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歷史文化」唐長壽 ‖ 樂山大佛名稱的演變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唐长寿 ‖ 乐山大佛名称的演变

“樂山大佛”是今人對大佛的稱呼,大佛最早的名稱並不是這樣。最早的名稱產生於大佛尚未完工的貞元十五年(799年)之前。清代嘉慶《樂山縣誌·金石》載:“唐敕放生碑,縣東凌雲山足。碑久亡。明人重立石,亦多泐。記其存者雲:凌雲寺靈山大像前(下泐)敕禁斷採捕(下泐)貞元十五年九月囗日”。明確指出當時大佛名稱為“凌雲寺靈山大像”。凌雲寺創自開元(713—741年)年間(王漁洋《蜀道驛程記》),到貞元年間(785—805年),大佛名稱中含“凌雲寺”之名當屬自然。又稱“靈山”,應是因凌雲山在當時稱為“靈山”之故。那麼,凌雲山為什麼叫靈山呢?這有兩種可能:

一是因蜀王開明氏鱉靈。《太平寰宇記》卷86載:“仙穴山在(閬中)縣東北十里。”《周地圖記》載:“靈山峰多雜樹,昔蜀王鱉靈帝登此,因名靈山。”《輿地紀勝》卷185載:“靈山,一名仙穴,在閬中之東十餘里宋江上,有古叢帝開明氏鱉靈廟存焉。”均證明閬中縣靈山是因鱉靈得名。樂山大佛所在的凌雲山處於青衣江、岷江交匯處,此處恰好也與鱉靈有密切關係。《水經注·江水》卷33載:南安(今樂山市中區)“縣治青衣江會,襟帶二水矣。即蜀王開明故治也。”而“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蜀王本紀》)。說明鱉靈在樂山定居過一段時間。因此,凌雲山極可能與閬中的仙穴山一樣,因鱉靈登臨或建過鱉靈廟的緣故而被稱為“靈山”,並一直沿用到唐代。

二是因佛家之說而得名。凌雲山,因青衣江在唐以前名為青衣山。宋代范成大《吳船錄》載;“渡江遊凌雲,在城對岸,山不甚高,綿延有山頂,故又名九頂,舊名青衣山。”記載頗明。但隨著開元年間凌雲寺的創建,山上僧徒日眾,佛教盛況空前,很可能以佛經中的山名來稱呼凌雲山。與佛有關的名山,則是眾所周知的“靈鷲山”,梵名耆者崛,簡稱“靈山”。《五燈會元·釋迦牟尼佛》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靈山為釋迦牟尼佛居住的說法地。因此,凌雲寺僧因凌雲山正在開鑿大佛,藉此與佛有關的山名稱凌雲山。此外,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46“嘉定府”條下載:“靈鷲山碑,唐正(貞)元中,僧乾光為其師道真令徐宇彝撰碑,而碑刻於長慶中。”嘉慶《四川通志·金石錄》“靈鷲山碑”於嘉定府樂山縣下,說明樂山在唐代有山名“靈鷲山”。以樂山佛教發展狀況度之,非凌雲山莫屬。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唐长寿 ‖ 乐山大佛名称的演变

凌雲山

總之,不管凌雲山因何稱為“靈山”,大佛最初稱為“凌雲寺靈山大像”應是確鑿的。

貞元十九年(803年),韋皋撰《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在文中稱大佛為“凌雲寺大彌勒佛石像”。看來,大佛已定名為“凌雲寺大彌勒佛像”了。

到宋代,大佛又稱為“凌雲大像”。陸游作禮佛詩,題作《謁凌雲大像》,說得十分明確。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46載:“佛耳泉,在凌雲大像耳後。”也使用了這一名稱。

到明代,大佛又改稱為“凌雲大佛”,再不用“大像”之稱。明萬曆《嘉定州志》載孫徵蘭一副對聯,題作“凌雲大佛頂”,是很好的證明。到民國時期,這一名稱繼續在使用。金天翮作《烏尤》詩道:“凌雲大佛曆劫坐,坡谷遺蹤在蒼石。”是一例證。這一名稱至今仍存,但已很少有人採用。

約在20世紀30年代起,大佛又稱為“嘉定大佛”或“嘉定鎮江佛”。這是因為樂山在南宋以至清末,為嘉定府治或嘉定州治,故以之名大佛。這是首次以行政區名來稱呼大佛,或許說明大佛的知名度有了較大的提高。美國學者在20世紀30年代所攝照片名為“嘉定大佛像”,1940年李可染的寫生畫也名為“嘉定大佛”。直至新中國建立後的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在定名為“凌雲寺摩崖造像”的同時,也註明“即嘉定大佛”。約略同時,大佛又開始名為“樂山大佛”,這當然是以新的行政區名“樂山”來命名的。這一名稱出現以後,沿用至今,尚無更改。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朋友圈。

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方誌四川”微信號。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唐长寿 ‖ 乐山大佛名称的演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