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後的王朝不是滿清,而是漢政權,中國能否避免近代的屈辱?

如果最後的王朝不是滿清,而是漢政權,中國能否避免近代的屈辱?

晚清的落後捱打,一般認為有兩個原因:一、中華文明相對西方文明的體系性落後。二、19世紀末,滿清作為一箇中國傳統的封建王朝,處在中晚期的腐朽沒落階段。顯然,如果是清前期,比如康雍乾時期面對西方的挑戰,或者軍事上不見得輸,至少不會輸得這麼難看。應該說這兩個理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麼要回答標題的疑問,就需要對這兩個問題逐一分析。如果是漢族政權,是否就可以避免這兩個原因的發生呢?

如果是漢族政權,是不是有機會將古典中華文明體系,升級到現代西方文明的高度甚至超越呢?顯然不能。當時的落後,是文明體系的全面落後,包括科技、藝術、文化、制度、思想等全方位的落後。這不是靠哪一個政權可以短期彌補的,現代中國的進步,也是經過了上百年的曲折探索和無數先人流血換來的。

如果最後的王朝不是滿清,而是漢政權,中國能否避免近代的屈辱?

要搞清楚第二個問題,需要先解決三個小問題。(1)、從整體上看,滿清政權是不是比漢族政權更無能?(2)、如果是漢族主政,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衰落呢?或者盛衰的週期更加的長呢?(3)、如果漢族主政,是否就沒有少數民族的包袱,不會因為擔心主體漢族的翻身,因此主動改革,縮小和西方的差距,因此就不會造成落後捱打的局面呢?

清朝,從疆域、文治、武功、國祚、帝王的綜合素質等幾個因素來看,任何一個對中國歷史比較瞭解和客觀的人,都不能否認,整體上來說,滿清政權在歷史上是做得比較好的,應該是比漢人政權的平均水平高出一截的。滿人建立的清朝,在封建歷史上縱向比較並不差。在文治武功上,也只有漢唐,尚可一比。那麼假設最後一個王朝是漢人王朝,究竟有多大概率具有漢唐的水平?從概率上來說,可能性是比較小的。

如果最後的王朝不是滿清,而是漢政權,中國能否避免近代的屈辱?

從統計概率上看,歷史上的大一統封建王朝,至多兩三百年的壽命。盛衰週期明顯,衰落不可避免。如果明後仍是漢人主政,假設最好的運氣,這是一個像漢唐一樣強大的王朝,到19世紀中晚頁,進入一個腐朽沒落狀態,也是一個較大概率的情形。

很多人認為晚清的落後,是因為統治者滿族作為少數民族,所以提防國家的主體民族漢族,並因此不願意改革,造成了國家的內耗,阻礙了社會的全面發展,所以造成落後而捱打的局面。應該說這個看法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回看歷史,宋朝作為血統純正的漢人王朝,經濟文化技術全面領先遼、金、元,但始終處在落後捱打的被動局面。明朝,經濟文化也相對全面領先清朝的前身後金,可實際情況是,明末面對後金,基本仍然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宋明全面領先遼、金、元、後金,尚且捱打,也沒見宋明如何銳意改革,反敗為勝。那麼,又怎麼能認為,宋明面對晚清的變局,反而可能會全面改革,追上有代差而全面領先於自己的西方,而避免落後捱打的局面呢?

如果最後的王朝不是滿清,而是漢政權,中國能否避免近代的屈辱?

綜上所述,假設一個漢族政權面對晚清變局,同樣不可避免被壓迫,可能程度較輕,但從歷史上看,程度較重的可能性或許更大。晚清的落後,主因是東方文明相對西方的全面落後所造成的,副因是晚清處在封建王朝的衰弱晚期。實際上,從漢民族的歷史趨勢來看,自晉朝以後,漢人在武功上呈現明顯的衰弱之勢。唐朝的強大,是因為融入了遊牧鮮卑的血液和精神。自宋以後漢文明逐步衰弱,晚明就是因為漢人的腐朽、衰弱、混亂,才最終導致更有進取精神的滿清入主中原。而今天的中國,很可能會進入一個新的盛世。因為這一次,我們不僅吸收了西方的科技和商業精神,我們還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高效執政黨。

如果最後的王朝不是滿清,而是漢政權,中國能否避免近代的屈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