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出自古代卻沒人得千金,近代卻有人三個字換了三千金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的一天清晨,在秦國都城咸陽市門上,懸掛起數以千計的竹簡木牘,上面密密麻麻寫滿篆字,旁邊還有一個告示。告示上說:“現將秦丞相呂不韋集門下賓客三千人的論著,凡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為《呂氏春秋》,公佈於右。百日之內,延請諸侯、遊士、天下人有能增損改易一字者,酬予千金。”在城樓露臺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一堆明晃晃金幣,那就是所謂的“千金”。

“一字千金”出自古代卻沒人得千金,近代卻有人三個字換了三千金

呂不韋雕像

這是一件亙古未有的新鮮事。人們奔走相告,議論紛紛。大家都像趕集一樣,湧向咸陽城。咸陽市門前面像一鍋開水,沸騰起來。黑壓圧的一大片人,人頭攢動。有的人一字一句地閱讀《呂氏春秋》,也有的人在反覆琢磨著告示的內容。就連目不識丁的人也瞪圓兩隻眼睛,望著那堆明晃晃的金幣,饞涎欲滴。改動一字,獲取千金,這巨大的誘惑,怎能不令人激動呢?在場的每一個人都不免浮想聯翩,做起發財的美夢。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改動《呂氏春秋》一個字,便可獲取千金是人們談論的熱門話題。但是,過了一天又一天,咸陽市門前面好奇的觀眾越來越少,連閱讀《呂氏春秋》的人也逐漸散去,那堆明晃晃的“千金”,原封不動地擺在城樓露臺上,沒有誰能把它拿走。

“一字千金”出自古代卻沒人得千金,近代卻有人三個字換了三千金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九百多年過去了。到唐朝前期,有位法名叫玄奘的和尚,他在四川、長安研究佛教理論,感到佛教宗派眾多,佛經譯文多誤,自己經常無所適從,就翻山渉水穿沙漠,歷盡千難萬險,到天竺(印度)取回657部佛經。他在長安花費20多年時間,翻譯出佛教經、論1335卷。當時,唐朝皇帝太宗為了表彰這件事,特地親撰《大唐三藏聖教序》。高宗為太子時,又撰寫《述三藏聖教序記》。到高宗時,將序、記,及玄奘所譯《心經》刻石立碑。因為唐太宗喜愛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決定《大唐三藏聖教序》集摹王羲之行書刻石。弘福寺僧懷仁自願承擔這項任務。在集摹王羲之行書刻序的最後時刻,有幾個字找不到。於是張榜求字,一字酬千金。但是,這個“一字千金”所求的是書聖王羲之的行書真跡,它跟修改文章增損更改一字千金不是一碼事。

四季輪迴,寒來暑往,又過了一千二百多年。“一字千金”的事情真的發生了。

“一字千金”出自古代卻沒人得千金,近代卻有人三個字換了三千金

千兩黃金

1894年8月1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廷派盛軍、毅軍、奉軍和練軍(奉天練軍與吉林練軍合編)四支部隊進駐平壤。盛軍是李鴻章的嫡系部隊,人數最多、裝備最好,由記名提督總兵衛汝貴(字達三)統率。日軍大舉進攻,衛達三貪生怕死,棄城而逃,致使平壤淪陷,被朝廷以臨敵敗退,貽誤軍機“論死”,斬於北京菜市口。隨後,日軍渡過鴨綠江,進攻我國東北地區。當時,欽差大臣劉坤一奉命督師抗日。他節制陸軍數百營,坐鎮榆關,託病不敢出城迎敵。於是,有人擬成一章小說回目:“衛達三怯敵斬菜市,劉坤一託病臥榆關。”劉坤一聞聽此事,極為惱火,生怕傳入京城,趕緊請來幕僚商議對策。有一位幕僚說:“這件事好辦,不過要酬謝三千金。”劉坤一立即允諾。那位幕僚提起筆來,將小說回目改成:“衛達三怯敵斬菜市,劉坤一拼命出榆關。”改完,派人抄印,廣為散發。小說回目改動三字,獲酬三千金。恰好是“一字千金”,第一次使流傳兩千多年的成語典故變成現實。實際上,遼河一戰,劉坤一全軍潰敗,狼狽逃回關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