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是真的扶不起來還是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對此你怎麼看?

歷史公元


扶不起來和沒有受到良好教育這可能是小說《三國演義》的觀點……我不敢苟同!因為藝術可以脫離現實,可以拔高,更可以虛構……何況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作者寄託情感,表現思想內容的具體體現……作者所要表達的愛恨……好惡都在裡面!但是,歷史卻不這樣。歷史的本來面目並不以任何人的慾望為轉移……

相對於劉禪的父輩劉備來說,可能,劉禪對於蜀國當時的國力和所面對的三國形勢,有別於其父更為清醒的認識!更懂得審時度勢!

魏,蜀,吳三國之中,只有曹魏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時之機!蜀,吳兩國都屬於外地的沙子壓本地土的成因!恰恰與吳國的籠絡政策不同的是,蜀國的治國政策幾乎與魏國如出一轍,都屬於那種法度森嚴的霸道政治!當封建君主強權政治比較強勢時,憑藉強勁的風頭,社會矛盾和很多的問題也都被掩蓋起來,反之,一旦弱化開始,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便凸顯出來!當時劉禪面對的蜀國不僅僅是失去了諸葛亮後軍無良將,國無能臣的這樣一種局面,尤為重要的是荊州派和益州派以及益州派內部之間的矛盾都日趨尖銳起來!面對軍中早已沒有了父輩時代那麼多傑出的良將,況有軍師輔佐!朝中能臣眾多的時代已不再有!社會矛盾顯現,危機已經出現!只能說,劉禪的選擇,也許更為明知!


雲捲雲舒152754837


首先,阿斗扶不起來還是扶得起來,與受不受良好教育,沒有必然聯繫。漢劉邦受過什麼教育?朱元璋受過什麼教育?劉備是他爹,受什麼教育了?都比他強百倍。

阿斗,西蜀後主劉禪(公元207——271年),在正史裡,是一個老實守業,慈善愛民,偏安一隅的皇帝,西蜀官二代,在位41年(公元223——263年)。最終投降曹魏,也是必然結局。但在演義裡,是一個胸無大志,腑無計謀,貪圖享樂,不知廉恥的阿斗。成了後世人們形容扶不起來的主的代名詞。


劉禪出生於荊州,為甘夫人所生,是趙雲大戰上萬曹兵於長坂坡,為了救他曾七進七出敵陣,他卻在趙雲的懷裡睡得正香。蜀漢建立後劉備稱帝,立為皇太子。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他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等。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

劉備和諸葛亮的良苦用心,並沒有使劉禪好到哪裡。因為,知識和智慧從來就不是一回事。從《韓非子》那裡知道了王霸之學,馭人之術,但未必能用,知識和技術不等於智慧。知識能夠增潤智慧,智慧才是人主必須的才能。智慧多是來自天生,部分來自學識和實踐。也與遺傳基因沒有必然聯繫。所以,阿斗的為君能力,就與他受到的教育是不是良好,沒有多大關係。


讀史元宵月


在三國那個時代,蜀國弱,魏強,被滅,十之八九。要想力挽狂瀾不是那麼容易,非人傑必難維繫。我們不能簡單用蜀國的滅亡來看阿斗的教育;感覺是否有點牽強。

在群雄割據的年代;理論式的教育,顯然不起什麼決定作用。劉禪的教育大家已看到,是沒有得到大範圍實踐的,是在安逸環境中培養的,沒有受到歷煉,是溫室中的花朵,顯然不適宜在那個激盪的時代。

再說了,教育是外在的因素,只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結合才起作用。劉禪內在仁厚佔主體,這種特質是不能封彊擴土的。

