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棻:談賀知章《回鄉偶書》之“少小離家老大回”


沈祖棻:談賀知章《回鄉偶書》之“少小離家老大回”


回鄉偶書二首之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在古代封建社會里,一般讀書人或為功名所牽絆,或為生活所逼迫,往往不得不離鄉背井,在外作客。加上交通不便,就更少回鄉的機會。經年累月,寄旅異地,甚至在很年輕的時候離家,到很老才回去。因此,懷鄉就成為許多人一種親切而深沉的感情,回鄉則是他們心中強烈的願望。當這種願望實現的時候,喜悅的心情就顯得非常突出了。在久客不歸的漫長歲月中,和自己本身發生了變化一樣,故鄉的人事也必然有著很多變化。這些,又不可避免地會引起還鄉人的一些感慨。賀知章這首詩所以長遠傳誦人口,正因為它生動自然地表達了這種生活真實和思想感情。

詩篇一開始就點明瞭是回鄉之作,而且不是一般的回鄉,而是在少小的時候離開,一直到老了才回來。這就給這次回鄉加上了不平常的意義。作客如此之久,一旦踏上家鄉的土地,自然倍0 1 0 覺親切;而在一切接觸到的事物之中,最覺親切的,乃是自己多年在外還沒有忘記而又很少聽別人說的鄉音。此句所說“鄉音無改”雖指自己,以和“鬢毛衰”對襯,但卻是回鄉之初,所聽到的都是鄉音而引起的感觸。正如清葉燮《客發茗溪》中所寫的:

客心如水水如愁,

容易歸帆趁疾流。

忽訝船窗送吳語,

故山月已掛船頭。


這種情景,是久客初歸的人所常常感到的。聽到鄉音,遇到熟人,就很自然地講起家鄉話來。在自己的感覺和別人的反應中,意識到自己儘管離鄉多年而鄉音無改,當然值得歡慰,而另外一方面也不能不想到,改變了的東西總是有的,首先就是無情的歲月,催老了客子的容顏。詩的後兩句,正是根據這點,選擇了一件小小的但具體的事實,將衰老之感加以深化。

人們每每稱許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中“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一聯為善於言久別乍逢之情;這首詩後兩句也與李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於“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關係,家裡沒有見過面的孩子們竟將自己當成了遠方的來客,有禮貌而又透著高興地加以問訊。詩人在微微地感到驚訝之後,也許不覺有些好笑,但立刻又會認為這也很自然,從而發生許多感慨。這些感情上的微妙的起伏,是隱蔽的,詩句也只是捕捉住了這個有趣的鏡頭,拍了下來,並沒有做更多的抒發,但我們仔細加以體會,仍然可以察覺他久客傷老之情。《回鄉偶書》一共兩首。第二首雲: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如果將兩首合起來看,用意就比較明顯了。然而正因為第一首寫得過於“直致”,缺乏含蓄和機趣,因而就不如第二首之為人推重。

詩人從小離家,到八十多歲才回到故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他一生在仕途上都很順利,告老還鄉時,玄宗皇帝親自作詩送行,將鏡湖一曲賜給他居住,太子和百官也都為他餞別,可以算得是“衣錦榮歸”。因而此詩雖對人事變遷不無感慨,卻絕非李頻在《渡漢江》中所寫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那種心情。其值得稱說的地方則是他雖然“富貴而歸故鄉”,但並沒有庸俗地將那些為世俗所欣羨的情態寫入詩中。他所反映的只是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這正是史籍上記載了的賀知章曠達豪邁,不慕榮利的具體表現。基於這種性格,他在詩中就以詼諧的語氣著重地表現了那富有情趣的一剎那,從而沖淡了他內心裡的遲暮之悲。這首詩的語言非常樸素,但卻巧妙地表達了許多人所具有而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表達的心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蘇軾《子由將赴南都,與餘會宿於逍遙堂,作兩絕句,讀之殆不可為懷,因和其詩以自解。餘觀子由自少曠達,天資近道,又得至人養生長年之訣,而餘亦竊聞其一二,以為今者宦遊相別之日淺,而異時退休相從之日長,既以自解,且以慰子由》二首之一雲:

別期漸近不堪聞,

風雨蕭蕭已斷魂。

猶勝相逢不相識,

形容變盡語音存。


這首安慰相逢又別的愛弟的詩,一覽可知,是反用了賀詩之意,貌為曠達,實極悲涼,反映他們兄弟在政治道路上經歷了艱難險阻之後的抑鬱情緒。而其另一首《縱筆》,卻又與賀詩同一機杼:

寂寂東坡一病翁,

白頭蕭散滿霜風。

兒童誤喜朱顏在,

一笑那知是酒紅。


這首詩是詩人被放逐到南方以後的作品,它也是以幽默的筆調,淡淡地寫出了自己的宦途失意,老病侵尋之感。前兩句微露感慨,後兩句則選擇了一件富有情趣的生活小事加以點染,在不知不覺之中擺脫了由於前面的感慨而可能進一步產生的沉重氣氛,和《回鄉偶書》第一首的手法十分接近。

這兩位“異代不同時”的詩人,由於其所具有的開朗胸襟、豪邁氣概與樂觀精神有共同之處,因而不約而同地寫出了這兩篇意境和機杼頗為近似的作品。這種例子說明了:我們在探索作家們的傳承關係時,性格這一因素不應當放在考慮範圍之外。

摘自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

沈祖棻:談賀知章《回鄉偶書》之“少小離家老大回”


絕句起源於古代歌謠,得名於聯句。唐代的七言絕句發展至頂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有名作傳世。全書按年代排序,選擇唐人七絕詩86首,兼及宋人、清人七絕160餘首,將相類相近的絕句疊放在主題絕句之後講解,連類而及,穿插賞析,故給人以深刻印象;其鑑賞則逐幽探微,深入淺出。作者新穎別緻的審美眼光和連類而及的評析方法不僅使唐人七絕名作的意蘊得到新的闡釋,更將古典詩歌的解讀水平推向新的高度。書末“附錄”為“舊釋二十三首”.乃作者平目讀詩所作評語,文字簡短,獨具事見。


沈祖棻(1909—1977)祖籍浙江海鹽。1936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我國現當代優秀的詞人、詩人、文學家,文論家,著名教授。有“當代李清照”美譽。曾任教於華南多所高等學府中文系,受到熱烈歡迎,很多學生對其授課內容至今也難以忘懷。作者在古典文學研究和舊體詩詞上有著很高的造詣,對於中國格律新詩的創建和完善有著重要的影響。她的論文、專著,不僅以知人論世的方法,介紹文學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思想潮流,更有發前人所未發的細緻分析和獨特創見。代表作:《宋詞賞析》《唐人七絕詩淺釋》《涉江詞》《涉江詩》等,並有《沈祖棻全集》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