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垃圾?要不要艺术垃圾?怎么看待当代艺术垃圾?

什么是艺术垃圾?要不要艺术垃圾?怎么看待当代艺术垃圾?

词典百科文库《艺术垃圾》《艺术垃圾六条特征》

《不能制造当代艺术垃圾》

薛宣林

“鱼目岂可混珠,珷玞焉能乱玉”。艺术的价值和价格是与美的创造性成正比的。只有集美的创造性,特色性和美的规律性为一体的艺术。才能称得上真正美的艺术。反之,一些失去美的创造性即毫无艺术创新的艺术。必将在失去其审美价值的同时,而沦为艺术的垃圾。有些貌似艺术的作品,即使因为有一定的观赏性。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毫无增值的事实,也会使人们渐渐失去收藏的耐心。那么,什么样的艺术品可能是垃圾,怎样避免垃圾,特别是怎样避免制造垃圾,这不仅仅是收藏家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21世纪的我们每一位从事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的理论家,画家们必需引起重视的大事。我在这里大声疾呼:“我们不能制造当代艺术垃圾。”

一、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垃圾的特征

典籍而论,被倾弃的污秽废物即为垃圾。应当指出,我们讲的一般意义上的垃圾是相对于人而言的自然垃圾,物品当失去其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之后就自然成了垃圾。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垃圾,是指没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或物品。由于它失去了审美的价值,也是失去了艺术的价值。说的过分点就是艺术垃圾。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重复别人或大师,毫无艺术创新,即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个性特征的作品

时间是无情的,也是最公正的,历史是最好的签证。当一切虚伪的,重复的缺乏个性特色的艺术,在时间的长河中相继消失之后,最终能够世代相传的,只能是那些迸发干古智慧的结晶,只能是那些不落窠臼,别开蹊径,具有美的创造特质,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并且能够真诚地反映时代和超时代审美倾向,审美观念,真诚地反映现实生活,物化于美的形式之中的理性精神。眼下,在艺术品市场火爆的同时,许多毫无审美个性特征的艺术品充斥整个艺术市场。有些价格还被炒的很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不会有升值空间,毫无艺术审美价值可言。

(二)、过多地重复自己,千篇一律,千画一面的作品,同样制造着艺术垃圾。重复别人是毫无价值的。

那么,过多地重复自己也是没有价值的。现在时尚讲形成一种风格,这与西方不同,我们讲达芬奇、凡高、毕加索、只是讲他们的画派,艺术语言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形式等。可我们中国人讲的,是画家们画一种对象物,如画马、画驴、画虾、画某某历史名人。结果导致有的画家翻着词典找,看看还有哪个名人没有人画。山水画也如此,有人画桂林山水、有人画山峡,都有人画了怎么办呢?有一次我打开一个正炒的火热的名画家的画册,一看把我吓了一跳。因为在整个近二百幅出版的作品里,看上去就如同一幅,即“千张一面”。到展览厅看展览也如此,进了展厅,看了第一幅就不要再看下去了,都一样。这样的现象,如今不仅没有人批评,反而成 21世纪今天的时尚。在主张多元创新的大背景下,中国目前的这种现象,是一种极不成熟或极其幼稚的表现。任其发展,只能有害于中国艺术和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只能为我们的后代制造更多的艺术垃圾。

(三)、盲目追求数量、不求创新、不求质量

可能大家都看过了,有谋体公开报道,现在画家成了印钞机了。是啊!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一张,按程式化制造一会就一张,一天画几张甚至十几张,不是印钞机是什么?触目惊心啊,如果你是一位收藏家,看就这样的报道该怎么想呢?作为公正的,有良知的艺术理论家、画家又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问题。一句话,我们的时代,有许多艺术家在制造艺术垃圾。我们说,艺术品无论采取什么样形式出现,如审美性工艺、实用性美术还是审美性美术——纯美术。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作品自身美的创造性。一件没有美的创造性的艺术品,充其量不过是一件普通工艺品(文物工艺品除外),而普通的工艺品又主要是按照质地价值来划分的。如翡翠工艺品,肯定比一般的石头工艺品贵的多。如果说我们有些画家特别是有些中国画家们在制造几乎一模一样的纸质工艺品,如果不是文物,那么,未来即使增值,其价值又有多大呢?我们说绘画是审美性美术即纯美术。他不就是工艺品,这些我曾有专门分类即美术分类“原始绘画语言符号,实用性工艺、审美性工艺、实用性美术、审美性美术——纯美术(详见《薛宣林艺术论》第195页)”。作为审美性美术的绘画,我们可称其为纯美术作品。那么他就需要以审美为目的进行创造或者叫做创新。就要在美的前提下创作,不是制造没有创新的作品。艺术家的作品是需要有相当大的数量。但我们不可以盲目地为了金钱而制造艺术垃圾。

