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你,經方的第一張方

導讀:本文作者楊大華老師長年沉潛於基層臨床研習經方、實踐經方,具有良好中西醫學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小編將楊老師總結出的桂枝湯三聯徵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讀後對經方的第一張方子——桂枝湯有別樣的領悟。

《三湘醫粹》載胡佐良先生“自病偶得”一文。文章說,1956 年仲夏,湖南衡陽市“流感”廣泛流行,其證見風熱者十之七八,適時給予桑菊飲、銀翹散二三劑即愈;部分證見風寒者,則以荊防敗毒散、杏蘇飲加減治之。

當時作者所患為風熱證,某醫師處以桑菊飲,服藥三劑,其證有增無減,雖酷暑炎蒸猶惡風鼻塞,若將襯衫領袖釦妥,片刻即發熱,遍身濈然汗出,解衣則又惡風,如是一週未愈。後用桂枝湯原方二劑服之,效如桴鼓。

這篇醫話生動地描述了經典桂枝湯證的特徵——發熱、汗出、惡風三聯徵。“發熱、汗出、惡風”三者往往是依次出現,並構成循環,即發熱→汗出→解衣掀被以散熱→體溫下降→惡風→增加衣被→再次發熱。

桂枝湯就是為打破這個循環而設。之所以出現這個循環,患者體內應該有導致其週而復始的介質。這種介質,古人謂之“風”。我們注意到醫話裡除了“三聯徵”之外,病人還有鼻塞症狀。鼻塞是鼻黏膜血管擴張所致,那麼,病人體內有可能存在引起體表血管(包括皮膚血管)擴張的介質。體表血管擴張導致病人有發熱或發熱感覺。

桂枝湯打破這個循環有可能是干擾介質發揮作用。桂枝湯含桂枝和生薑,其“辛溫”性味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同時擴張體表血管;服用熱稀粥又能增加人體的熱量,共同促進人體發汗。有可能在發汗的過程中將體內這些介質消耗掉,或者阻斷介質產生途徑,以達到“祛風”目的。醫話中談到發病的季節——仲夏,這是值得關注的信息點。

《經方實驗錄》中記載的桂枝湯數則醫案,大部分都是在夏天發病。因為外界氣溫高,人體發熱後體溫與外界溫差小,所以出汗後惡寒的表現不明顯,從而表現為惡風較多。也就是說,桂枝湯證更容易出現在夏天。

桂枝湯是經方第一張方,也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方。以桂枝湯為底方派生的方子很多,用於虛勞病者有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與小建中湯,由此折射出桂枝湯“補虛”的本質。這對擴大桂枝湯的使用範圍有重要指導意義。如果超越“中風”層面,以更大的視角來看,桂枝湯何嘗不是一張體力恢復劑?又何嘗不是血液循環的促進劑?對於那些體質虛弱代謝低下的人群,諸如高齡老人、婦人產後、復感兒、重病的恢復期、手術後、放療化療後以及屢屢被用清熱瀉火藥所誤治的病人,桂枝湯有更多的使用機會。

本文摘自《十年一覺經方夢》。

給大家推薦《十年一覺經方夢》,點擊閱讀原文或掃碼可直接購買


考考你,經方的第一張方

內容推薦

本書是作者多年了圍繞經方寫作的集子。記錄了作者對經方的所思所行,還有對其他問題的思考。涵蓋了經方醫學的理論及實踐,涉及學習經方的個人理念,對若干經方的深入探討,對經方常用藥物的認識及個人臨證治驗。作者跳出傳統中醫的思維,結合現代醫學的視角來看經方。對於經方的研習來說,或許提供一些別樣思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