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四大都督”有怎樣的職權?可以算是東吳軍隊的總司令嗎?

重舟難過千重山


江東自古多才俊,“四大都督”未必領全軍

三國話題的討論中,常會說東吳有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很多人以為這“都督”一職就是東吳全軍的統帥或者說就是東吳部隊的總司令。這就是有點想當然了,要說清楚“都督”一詞的含義,我們需要理清這一職位的來龍去脈。

首先,都督起初並不是軍隊統帥的代稱,職權相當於是軍中的監察官。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年,因為征戰的需求,朝廷在出徵前臨時設置“督軍都御史”一職,簡稱都督、督軍。都督並沒有直轄部隊,也不歸屬出征將帥管轄,但卻有著監督諸軍的職權,講白了,就是“監軍”。監軍名聲一直都不好,前線軍隊打仗壓力已經很大了,上面還派個人來指手畫腳的,本來能打贏卻常被搞成敗仗。崇禎就是濫用監軍,使得明軍敗仗連連,最後丟掉江山的活生生例子。這麼說來,都督這個官職與軍事主官是有衝突的,經常會妨礙作戰。

剛開始的時候,“督軍都御史”由於權力過大,所以只是一個臨時性的官職,戰爭結束,這個官職也就隨之解除,不過,到了東漢末年,朝廷為了鎮壓黃巾之亂,賦予地方更多民政與軍政上的權力,雖然成功平亂,但也在全國各地產生諸多擁兵自重的軍閥。這些軍閥的官位有高有低,能給予手下的官位也有限,這樣一來,都督這種臨時性但權力極大的官職,就有著很大的彈性空間可以操作。駐一地者為某都督,攻城者為升城督,領某部者為某部督,都督逐漸成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軍事首長的正式官名。

那麼什麼是大都督呢,大都督的職權從名稱上來看,意指它擁有“都督中外諸軍”的職權,是全國最高的軍事統帥。如果是這麼個意思,東吳的四大都督都不具備這樣的職權。

先說周瑜,周瑜雖然是孫策指定給孫權的輔政大臣,卻沒有一把抓東吳的所有兵權,這點可以從赤壁之戰看出,孫權雖然拜周瑜為左都督,但同時也拜程普為右都督,所以周瑜實際職權為赤壁前線左翼軍團的指揮官而已。

魯肅也有同樣問題,周瑜死後,呂蒙、蔣欽擔任左右護軍,孫皎為督護,這就是由呂蒙、蔣欽接替周瑜,孫皎接替程普。之所以說魯肅是周瑜的接班人,主要是魯肅接管了周瑜的部曲,但他並未實際接手周瑜護軍和大督的權力。

呂蒙一樣,魯肅死時,朝中上下都以為是呂蒙接任,可是孫權卻下令,由從事中郎將嚴峻代替。雖然嚴峻堅決推辭,但孫權隨即打算讓孫皎和呂蒙並列為左右督,一起攻打荊州。後來,還是呂蒙以周瑜和程普不合,差點耽誤國事為由,這才打消孫權的念頭,但孫皎還是擔任荊州戰區後援,僅次於呂蒙。

陸遜乍看之下,並沒有太明顯的掣肘,但實際上步騭和陸遜並列護軍,諸葛謹、朱然、全琮則分別負責其他幾個重要的軍區,所以陸遜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都督。

嚴格來說,東吳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他們真正的職權,其實是東吳長江前線最高統帥,對於東吳在長江下游的部隊,並無指揮調動的權力。

真的擁有大都督“都督中外諸軍”權力的,曹真、曹爽、司馬師、司馬昭算是,東吳則只有諸葛恪一人。


重舟難過千重山


我們所說東吳“四大都督”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實真正的東吳都督雛形為赤壁之戰時的程普與周瑜,即“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而東吳每設都督一職,不同時期,不同戰事,所統兵權也有很大差異。而大都督一職由魏國創立,吳同魏制。常設都督,行大都督職。



周瑜

周瑜被任命大都督一職是在建安十三年春,孫權欲討伐江夏之時,以周瑜為前部大督。又根據《吳主傳》記載,此戰為孫權親征,因此周瑜也只是作為陣前指揮的身份出征,並非三軍總司令,統帥之權仍由孫權掌握。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三國志.周瑜傳》

