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之宗,梨蕴国风——我心中的“国风”

梨是我们生活中常吃的水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我们从小便认识梨子,也熟悉和梨有关的故事。若要问我心中的国风,我想从梨子谈起。

百果之宗,梨蕴国风——我心中的“国风”

《诗经·甘棠》中说:“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意思大致为梨棠树枝繁叶茂,不要随意修剪砍伐,因为召伯曾住在树下。文中的甘棠是梨子,召伯即西周的召公,这是当时百姓为纪念召公所作: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昕讼决狱、搭棚过夜,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民间。召公离开后百姓怀念他,就把那棵甘棠树看成他的化身,不允许伤害那棵树。

召公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没离开,有个成语叫“甘棠遗爱”,往往用来赞颂一位离任的官员不凡的政绩。体恤民情,有所作为,这便是国风。

百果之宗,梨蕴国风——我心中的“国风”

还有我们熟悉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孔融虽小但聪慧,遵守公序良俗,一颗梨子也显出道德光芒,知礼贵让,这也是国风。

梨在古时被认为是“果宗”,这名称也有故事。《南史·列传·卷三十二》:敷小名樝,父邵小名梨。文帝戏之曰:“樝何如梨?”答曰:“梨是百果之宗,樝何敢比也。”大致意为张敷小名为楂,父亲小名为梨,宋文帝一次戏弄张敷,问他“楂如何梨?”张敷回答:“梨,万果之宗,楂何敢比也!”

百果之宗,梨蕴国风——我心中的“国风”

张敷巧妙地用当时梨子所具有的“万果之宗”的桂冠来评价父亲,以他的机制应对文帝的戏问,使两方都不会陷入尴尬境地。这也是国风。

还有梨园的来历。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后世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粹,也可以说是国风的代表之一。

百果之宗,梨蕴国风——我心中的“国风”

许衡不食梨的典故也影响了很多人。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许衡就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做人不能没有主见,这是做人的底线之一。一旦没有了主见,就容易被物欲所左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种会对人产生正面影响的事迹,也是我心中的国风。

百果之宗,梨蕴国风——我心中的“国风”

实际“鸭梨”原名为“雅梨”, 把一种水果冠以“雅”字,便彰显出梨子的非同寻常,由于古人的通假字原因与顺口关系等各种因素,才成为了今天的鸭梨。梨子虽小,但它代表的意义非凡,我心中的国风大致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