應該說他只受到教,學,而沒有做,沒有合一。



森林中的迷茫小鹿


劉阿斗是孫尚香所生,孫尚香回東吳國時,趙雲渡江奪阿斗,奪回阿斗後被圍,張飛駕小船趕來援助趙雲。東吳敗回。劉阿斗貪玩,在那個朝代,小孩鬥蛐蛐兒,劉阿斗是第一,諸葛亮在蜀國接到劉備領大軍大報仇,兵敗,讓諸葛亮帶阿斗去白帝城見主公。阿斗問諸葛亮,我的蛐蛐兒帶不帶,諸葛亮直搖頭。在白帝城劉皇叔託諸葛亮,阿斗無治國能力,趁我能看見,還沒有死,你可以殺阿斗取兒代之,我在九泉之下也眉目了。蜀國繼業才能相傳,諸葛亮說,有亮時刻輔助,阿斗當個好皇帝,劉備趕緊令阿斗跪拜相父,認諸葛亮為相父。而諸葛亮死於五丈元,出祁連山,於魏國司馬懿作戰,死後為朝中留了馬前課,馬後課還沒寫完,將承相之位傳於楊義,沒有於劉阿斗見面,楊義,姜維連連上奏,魏延反,魏延上奏,楊義搶了承相位,姜維搶了將軍印。阿斗問大臣,到底誰反了,無人答應。朝中大臣一致認為,從此不給前方糧草。劉備知道自己兒子無能力,佔勝諸葛亮,所以讓阿斗認亮為相父。而諸葛亮死後,阿斗沒有再認楓葉父,李延也是輔助大臣,於諸葛亮意見思路不一致。早回家養老,朝中大權落到了黃承相手中,於姜維鬧起了矛盾。從此再沒有大臣真心輔助。因為根本扶不起來。


286草民


再談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從阿斗的幾個方面去看:

阿斗至始至終都是個有福之人,雖經歷過生死之險,但是有驚無險。劉備攜民過江時,在混戰中,糜夫人帶阿斗皆走失,後遇趙雲相救。在危難中,縻夫人深明大意,誓死不肯上馬。臨死前把阿斗託付給趙雲,趙雲拼死殺出重圍並與劉備會合,阿斗在這樣殘酷的戰爭環境中毫毛未傷,安然無恙!

再一次,阿斗七歲時,東吳因戰事施計騙孫夫人帶阿斗回東吳,以此yao脅劉備,又得趙雲相救。

白帝託孤劉禪登位起,至建泰始七年亡之前,劉禪一直是安樂於現狀,貪圖享樂。對軍國大事,不多過問,全依仗諸葛孔明,並且聽信奸言,幾次誤了諸葛的戰機,使諸葛幾次失掉殲滅魏軍主力奪|起中原的機會。對諸葛亮為恢復漢室而努力的這一切,劉禪的態度是,既不反對,也不積極。有時還以相父年事已高為由勸阻諸葛,他只是在宮中取樂。

諸葛不負先主,不顧自已年高有病拼死為他效忠效力,但這一切都沒被劉禪所重視。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

後來的姜維也是如此,大家白忙活一通,付出巨大的努力都無濟於事。真是扶不起來的阿斗!賞他個安樂公,還真的名符其實!

作為皇家,阿斗肯定會受到良好教育的,只是被寵慣了,從小到大至死都心無大志,只想貪圖安樂,滿足於現狀罷了!


手機用戶68063485589


劉禪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在位四十一年。人們口中對阿斗的認識多來源於《三國演義》,認為其懦弱無能,爛泥扶不上牆。真實的阿斗是不是這樣呢?

劉禪出生於荊州,甘夫人所生,幼年時多遭難,蜀漢建立後劉備稱帝,建立蜀漢,立為皇太子。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

劉備去世後,劉禪即位,根據劉備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死後,任命丞相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理國家政事。

蜀漢後期,國力衰弱,人才凋零,鄧艾偷渡陰平直奔成都,後主遂降魏。

縱觀後主一生,雖非中興之器,亦屬中下守成之主。國之雖亡,然屬阿斗一人之過哉?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國力的競爭從來也不僅僅取決於君主個人的能力。連年征戰,百姓也需要修養生息。人和在晉,三國歸晉,也是必然的結局。


