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天書,《六韜》王霸之術

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最厲害的不是“倚天劍”和“屠龍刀”,而是隱藏在刀劍之內岳飛所做的兵法《武穆遺書》。拿著刀劍打打殺殺的都是莽夫,只有武裝了的思想才是真的強大。

項羽小時候,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項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在項梁教授項羽兵法,24歲起兵戰勝了強大的秦國,27歲就成為了西楚霸王。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但是基本的原理卻是更古不變的。《六韜》作為古代的天書,對我們又有哪些啟示呢?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書。中國漢族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

《六韜》分別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標題,各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萬字。

卷一

《文韜》內分《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傅》、《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十二篇,主要論述作戰前如何充實國家的實力,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作好戰爭準備。如對內先要富國強民,對人民進行教育訓練,使之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對外要掌握敵方的情況,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卷二

《武韜》內分《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五篇,有的版本把“《兵道》”列於《三疑》前。這一卷主要論述取得政權及對敵鬥爭的策略,強調在作戰前必須先對敵我雙方的情況瞭如指掌,進行比較,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才能制勝。

卷三

《龍韜》內分《王翼》、《論將》、《選將》、《主將》、《將威》、《勵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徵》、《農器》十三篇,主要論述軍事指揮和兵力部署的藝術,指出在戰爭中要調動對方,選擇將帥、嚴明紀律,然後確定如何發號令、通信息。還指出要注意天時地利、武器裝備和物質供應等。

卷四

《虎韜》內分《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道》、《略地》、《火戰》、《壘虛》十二篇,主要論述在寬闊地區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

卷五

《豹韜》內分《林戰》、《突戰》、《幫強》、《敵武》、《山兵》、《澤兵》、《少眾》、《分險》八篇,主要論述在各種特殊的地形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

卷六

《犬韜》內分《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騎》、《戰車》、《戰步》等十篇,主要論述教練與編選士卒以及各種兵種如何配合作戰,以發揮軍隊效能等問題。

如何治國?

從某種意義上看,《六韜》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也是一部治國安邦定國的政治著作,其治國思想體系大體上屬於黃老道家,提倡無為而治。《六韜》要求君主清心寡慾,勤勉治國,至於民眾是否要這樣則未必,治國的關鍵在於因勢利導,順應民心。

治國境界

“萬民富樂而無飢寒之色,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化直,百姓戴變於形;萬國不通,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之曰大定。”,“古之聖人聚人而為,聚家而為國,聚國而為天下:分封賢人以為萬國,命之曰大紀”要達到這容家個理想的治國境界,《六韜》提出“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 。”

治國思想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賢不肖不等乎?其天時變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聖賢的君主通過使用賢能之人治國,內聖外王的治國戰略思想,即“心以啟智,智以啟財,財以啟眾,眾以啟賢,賢之有啟,以王天下。”要通過修煉個人心性以獲取智慧,通過個人智慧來獲取財富,通過財富來獲取眾人擁戴與歸附,從擁戴歸附自己的眾人中獲取賢才,通過賢才來提高自己,這樣就成為一個良性循環,遇到一定的時機,就以行動以獲取天下。《六韜》強調以道以智治國,在競爭激烈的春秋戰國時期,和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相比更具有可行性 。

治國原則

“無為而治”,《武韜·文啟》中當文王問太公“聖人何守”時,太公道:“何憂何音,萬物皆得;何音何憂,萬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聖人守此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復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聖人不自明,故能明彰。”聖賢遵循“無為而治”的原則,天下也因之潛移默化。君主治國應當“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織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無為乃是君主治國所需遵守的基本原則。

《文啟》將國君能否掌握與推行無為政治視為其優劣的條件,“聖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愚人不能正,故與人爭;上勞則刑繁,刑繁則民憂,民憂則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意思是說最上等的聖人是會運用清靜無為政治思想平治天下的人,那些欲有所作為的統治者只能造成天下的動盪。

總結起來,因勢利導,順應民心,以道以智治國。

如何治軍?

