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實踐:學校德育的新視域

文化與實踐:學校德育的新視域

學校德育的文化視域

文化是指一種進級的人文活動,其目的在點化人的生活中及一切生活中所涉及的物化,以使之具有無限的道德意義。文化是人類創新活動永恆拓展的載體,創新水平提升的工具,傳播的手段。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她具有整合,導向,維繫,傳續,感迪和教化等功能。所謂文化的視覺,是指從文化的境界,高度及標尺對所開展所從事的社會活動進行認識,觀照和謀劃的具有一定審美意蘊的生活方式。如果以文化的視覺去審視我們的學校德育,會發現目前學校德育中一些被人們視而不見的淺陋問題或現象,如一些學校的德育只是有“工作”的外殼,缺失“文化”的涵韻;只有“活動”的載體,缺少“文化”的滲透;只有“教育”的形式,缺乏“文化”的價值。不少學校的德育工作,教育活動注重了眼前當下的“現實”,忽視了對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傳承及使之實現融合創新,使學校德育所追求的人文化育功能難以釋放,影響了教育效果。學校德育的文化視覺,要求我們學校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優勢,發揮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特有的功能,不僅要把文化育人作為一種必須重視的教育途徑,而且要把文化育人作為一種使命追求。應重視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凝鍊學校的辦學理念,制定體現育人目標,學校特色和文化品味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形成引導全校師生共同進步的精神力量。要用文化的視覺和標尺去設計和建設校園的環境文化,使學校的建築設施佈置景色體現教育的引導和薰陶。要注重學校文化標識的設計和體現教育文化特質的承載物體的選用,使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刊能充分彰顯育人和文化的特色。要重視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積極主動地開發網絡德育資源,搭建校園網站,論壇,信箱,博客,QQ群。微信群等宣傳交流教育平臺,開展網上主題教育教育,家校互動等活動,發揮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除此之外,還應抓好活動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設,是德育的目標任務內容藉助並利用文化這一美感藝術自然,有機,有序的貫溶浸透在校園之中,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實現德育的新境界。

文化與實踐:學校德育的新視域

學校德育的實踐視域

實踐是人的社會的、歷史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物質感性活動,它是客觀過程的高級形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基礎和動力。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等特徵。實踐出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都是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實踐活動是學生了解認識社會、自然,培養學生責任擔當、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基本的重要的形式,是實施德育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所謂實踐的視覺,即我們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在關注“知、情、意”的同時,更應重視通過學校生活實踐、社會生活實踐和家庭生活實踐這些真實現實的情境、場域及載體,讓學生去參與、體驗、感受、實踐,受到教育、培養行為、訓練能力。如果用實踐的視覺及國家所倡導的實踐育人的要求去觀審我們目前學校的德育,可以發現存在的弊端確實不少,一些學校常常以課時緊、師資缺、保安全為藉口,人為減少學生參與各類校內外實踐活動的時間,壓縮學生參加實踐體驗鍛鍊的空間,使學校德育的實施路徑和天地人為的縮水,嚴重禁制了實踐育人的功能發揮。部分學校即使安排組織了一些所謂的實踐活動,也因各種因素的制約,要麼參與人數受限,要麼時間過短,要麼形式單調,要麼內容單一,使實踐活動的本來的功能發揮大打折扣,效果可想而知。

文化與實踐:學校德育的新視域

學校德育實踐視覺,要求學校在計劃安排開展德育工作時,應嚴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綱要》的文件要求,遵循學生道德“知、情、意、行”的發展規律,在重視課程、活動、文化等育人途徑的同時,突出實踐育人的實施與落實,恪遵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綜合性、連續性等原則,精心策劃組織開展各類主題實踐、勞動實踐、研學旅行、志願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走出學校,深入社會、深入農村工廠、深入社區,參與體驗,開闊視野,實踐鍛鍊,培養能力,增長才幹,強化其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