(四)、不美反丑的艺术品

现在丑八怪艺术品,被炒成天价已不鲜见了。许多画家特别是中国画家,往往打着创新的旗号,制造丑艺术。人物画画的没有人的形象,怪模怪样。既不象抽象艺术,又不象幽默漫画,就是让人看了不舒服的艺术。可这样失去或部分失去其审美特性的艺术垃圾,就是有人炒。我曾问过一些买家,这样的画,你买回家后挂在什么位置,对方回答:那个去挂,一点都不好看,不就是炒吗?买了就涨,赚了钱就卖掉,哪个去收藏。显然,这些不美反丑的艺术,公然背离了艺术审美的特性。无论其价格多高,因为失去了审美的价值,所以其价格是没有基础的,未来都逃脱不了艺术垃圾的命运。

(五)假画成灾的艺术品

我们说,好的艺术家作品,不仅市面画廊很少见到,而且也很难仿制。可在我们中国,目前有一种奇怪的现象。画家们第一愿意搞笔会,第二愿意看到市面上有更多自己的作品,于是对假画的存在,不仅不反感,反而觉得很骄傲。诸不知,这种亵渎艺术的行为,最终是必然会受到艺术规律的以及价值规律的惩罚。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三大最著名的拍卖行相继宣布禁拍中国画,原因是假画成灾,无法做出正确的鉴定。可在当今中国,有一些年龄不大的中青年画家的假画已铺天盖地了。那么数年后这类的画,还能有多大的价值呢?哪个还敢收藏呢?

(六)名人字画就是钱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虽然火爆了,但尚处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收藏者,大多不是以欣赏为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审美或精神消费为目的,大多是为了投资、显财斗富或送礼。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官宦艺术”,也成了人们追棒的对象。什么艺术不艺术,不管青红皂白,见名人的就买。想必就是有西特勒的物品,恐怕也有人肯花大价钱购得。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官宦名人,也开始从事字画艺术,我相信其中不乏有精品,但收藏者还是要小心。

二、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是杜绝艺术垃圾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艺术收藏家,艺术品投资者,整体水平比上个世纪90年代前,审美水平提高很多,这一点我们从大师们的作品不断上涨,而一般的作品不涨,有的反下跌的现象中可以感到。但应该指出,随着参与艺术品特别是绘画艺术品市场的人越来越多,审美水平、鉴赏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艺术体制创新、艺术市场也急待规范。要解决或杜绝艺术垃圾问题,概括说来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全民的审美意识

几年前威尼斯城一座雕像被一个不小心的人,用车辆碰断了,结果,全国震惊,认为这是他们国家最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可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相比,这点小事又算得上什么呢?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国民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尚需加强.审美水平提高了、人们自然懂得,哪些是纯美术、哪些是文物、哪些是垃圾。

(二)、堵住市场源头、限制非理性炒作。

无庸讳言,有人买就有市场,但有一种现象,我们必须看到,现在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上,购买中国绘画艺术品的几乎全是中国人,外国人却在出货,而购买中国的古董。这说明什么呢?市场上还流行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新画比老画贵”,反观西方的艺术品市场,往往与我国形成明显的反差。老画比不过新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说来就在于古画“关照”的人少,没有庄家,以及鉴别难度大等原因。在艺术品的市场上,有相当多的人有钱想涉足艺术品市场。但多数都止步于赝品成灾。有许多人都无法判别画的真假而伤透脑筋。结果出现一幅注录或出版过的作品的价格比没有注录或出版过的作品的价格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怪现象。艺术的审美价值被艺术品的真假价格所取代。我们说人为的、适当的炒作是需要的。但目前,有些中青年画家公开对媒体宣称炒作。如有些刚参加一次展览的作品,却标出或卖出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让人目瞪口呆。这种严重违背艺术审美规律,严重脱离市场的行为,最终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三)、艺术家、艺术理论家都要有艺术献身精神、要视艺术为生命

在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已很少有人讲献身了。更谈不上真诚地去创造。一夜暴富的思想成了普遍的思潮。甚至有的省份或地区,喊出:“要想富、学美术”的口号,可事实上,要想真正成为一名艺术家并非易事。尤其是要想真正成为一名绘画艺术家,并不是靠参加几个展览,靠几个硬性指标.艺术家就应当潜心创作。不应过多地把心思放在功名富贵上,当初,徐悲鸿在上海因卖不掉画,险些跳黄浦江,陆俨少为画三峡无钱座船,结果座小竹伐险些丧命,李可染的“废画三千”。这些大师们的故事,不能仅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笑话。应当成为艺术家们的经典世代珍藏在我们每一个艺术家,艺术理论家们的心中。艺术家应当把美的创造留给后人。黄宾虹先生在1955年逝世前瞩咐女儿,将全部作品包括自己全部收藏品全部捐献给浙江美术馆,这种崇高的精神,才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家的精神。

“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然而,岁月留给历史的唯有美的创造者们用心血和生命谱写出的最美好、最壮丽的乐章。美的历史,莫过于美的探索者,创造者们理想化的,物化于美的形式之中的理性精神或具有审美特殊性的时空痕迹。我们要美的创造,我们不要艺术垃圾。

转载于2006年《美术报》《中国书画报》《收藏》《雅昌艺术网》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