第一,強調爭取人心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為國之大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

太公曰:“愛民而已。”

文王曰:“愛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請釋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臺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臺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飢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已物。此愛民之道也。”

《文韜》第一章開篇就直言不諱地用釣魚米比喻收攬人心,即“緡(釣線)微鉺明,小魚食之;緡綢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盡力賣命)”。所謂“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收攬人心的具體方法 包括“愛民”、“惠民”、“修德”等。周公也曾說過:“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結合對敵鬥爭的需要,作為周軍政大員的呂尚,認識到人心向背與戰爭勝負的關係,因而採取了適合不同階層要求的一系列措施,以爭取廣泛的社會支持和擁護,以便更好地實現既定的政治目標。

如毛主席當年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二,主張政治攻心,瓦解敵人

《武韜》中,有《文伐》一章,所謂“文伐”即今天所說的政治攻勢,與“武伐”相對。《文伐》的內容分為十二節,主要是談如何運用政治攻勢來瓦解敵人,達到武伐所不能達到的效果,併為武伐創造有利條件,如“因其所喜,以順其志”、“親其所愛”、“尊之以名”,“輔其淫樂”、“養其亂臣”、“收其內,問其外”以及“賂以重寶”等等。這些內容雖然多是戰國時流行的思想,但就其思想本原而言,與呂尚輔文王時採取的麻痺紂王,分化瓦解商統治集團的種種措施所反映出的思想是一致的。軍事與政治的關係,即為了奪取戰爭勝利,不能一味靠軍事進攻,還必須善於實施政治攻勢,只有將二者緊密結合,才能順利地實現戰爭目的。

天津解放後,孤守北平的國民黨軍傅作義部25萬人已完全陷於絕境。為了保護這座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戰爭破壞,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力爭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在90萬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的震懾下,在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和北平許多開明人士的敦促下,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接受了解放軍提出的和平條件,並於1949年1月21日,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31日,人民解放軍浩浩蕩蕩進駐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解放臺灣的策略如出一轍。

第三,文武並重,謀略為先

《發啟》中說:“全勝不鬥,大兵無創”,“大智不智,大謀不謀”,意為戰爭在於以智取勝,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而要做到以智取勝。高明的人運用智慧於無形,使人不見其智,運用謀略於作戰之前,使人對其意圖不能察覺。


古代的天書,《六韜》王霸之術



簡單的來說就是“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四渡赤水之戰,是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地區進行的一次出色的運動戰。在這次作戰中,毛澤東充分利用敵人的矛盾,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指揮紅軍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界地區,巧妙地穿插於敵人重兵集團之間,調動和迷惑敵人。當發現敵人的弱點時,立即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殲敵一部,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從而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成為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範例。

《三疑》章中提出:要“攻強、離親、散眾”,就要“因之,慎謀”,意謂進攻強敵,要助長它的強暴;離間敵人親信,要收買敵人的親信;瓦解敵人軍隊,要先收攬敵國民心。


古代的天書,《六韜》王霸之術



劉邦對付項羽,先是助長項羽的強暴,讓他燒了咸陽宮,失去了關中民心,收買項伯逃過鴻門宴一劫。公元前202年,劉邦背信棄義,帶兵追擊東歸的項羽。項羽回擊,大敗漢軍。其後諸侯軍隊皆至,項羽孤軍陷於重圍,敗至垓下,兵少食盡。韓信彭越諸軍,合圍愈急。為動搖楚軍心,張良和韓信讓漢軍夜唱楚歌,項羽聞楚歌,驚惶之中感到大勢己去,夜間與愛妾虞姬在軍帳中飲酒,面對美人和名騅,項羽慷慨悲歌:“力撥山兮力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後自刎於烏江。

《兵道》章中說:“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即用兵之道在於把握戰機,造成有利形勢,要造成“外亂而內整,示飢而實飽,內精而外鈍”的假象,以迷惑敵人。


古代的天書,《六韜》王霸之術



以八路軍為例,雖然按照國軍的序列,只是一個集團軍的規模,但是由於在敵後作戰,實際上八路軍的糧餉物資軍火都是自己負擔的,所以兵力的發展基本上不受限制。表面上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可是每個師下轄兩個旅,可是再往下看,每個師下轄2-3個團和若干獨立營,由於是自己養兵,所以很多營的實際規模已經接近與團了。

1937年開始,中央開始以八路軍的師為單位建立了如晉察冀軍區、晉綏軍區、晉冀魯豫軍區等多個敵後抗日根據地,軍區當中又有軍分區、分區、縱隊等,實際上打破了常規部隊戰鬥序列發展的限制,各軍區根據自己的能力發展部隊。由於在根據地內採取土地改革政策,打土豪分田地,獲得底層人民的支持,兵員十分充足。等到抗戰結束時,差不多每個縱隊的規模已經接近於師的規模了。後來突然發動的百團大戰震驚了日本和國民黨。

總結起來:發展自己,消滅敵人,以智取勝。


古代的天書,《六韜》王霸之術



往事越千年,六韜二萬字,便可定天下。君子不可不知,帝王不可不讀。游龍戲於池中,則為鯉,閱六韜而出者方為王。欲王者志,必有王者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