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當時改了這兩個字,避免了向美國宣戰!

毛主席當時改了這兩個字,避免了向美國宣戰!

1950年,解放軍幾乎已經把國民黨的殘兵敗將都趕出了大陸,正當中國人民沉醉在高興之中時,東北的鄰居朝鮮響起了隆隆炮聲,著名的朝鮮戰爭打了起來,為了援助同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朝鮮,中國打算出兵援助,但是同時為了避免直接向美國宣戰,該如何是好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毛主席的菊香書屋的東廂房裡研究決定出兵朝鮮。隨後,由周總理主持召開了軍委擴大會,地點就在居仁堂。出兵大策一定,接著便是怎樣出兵,以什麼名義出兵的問題了。

毛主席當時改了這兩個字,避免了向美國宣戰!

開始,毛主席與周總理研究,想用“支援軍”的名義出兵。初步意見定下來,決定徵求一下民主人士的意見。在此類問題上,毛主席歷來看重歲數比較大的民主人士:“多徵求徵求他們的意見,他們閱歷多,有許多經驗,此類事情他們辦法多。”

果然,一徵求意見,黃炎培求見毛主席,毛主席和周總理共同聽取黃炎培的意見。

“有個問題要考慮呀,”黃炎培誠懇而又關切地望望毛主席,又望望周總理:“自古道出師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仗就不好打。”

“我們叫支援軍,”周總理說,“支援朝鮮人民麼。”

黃炎培搖頭:“這樣叫是不是師出無名?需要考慮。”

“怎麼是師出無名?”

“支援軍那是派遣出去的。誰派出去支援?國家嗎?我們是不是要跟美國宣戰?”

“噢,有道理!”毛主席伸手從筆筒裡抓起一支鉛筆,將“支援”兩字一劃,改寫兩個大字:“志願”。

而後擲筆於桌,欣然道:“我們不是跟美國宣戰,不是國與國宣戰,我們是人民志願的麼,這是民間的事兒,人民志願去朝鮮幫助朝鮮人民的,不是國與國的對立。”周總理興奮地作了一個手勢:“對,世界上有許多志願軍的先例,馬德里保衛戰就有各國來的志願兵。

”黃炎培頻頻點頭,笑道:“師出有名則戰無不勝!”

於是,毛主席一道命令,聚集東北的幾十萬中國人民解放軍,都換上了那種軋出許多道線的軍裝,當時人稱“國際服”,中國人民志願軍就這麼產生了。

就此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征,歷時三年,朝鮮人民迎來了志願軍,就算到了今天,他們依然深深明白志願軍於他們的意義有多麼重大,而美國也意識到了中國的強大,中國的強大不在於武器,軍隊,而是中國志願軍們的意志。

毛主席當時改了這兩個字,避免了向美國宣戰!

在戰鬥結束後,志願軍們凱旋而歸,他們開始漸漸明白,毛主席當年改名的真正意義所在。

就如同前面所說,中國以“志願軍”的名義出軍,他代表的是中國人民的志願,中國人民決定伸手幫助朝鮮人民,而不是中國與美國的宣戰,也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戰爭。不得不說,這就是毛主席作為一個偉人的深遠目光,總是能比常人看得更遠,更為長久!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為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特別說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屬於商業類別宣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