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改变一个偏见,股东增持≠利好,减持≠利空

上市公司的行为,往往是很多中小投资者的操作导向。增持被看成利好,减持被视为利空这样的思维成为了投资者普遍性的逻辑,事实上,公司价值与股东增减持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1

利好与利空的逻辑之谜

一直以来,投资者都信奉“增持为利好,减持为利空”的逻辑。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逻辑可能本身就是错的?

我们先来看这个逻辑的核心:

一方面,上市公司股东是最了解公司的人,增持意味着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这其实是心理层面的;

另一方面,增持是真金白银的买入自家公司股票,从生意的角度看,上市公司股东总不能做亏本的买卖,买入意味着有钱赚。

但实际上,以2015年1月至今的数据看,增持≠股价上扬

增持金额最高的是2015年8月,上证指数蹭蹭往下掉,上市公司疯狂增持,也没拦住。

反倒是,2017年,增持金额处于底部区间,上证指数走出一波结构性行情。

今天,改变一个偏见,股东增持≠利好,减持≠利空

令人意外的是,同样以2015年1月至今的数据对比,减持情况与上证指数的契合度较高。

在2015年的牛市阶段和随后的股灾阶段,减持金额与上证指数保持着惊人的相关度,并且在时间节点上,也有高度重合。

今天,改变一个偏见,股东增持≠利好,减持≠利空

在2017年的结构行情中,上市公司减持规模也有所扩大,对应了上涨指数的上涨。

因此,从股价表现上来看,增持利好股价,减持利空股价的说法,未必准确。

2

大股东的增减持,自救还是抄底?

按照上文的逻辑,虽然增减持并不一定促进股价上涨或下跌,但对上市公司股东而言,却有可能是抄底或者自救行动。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共有745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进行增减持,其中增持的265家,减持的有458家,另有22家持平。

从增持方来看,净买入股数合计25.93亿股,增仓参考市值183.05亿元;减持方面,净卖出股数27.70亿股,减仓参考市值216.46亿元。

一方面,对于上市公司股东而言,股价持续下跌时,大手笔买入有利于稳定股价,提振投资者的信心,是一种自救;

另一方面,在底部区域买入,上涨时再卖出,也是一种抄底行为。

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TOP20

今天,改变一个偏见,股东增持≠利好,减持≠利空

从增持榜单来看,获得增持的前20家公司,其增仓市值均超过1亿元,南方航空获得增持最多,累计净买入4.3亿股,增仓市值近30亿元。

按照涨跌幅来看,前20家公司平均涨幅为13.69%,跑赢上证指数10.44%的区间涨幅。

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TOP20

今天,改变一个偏见,股东增持≠利好,减持≠利空

从减持榜单来看,被减持的前20家公司,其增仓市值也都超过1亿元,胜利精密被增持最多,累计净卖出4.3亿股,减仓市值4亿元。

按照涨跌幅来看,前20家公司平均涨幅为15.16%,跑赢上证指数10.44%的区间涨幅。

对比这40家公司,被增持的20家公司,平均股价表现及被减持的公司,这个也印证了上文的结论。

3

增持也有猫腻,需谨防踩雷

在A股,即便上市公司做出增持承诺,事后不履行甚至变卦的,也不在少数,利好公告,转眼也能成为利空

据统计,2018年12月至1月9日,就有近20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计划变更或延期,更有上市公司因增持承诺完成不足三成收到监管关注。

举例而言,1月7日,上市公司纳川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增持计划变更。

今天,改变一个偏见,股东增持≠利好,减持≠利空

公告显示,纳川股份实际控制人陈志江早在2018年8月2日就披露了增持计划,拟自2018年8月1日起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金额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不高于人民币1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

然而,至今陈志江尚未增持股份。在1月8日的公告中,纳川股份解释称,由于金融市场环境变化、融资渠道受限等原因,加上控股股东质押率较高,增持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增持计划的实施遇到困难,预计无法在原定增持期限内完成增持计划。

新的增持计划改为自2019年8月1日起6个月内实施,其他内容不变,相较原计划延期1年。

无独有偶,1月8日,雪莱特发公告称,公司股东陈建顺因资金紧张,决定终止此前的增持公司股票不低于1000

万元的承诺

就在去年12月,雪莱特的实控人也对此前维持公司控制权的承诺进行了变更。

承诺增持提振信心是一回事,能否拿出真金白银买股票,又是另外一回事。

毕竟,打嘴炮容易,真做实事难。

资本市场,风险与收益并存,不能光听上市公司说什么,更要擦亮眼睛,看看他们究竟做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