可見,秦銳士在創建之時,就是衝著天下第一去的。

魏武卒當年是手執長矛,腰帶利劍,穿三層重甲,被一張重弓。隨身帶50支弩矢,3天的糧草,可以連續行進一百里投入戰鬥。

秦銳士在此基礎上,又增加全副甲冑,精鐵匕首和牛皮盾牌,總負重達到80多斤。然後,再通過層層選拔,才能進入秦銳士的陣營。所以,他們應該是特種部隊一樣的重甲步兵。


二十萬秦國新軍,銳士只有1600人。

一旦成為秦銳士,有封賞,有土地,衣食無憂,也不用擔心家裡的徭役稅賦,可以全心全意的奮勇殺敵。

所以,此後秦銳士四處征戰,成為了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但是,秦銳士畢竟只是一支人數稀少的特種部隊,就算能延續到秦末,也無法逃脫秦軍滅亡的命運,一定也隨之瓦解覆滅了吧。


七追風


當時吳起的魏武卒天下無敵,壓制著秦國東進的步伐,為了邁過這道鐵閘,秦軍開始組建精銳士卒。首先,照著魏武卒的標準負重,再加一把匕首和一塊盾牌,總負重約80斤。其次,經歷三大關:較武關、陣戰關、兵器關。過三關的佼佼者,方可入選“銳士”。銳士的編制和魏武卒一致,千人為一個作戰單位,白起就是千人長幹起來的。但是秦銳士的數量少得多,二十萬秦新軍裡面,只選出1000多人。帝王一聲令下,所有擋在秦軍面前不管是什麼,統統殺無赦,這太恐怖了,已經將軍隊鍛造成了機器一般。

在整個戰國時代一共有四支公認的王牌部隊,他們分別來自四個不同的國家,也就是魏、齊、趙、秦四強國。 依照活躍的年份來對這四大王牌部隊做一個排行的話,那便是魏武卒,齊技擊,趙邊騎,以及——秦銳士! 正所謂:三萬武卒定河西,十萬技擊齊為王。五千邊騎平中山,六百銳士過蜀關! 四大王牌部隊之中,魏武卒是純步兵,齊技擊是車騎兵,趙邊騎是輕騎兵,而秦銳士最為特殊,可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這個詞語就是——兵王!

《荀子·議兵篇》曾言:“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關於秦被滅時秦銳士有無殘留,恐怕誰也無法回答!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誓不休戰!


祈禱雨季


關於起源,是商鞅變法時期,商鞅效仿“魏武卒”而訓練的一隻新兵,後在收復河西一戰中一鳴驚人,被世人稱為“銳士”。

規模的話,當時新軍20萬,銳士只有1600人,是當時少之又少的“特種兵”。

後期銳士已經普遍化,普通化,所以基本也就消失殆盡了。


王祥麒


秦銳士,出自荀子議兵。秦人其生民也狹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勢,隱之以隘;忸之以慶賞,鮂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鬥無由也。隘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眾強長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