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的三國時期,中國古代的嫡子繼承製度落實情況如何?

重舟難過千重山




天下大亂,有才能贏

我們這裡可以看一個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曹操立嗣。曹操,漢朝丞相,死後更被追封為魏武帝,但是在他立嗣的時候卻陷入了兩難。當時從年齡,能力,才能,出身,這四個方面綜合考慮可以繼承曹操位置的只有曹丕、曹植二人。曹丕為人謹慎,心思稠密。而曹植自幼聰慧,才華出眾。從曹操的角度說,他是更喜歡第三子曹植的,最後他還是選擇了曹丕。為什麼?因為曹丕讓他看到了他的狠和善於掩飾,而曹植更加行為放肆。雖然傳於曹丕也基本符合嫡子繼承製,但曹操當時在兩子之間徘徊這麼久,去考察二人,也正說明當時傳位更重才能,因為有才,才可以在亂世稱霸。



傳嫡傳庶,看背後勢力

看完曹操,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人。荊州牧劉表有長子劉琦,次子劉琮,按嫡長子繼承製來說,劉表應傳位給劉琦,但是為何最終傳位給了劉琮呢?我們先暫且來將這兩位公子做個對比。長子劉琦才能平庸,喪母;次子劉琮年紀雖小但自小聰慧,母親蔡氏是荊州大族,他的叔叔就是蔡瑁,而當時蔡瑁等官員也喜愛劉琮甚於劉琦。如此相比,劉表傳位劉琮,除了他聰慧外,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拉攏手下將軍和荊州的世家大族。



盛世傳位,傳嫡不傳庶,即使遇上稍不聰穎之人也無傷大雅,但亂世英雄輩出,有才者當天下,因此傳嗣會更加註重才能,勢力等因素。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其他理由,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蘑菇雅說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王朝統治穩定的壓艙石

古代中國社會,以嫡長子來繼承家族的制度,是一個十分嚴格和合乎禮法的制度,這是中國傳統社會一個最重要的基本制度之一。嫡子繼承製度,來自於中國的父系和一夫多妻制度的傳統,主要是以“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為統一的準則。

周代,曾規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貴不以長”,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來繼承。 “嫡子繼承製度”是維繫宗法的核心制度之一,有利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分配,對維護家族和社會的統治和秩序有很大的貢獻。

我們可以觀察三國時期嫡子繼承製度的表現來看看這一制度對於維護政權的重要性。

第一個例子,當然是袁紹在“官渡之戰”大敗之後,憂鬱而死,遺留了家族繼承的問題未能及時安排妥當。袁紹的三個親子,袁譚,袁熙和袁尚三人為爭袁紹繼承之位而互相攻殺,最後被曹操所滅。

其次,就是荊州牧劉表,在晚年,沒有為後嗣明確定立,這釀成了劉琦和劉琮在繼承之位之爭奪。劉琦聽取諸葛亮之建議,代黃祖出任江夏而自保,而劉琮則成為荊州牧繼承人,但荊州最後也給南下的曹操所侵吞。

最後,嫡子繼承製度表現的最淋漓盡致的某過於在曹操選定繼承人的事件上了。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曹昂,和曹衝四子為爭奪曹操的政治繼承權而各出其謀,最後,曹操聽取賈詡的建議,立長子曹丕為繼承人,成為新任魏王。這才避免了袁紹和劉表因兒子各爭奪繼承權而產生的禍患,從而穩定了曹魏的政局。


重舟難過千重山


眾所周知的是,在三國的那個時期,主要是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這三個國家,在赤壁之戰之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先說劉備的蜀國,劉備的長子名為劉封,但是這個孩子並不是他親生的,而是收養的。在不久之後,他有了自己的兒子後主劉禪。劉備這個雖說人心胸寬闊,可是自己的皇位不可能讓一個外人來繼承,所以他心裡面還是想著自己的兒子劉嬋。最後太子這個角色毫無疑問的給了劉嬋。



再說曹操的魏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路之上打下了魏國的江山。曹操的長子名為曹昂,這個人是曹操十分喜愛的兒子之一。但是在出徵的時候,其與典韋一同戰死。隨後曹操在自己喜愛的兒子曹植和曹丕之間搖擺不定,最後想著立賢吧,於是就把曹丕立為太子。這也符合當時立太子的規矩。


最後來看吳國,孫權嫡長子和二兒子先後病死。之後孫和又和孫霸二宮之爭最後一氣之下的孫權只能力了自己七歲的兒子孫亮為太子,這也是他一生所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