曹操奪得荊州以後,孫權在戰與降的問題上問計於百官,周瑜是主戰一派,先是請三萬兵馬,請往夏口設防,後得知曹操率眾十五六萬,又言“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但孫權還是以“五萬兵難卒合”為由,只撥調三萬精兵給周瑜,協同程普、魯肅開往前線,並言“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因此,此時的周瑜大都督所能掌控的兵馬也就只有三萬餘人,東吳多半兵馬的調動還是孫權說的算。



周瑜的大都督一職雖兵馬調動的數量有限,但是東吳在大戰時期,正式設立的兵馬總指揮,雖未有假節之權,但有生殺權宜之實,即都督之令代表孫權之令,只是這種戰時職位設置時間不長,赤壁之戰得勝以後,此職位延續到與曹仁對峙於江陵,隨後曹仁退軍,周瑜的大都督一職雖仍有名,但已無實,以南郡太守之職屯兵於江陵,此時的所統兵力也大大削弱。

魯肅

“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周瑜《三國志》

魯肅也是赤壁之戰前的主戰一派,並是孫劉聯盟的撮合者,並以贊軍校尉之職協助周瑜的赤壁之戰。周瑜病重之時上書孫權推薦魯肅接任其軍職,孫權即拜魯肅為奮武校尉,代替周瑜領兵,但“瑜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又令程普接任南郡太守,這裡首先能看出魯肅能夠調動的兵力在四千左右,而且孫權將周瑜之職一分為二,軍權由魯肅掌管,而政權由程普接管,因此,魯肅的所謂“大都督”一職實際並非有實,在史料裡也未提到孫權封其為大都督這一記載。

建安十九年,魯肅“從權破皖城,轉橫江將軍”。如果說魯肅為大都督,按照周瑜之先例來看,軍師行動當自行做主,又怎用跟隨孫權一道參與戰爭。因此,“代瑜”之說被演義冠名為東吳第二任大都督實為杜撰。

呂蒙

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三國志.呂蒙傳》

呂蒙從赤壁之戰一直跟隨周瑜建立軍功無數,後得孫權提點,又自學研書,有“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的美贊。直到魯肅去世,呂蒙成為東吳軍中第一人。並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故地,被封南郡太守,這也是當年周瑜的職位,但封爵未下,會蒙疾發,不就便病死。


從呂蒙向孫權請示後,獨立發動的奪取荊州之戰從性質上來看,有自主調動兵力,發動戰爭的權力,這一點上是具備大都督之職的影子,但史料也未提及孫權拜其為大都督,因此,第三人大都督一說也顯得論據不足。

陸遜

陸遜於黃武元年,劉備東征之時,被孫權拜為大都督,假節,督五萬人拒敵。這也是東吳大都督一職發展為頂峰並且成熟的一個標誌,陸遜享“假節”一權,因此對於孫桓被圍於夷道不管不問也顯得很有底氣,並且在掌兵數量上,已經能夠獨自調動東吳全國三分之一的軍力,這也是前任大都督所不具備的。


黃武七年,曹休進攻皖城,孫權再拜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抵抗曹休。這裡說明陸遜在贏得夷陵之戰以後是沒有再掛大都督一職的,否則此時不會多此一舉再拜為大都督,由此可見,東吳的大都督一職是戰時設置,且是危及國家安全之時才會設立,赤壁之戰的周瑜,夷陵之戰的陸遜,都是面對敵國舉眾伐吳而設立,因此更好的說明了魯肅和呂蒙未設大都督的原因。

都督一職是由戰時設立,常督一個戰區,如陸抗後期“都督西陵”等,掌管整個戰區的兵馬調配和軍事部署,而在面臨國家危難之際,周瑜這樣的大都督是代行君主權力,具有調配全國軍力和資源的權力,但孫權依然是最高統治者,周瑜所有行動要報孫權同意,陸遜雖假黃鉞,但實際上與周瑜相同,凡事還是要上報,得孫權同意才能實施執行。


棍哥觀史


因為受演義和影視劇的影響,東吳四大都督的說法流傳甚廣,不過詭異的是,在正史中,東吳四英將只有陸遜擔任過大都督一職。但是四大都督都屬於前敵總司令,而東吳軍隊的總司令只能是孫氏父子。

周瑜在孫策時代先後為建威中郎將、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孫權繼位後以中護軍與張昭共掌眾事。唯一與大都督沾邊的是208年孫權討伐江夏黃祖時,以周瑜為前部大督,同年曹操南下荊州,孫權分別封周瑜程普為左右督,但無論前部大督還是左右督都是臨時差遣,屬於戰時官職,事後就卸任了。周瑜大破曹仁後,被孫權封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聚江陵,而偏將軍成為周瑜的最高軍職(此時劉備為左將軍領荊州牧,關羽為蕩寇將軍領襄陽太守,張飛為徵虜將軍領宜都太守,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而孫權的正式官職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自己才是雜號將軍,不可能任命大都督的)。