北方的大白楊


蜀後主劉禪,在位四十年,雖無大建樹,但也無大錯誤。肯定不是明君,但也算不上昏君。是個中庸之主。

皇帝的本領,不在於自己多麼能行,而在於知人善任,任而不疑,不濫殺,不越俎代庖。劉禪對諸葛亮,信任倚重,始終如一。諸葛亮死後,又總體上信任姜維。使蜀漢政權得以長時間延續。

劉禪的缺點是,晚年寵信宦官黃皓,降晉以後說什麼"樂不思蜀"等等。人們謂之"傻阿斗",也委實有點缺心眼呢!但這似乎與教育沒多大關係。


歡迎點評。


WM曉奇


始皇出,天下一統,實則為一家人之天下,違背周王封建諸侯天下的主義。皇帝上位,太爽,慾望橫行可也。獨權甚,品嚐權之巔峰甘露滋味,欲罷不能。華廈一切皆為君有,所有鮮花為君盛開。更欲享國萬代,立國之信條乃圍繞政權萬歲施政。有能皇帝者或許推進民族民生稍許進步,隨即收權,惶恐人奪其位。

言歸正傳,復漢家正統天下,乃劉備奮鬥終生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為此指定的接班人自是傳位於太子阿斗劉禪也。

至於說諸葛亮老先生你看著辦,阿斗無能,你自立。實乃廢話,劉大耳早就伏下各種套路也。太子上位,不行也行。諸葛亮行也不行。

阿斗能否扶起有兩種含意,其一幫扶阿斗做皇帝,這點諸葛亮承諾到位。其二是阿斗治國強國復大漢國之能力,這點阿斗是無法扶起的。阿斗是有良好教育的,自長坂坡趙雲腹抱嬰兒鬥殺出重圍之後,鬥此後平安健康,過著美好幸福的童年和青年時光。其生活的周圍籠罩著眾多絕世大神,隨手也能選大神高手搞好教育。

預估大家對阿斗扶起的心中目標,乃為統一三國的皇帝,但既便搜遍蜀國出眾人物,也是無法找到,讓諸葛亮上位,也完不成此目標,地理環境決定蜀國當時無條件復大漢國。

那麼守成行嗎?諸葛亮在世行,之後為何亡國?說明阿斗無治國能力。皇帝班子荒於政道,無著力後續人才的培養,蜀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軍政不合力,又出奸臣。

換個人做皇帝守住蜀國,應該做得到。蜀道之難於上青天,守住劍閣要道,內有天府之成都,有小江南的漢中,當可富國強兵,以待天時,視天下之變,可復大漢也,不可強出。


友誼橋5


感謝悟空小秘關照及約題。

人的能力是掙扎求生存,人的才幹是排除錯誤得到正確,而不是享受享用享樂。

阿斗是王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啥都有人伺候,只享受不會自做,其能力僅“來人啊”就所需一切都有他人幫其做成作好了。人飼養的獅虎都不能自在野外捕食,自獨立生存了,必須由人伺候飼餵才得生存了。

由於扶不起來同教育無關,僅受過自做自謀生訓練沒有關。

因王子讀書及高人指點調教,必定比普通百姓及其父劉備受得多且好,但沒有自做式訓練,使其只會說而不會做,當:來人啊,不靈時就啥都不懂不會了,權能人都如此,因此失去權力就啥都不是了,甚至刷碗都刷不乾淨。未代皇帝溥儀30多歲了自穿衣都穿不好。

這就是實踐出真知,而理論指導實踐,僅適用重複及模仿外,就是有用於管理上。


味哎兒


阿斗本性懦弱。在諸葛亮的光環籠罩下。也沒什麼主見。反正凡事有諸葛亮頂著。他樂的清閒,於是終日遊玩泡妞。自得其樂。其實。阿斗還是有他的處世哲理的。鬥不贏就服從。亡國之後,魏國把他帶到落洛陽軟禁起來,派人問他生活的如何,他還很高興的說,這地不錯,過的很舒服。比成都好多了。於是留下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樂不思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