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洋垃圾”進口禁令生效以來,美國回收產業面臨“活久見”的大變局

“我在回收行業工作近30年,有同事在這一行工作了四五十年,都從未看到這一行業面臨今天這樣的嚴峻形勢。”美國國家廢物回收協會東北地區副主席昌加里斯(Steven Changaris)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這種情況一生難得一見,就像是500年一次的大風暴,這在過去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昌加里斯所指的,是在中國全面對洋垃圾說“不”後,美國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從2018年1月1日起,中國宣佈不再進口4大類共24種洋垃圾。

“洋垃圾”禁令生效一年多了,原本依靠中國處理垃圾的美國回收業現在怎麼樣了呢?

回收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美國、歐洲等發達區域的城市回收率普遍在30%及以上,並在廢物出口方面長期依賴中國市場。

美國廢品回收行業協會報告顯示,美國年均向中國出口逾1320萬噸廢紙類和142萬噸廢棄塑料,總價值56億美元,是美國對中國的第六大出口商品,佔中國進口固體廢物的四分之一。

不過,這一情況自2018年起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規定,中國到2019年年底前,將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與此同時,美國回收產業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運作壓力。據美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廢紙及廢紙板由2017年的1067萬噸減少到699萬噸,而廢塑料更是從2017年的55.9萬噸銳減到4.5萬噸。

中国“洋垃圾”进口禁令生效以来,美国回收产业面临“活久见”的大变局

隨著中國的抽身,美國回收公司喪失了一個巨大的出口目的地,迫使它們不得不面對市場短缺、資金不足的挑戰。

昌加里斯指出, 中國的固體廢物進口一直在收緊,回收公司也一直採取措施,使用更高級的新設備來處理分類與回收降低雜質率在允許範圍之內。可這一次的中國禁令對諸多垃圾回收公司來講依然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打擊。

儘管中國的市場一直在縮小,可回收公司們直到禁令的到來才深刻認識到,中國市場是真的要逐步關上大門了,他表示。

其他國家市場無法代替中國

據美國媒體統計,自2018年以來,美國的50個州中有15個正遭受著中國拒絕進口垃圾的影響。這些地區回收的垃圾無人問津,在倉庫和停車場裡大量堆積,有不少州的回收公司最後只能選擇將其填埋,尤其是在人稀地廣的美國中部地區。

還有一部分回收物則正運往東南亞的新興市場,但是東南亞國家市場吸收能力較弱,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新增的回收垃圾。

據美國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8年11月,印度從美國的廢紙、廢紙箱進口額是前一年的1.6倍,印度尼西亞也比2017年增長了132%。在塑料廢棄物方面,美國總出口量減少了33% ,而馬來西亞自美國的塑料廢物進口則增加了55%。

中国“洋垃圾”进口禁令生效以来,美国回收产业面临“活久见”的大变局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一直是美國的第一進口大國,從中國駛向美國的貨輪在美國的國際運輸中佔據主導。美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2018年全年中美之間的海運貨運量達到1290億噸,佔美國總國際海運量的10%。

以往,從美國回收的固體廢物就是搭乘著這些中美貿易的返航輪來到中國,運輸成本較為低廉。而如今,想要將這些固體廢物運往其他的亞洲國家,運輸量在目前無法達到中美貿易的水平,運輸成本也會相應增加。第一財經記者查閱國際運輸價格的網站顯示,2018年一個普通20英寸的集裝箱,從美國洛杉磯到上海平均價格約400美元,運到菲律賓則要700美元, 而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價格更是翻了一番,分別達845美元和937美元。

同時,垃圾回收和採礦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辦法及時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調整。因此,面臨著壓縮的中國市場,美國的回收公司很難一下子找到其他體量相當的買家。而新的垃圾卻源源不斷地產生,於是導致回收公司的垃圾庫存越堆越多,而回收品的價格又持續下跌,使得回收產業中的資金缺口越來越大。

全美第二大回收公司共和廢品處理公司的最新年度財報顯示:2018年全年其回收品賣出的收入約2.9億美元,相較於前一年的5.4億美元收入,下滑了55%。2017年,舊紙箱的回收價格曾高達每噸159美元,而2018年只能賣到97美元一噸。舊報紙的回收價格也從2017年的每噸100美元銳減至59美元。

為應對這樣的資金市場短缺,私人回收公司正努力建立一個反映回收價格的廢品收購機制,而不是像過去一樣一味地總體承接市政合同,督促客戶增強垃圾回收意識,降低垃圾雜質率。

趨勢:降低迴收垃圾雜質率

伴隨著全球限塑令的浪潮,美國一些城市和地區也決心在源頭上採取措施,減少塑料產品的使用。加利福尼亞州自2017年全面禁止了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與夏威夷一起成為在美國唯二全州範圍禁止一次性塑料袋的地區。多個美國主要城市如華盛頓特區、西雅圖、波士頓也先後在市政範圍內禁止一次性塑料袋,紐約日前也出現了相應的呼聲。

除了一次性塑料袋,多家餐飲企業還盯上了店裡免費提供的塑料吸管。星巴克2018年7月宣佈2020年之前全球所有分店禁用標誌性的綠色塑料吸管。西雅圖和加利福尼亞州又一次在這一環保舉措上引領潮流,在各自行政範圍內頒佈了全餐飲行業的塑料吸管禁令。

昌加里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舉措與中國的垃圾禁令並沒有直接的聯繫,但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回收公司降低了它們的塑料品雜質率。比如說塑料袋,由於多是超市免費提供,很多居民習慣把可回收垃圾裝在一次性垃圾袋中扔進可回收垃圾桶,方便快捷。但事實上一次性塑料袋並不能有效回收,像其他體積較小的塑料製品一樣,常常會卡在回收品的傳送帶中,造成機器運轉困難,同時汙染製成的一捆捆塑料回收品。因此,這樣的塑料禁令有效地幫助回收公司減少工作量,增加產出純淨率。

與此同時,在多地發起的居民垃圾回收教育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比如在馬薩諸塞州有“聰明回收”的環保行動,他們在自己網頁上建立了一個數據庫。不確定某種垃圾應該歸為哪類的居民可以隨時搜索,或是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向這一組織提出疑問,以此在源頭上減少垃圾回收的汙染率,獲得雜質率更低的回收垃圾。

“我更願意把它們(垃圾)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有價值的商品,而廢品回收的過程則是這些產品起死復生的過程。”昌加里斯說道。

不過,儘管美國很多城市和州正逐漸推行禁塑令,但目前聯邦層面的相關法律還未建立。聯邦政府關於環保問題更多的解決方案是鼓勵州政府控制塑料廢物,改善回收和廢物管理基礎設施,並促進行業內採取的自願步驟,改善和減少塑料產品浪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的一個考量是相關法令對消費者尤其是窮人的負擔影響。

另外,限塑令以及其他一些回收相關的法令,也會增加生產廠家和回收公司的成本,但這些領域又與日常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紙公文很可能最終成為消費者一項新的隱形稅款。

(實習記者陳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