魯肅在孫權時代為贊軍校尉,周瑜病逝後先後為奮武校尉,漢昌太守、偏將軍,破皖城後為橫江將軍(此時孫權為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呂蒙在孫權時代先後為平北都尉領廣德長、橫野中郎將,隨周瑜破曹仁後拜偏將軍領尋陽令,曹操出濡須時,孫權以呂蒙為督以拒曹操,之後被封為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呂蒙又兼任漢昌太守。奪取荊州後,呂蒙被封為南郡太守孱陵侯。(此時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

陸遜在孫權時代先後為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呂蒙稱病時以偏將軍右部督代蒙主持西線軍事,破關羽後為宜都太守,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平定荊州後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劉備東征伐吳時,孫權封陸遜為大都督、假節(此時孫權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孫權稱帝后,陸遜先後被封為上大將軍、丞相、荊州牧、右都護、江陵侯等。四大都督中真正擔任東吳大都督的只有陸遜一人。

事實上,在漢末三國時期,無論是前部大督、左右督、左右部督,還是大都督,都是臨時加官。而大都督做為節制諸軍的統帥,需要大王或者皇帝才能任命。之所以周瑜、魯肅、呂蒙未曾獲得此號,是因為當時孫權官爵過低,不可能任命比自己官爵還高職位;而陸遜之所以能當上大都督,是因為孫權已經成了大將軍、吳王,有資格去冊封大都督。

雖然周瑜、魯肅、呂蒙未曾獲得大都督之職,但他們和陸遜的作用一樣,都是東吳的前敵總司令,至於東吳軍隊的總司令,當然屬於孫堅、孫策和孫權了。你覺得呢?


靖遠0204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崛起於江東,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都督的運籌帷幄密不可分。那麼都督是一種什麼樣的官職,算不算東吳軍隊的總司令呢?


在東漢武將職位以將軍為主,共分六品,其中一品大將軍,地位最高,掌管朝廷的實際軍權。如《三國演義》中的何進就是獨斷朝綱的大將軍。到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出現了將軍濫置的現象,也就是說,將軍越來越不值錢了。為了明確職權,各勢力便設立都督一職。

孫權所任命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位都督,是東吳荊州防線的總指揮,其實,他們還有另外一種稱呼:荊州太守。其主要任務是負責與劉備,曹操集團作戰。而荊州戰事關乎東吳的生死存亡,自然有孫權的肱骨之臣擔此大任。沒有孫權點頭,這四位都督是調動不了其他地方的駐軍。

史書讚美四人:為一時英傑,真所謂社稷柱石,與國為存亡之臣也,據守荊州三四十年,為威名將。這四位都在史書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周瑜火燒赤壁定三分,魯肅提出聯劉抗曹的戰略,呂蒙白衣渡江襲荊州,陸遜火燒連營。四人前後雖皆為都督,周瑜權力最大,魯肅次之,呂蒙,陸遜則完全在孫權控制之中。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大都督一職,在三國中僅吳和魏設,但有所不同。赤壁之戰時,為對抗曹操,周瑜為主帥,孫權封其大都督,督制各軍。後夷陵之戰,劉備伐吳,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並假節,以督制朱然潘璋等一批老資格將領。大都督一職在東吳完全可以算作是總司令之職。魏的大都督與吳有所不同,主要都督地方軍事,實際上就是地方軍事長官,魏按照西、中、北、東四線防線設置大都督,就好比現在中國的幾個戰區,所以魏的大都督權力沒吳那麼大,但後來,司馬懿大權獨攪,其大都督之職應該是總督全國兵馬了。蜀漢未設大都督一職,而設了中都護,同樣是總督全國兵力,劉備死後,李嚴任此職,後軍權為諸葛亮所奪,諸葛亮以丞相之職領兵,自然不需要再封大都督之職。實際上,按照漢朝武官官制,大都督一職並不高,從高到低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中郎將(曹丕曾任此職),校尉,四將軍(即前後左右),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大都督,都督,下面是牙門將軍,偏將軍,裨將軍等一些雜號將軍。諸葛亮死後,姜維以大將軍之職總督蜀軍務,這倒是貨真價實的。


梁溪居士陸建榮


督都就是被授與上尚寶劍的總司令,有先斬後奏的特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