綜合來說,立嫡在三國時期落實的還不錯,只不過有的嫡長子早早犧牲,就也只能立長立賢了。


紫禁公子


三國的嫡長繼承製執行情況各不相同。魏國有五個皇帝,加上曹操,共立了兩個太子,曹丕和曹叡,卻做上了皇帝,他們都是長子,其中曹丕是嫡長子,曹叡沒有嫡系兄弟。吳國皇帝四人,立了五個太子,只有一個孫亮做上了皇帝,孫登先於孫權去世,孫和被廢,孫休的太子因吳國另立孫皓而沒能即位,孫皓的太子因亡國無緣做皇帝,立太子遵從了嫡長制。蜀國有兩個太子,劉禪和劉璿,都是長子,無嫡子,劉禪做了皇帝,劉璿因為亡國無緣為帝。

三國選太子,都遵從了嫡長繼承製,但太子進位皇帝過程中,魏蜀基本是嫡長繼承製,吳國則屢屢太子無法做上皇帝。


羽書遲


亂世時期,當然是以個人能力與機遇為主。

和平時期,庶子是絕對沒有出頭機會的。

西漢時期分界,之前的庶子等於奴隸。

西漢初期,國家政策是一夫轄五口治百畝,家庭財產是嫡長子繼承,其餘嫡子、庶子,都被稱為餘子,餘子成年16歲均會被驅逐出去,身上只會有極其可憐的財產,然後自己打拼。有識字的,具備武學才能的,大多會從軍或者給富貴家庭做門客,以求晉升。

嫡子都是如此,庶子就更加艱難,這是為什麼西漢時期遊俠眾多的原因。畢竟大多數人是沒有機會讀書的。

三國時期又不一樣。

亂世之中,寒門子弟才有晉升的機會,庶子同樣有較多的發展可能,如果本身具備行政、計謀或者武學等方面的能力,當然是各方勢力追逐的重要人力資源。

就比如袁紹。

作為庶子,他的母親只是通房丫頭,如果不是因為伯父無子而過繼,袁紹永遠不可能有讀書上進的機會,更不會被舉薦出仕而形成自己的基本班底,不過是嫡長子袁基嫡次子袁術管束下的家族旁支,結局如同李進一般。

李進是李典家族旁支,195年以自身部曲擊敗來乘氏縣搶劫的幷州騎兵,將呂布擊傷並逐出縣境。本來,這樣的軍事人才肯定是曹操需要的大將。可惜李家只能算縣級豪強,家族資源只能支持家主李典一人出仕,所以即便牛叉的曹操也不敢公然破壞普遍規則,強行徵辟李進出仕。如此耀眼閃過三國天空的李進,就此老死床榻,再也沒有任何關於他的記錄。


四川達州


三國時,以嫡為貴,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袁紹、袁術兩兄弟不對付,袁紹是庶出,袁術是嫡生,袁紹雖年長,但袁術一直拿這事打壓排擠袁紹,兩人關係並不好,否則兩兄弟合兵一處,其勢誰人可當。實際上,這種制度執行的並不好,袁紹共有三子,但喜愛小兒子,想傳位於他,最終導致兄弟之間殘殺相鬥。劉表有二子,大兒劉琦喪母,小兒劉琮,其母蔡氏乃荊州大族,劉表最後廢長立幼傳位於劉琮,表死,劉琮降魏後被殺。曹操也曾為立儲之事焦慮,最喜歡的是曹衝,衝死後,在丕、植之間舉棋不定,後問計於賈詡,詡說,主公不見袁本初劉景升之事乎?操遂定丕。


梁溪居士陸建榮


一般嫡長子繼承帝位,也有一些皇帝讓有賢德,聰慧的兒子繼位的,但大多數都是嫡長子繼承皇帝的,因為是皇帝的大兒子,如果兄弟中沒有賢德的弟弟,那他無疑是皇帝的第一人選,而戰亂時期的話就得有能力抵禦外部勢力入侵的人繼位的,但不可能一定是皇帝自己的兒子,比如東吳的孫堅他是東漢末年存在於東南沿海的一方諸侯,孫堅去世後就立長子孫策為東吳的國君,但孫策死後立自己的弟弟孫權為國君,孫權掌管東吳使東吳成為一方霸主,所以亂世繼位無論是兒子和弟弟只要有能力,但一般皇帝會選兒子,如果兒子無能或者無子嗣那麼就弟弟繼位


千古嬴政71


額,跟其他朝代沒多大不同吧?雖然名義上立嫡長子為主,落實的好像都不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