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論仙(二)

《抱朴子》是東晉醫藥學家、道教先賢葛洪所著。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抱朴,是道教術語,見於《道德經》“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抱朴子》今存“內篇”20篇,屬道家;“外篇”50篇,屬儒家。八仙宮僅整理內篇與大家分享學習。

《抱朴子》論仙(二)

元代畫家王蒙所繪《葛稚川移居圖》中的葛洪形象

《抱朴子》內篇

論仙

抱朴子答曰:“夫聰之所去,則震雷不能使之聞,明之所棄,則三光不能使之見,豈輷(hōng)磕之音細,而麗天之景微哉?而聾夫謂之無聲焉,瞽者謂之無物焉。又況管絃之和音,山龍之綺粲(càn),安能賞克諧之雅韻,暐(wěi)曄之鱗藻哉?故聾瞽在乎形器,則不信豐隆之與玄象矣。而況物有微於此者乎?闇昧滯乎心神,則不信有周孔於在昔矣。況告之以神仙之道乎?

夫存亡終始,誠是大體。其異同參差,或然或否,變化萬品,奇怪無方,物是事非,本鈞末乖,未可一也。夫言始者必有終者多矣,混而齊之,非通理矣。

謂夏必長,而薺麥枯焉。謂冬必凋,而竹柏茂焉。謂始必終,而天地無窮焉。謂生必死,而龜鶴長存焉。盛陽宜暑,而夏天未必無涼日也。極陰宜寒,而嚴冬未必無暫溫也。百川東注,而有北流之浩浩。坤道至靜,而或震動而崩弛。水性純冷,而有溫谷之湯泉;火體宜熾,而有蕭丘之寒焰;重類應沈,而南海有浮石之山;輕物當浮,而牂(

zāng)柯有沈羽之流。

萬殊之類,不可以一概斷之,正如此也久矣。

【解釋】

抱朴子回答說:“人要是喪失了聽覺,那麼震耳的的雷聲也不能使他聽到;喪失了視覺,那麼日月星辰的光芒也不能讓他看見,何況是磕碰的細小聲音,天空中的細微景觀呢?”所以聾子說世上沒有聲音,瞎子說世上沒有東西,何況是管絃的和奏之音,袞服上綺麗的山龍圖紋,他們又怎麼能夠欣賞和諧的雅緻音韻、明麗的鱗藻圖飾呢?所以說聾子和瞎子感覺到的只是有形的的物,卻不相信天上有云師作畫和日月星辰,更何況比這更微妙的事物呢?昏暗愚昧滯留在心神,就不相信昔日曾有過周公、孔子,何況告訴他神仙之道呢?

世事有存必有亡,有始必有終,誠然大體如此,但是其間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有的這樣,有的那樣,變化萬端,奇奇怪怪,沒有一定的規律。本質相同的表現不同,根本相同的枝末相背,不能一概而論。說有始必有終的人很多,把千變萬化的事物混同起來一樣看待,不是通達之理。

說夏天萬物必然生長,但是薺麥卻在此時枯萎;說冬天萬物必然凋謝,而竹柏卻在此時豐茂;說有始必有終,而天地卻無盡無窮;說有生必有死,而龜鶴卻長生久存。盛夏應該是炎熱的,但夏天未必沒有清涼的日子;嚴冬應該是寒冷的,但冬天未必沒有短暫的溫暖。百川東流到海,但也有潺潺流水向北而去;地屬坤道應靜,但有時也會震動崩踏陷裂。水本性寒冷,但是也有溫谷的溫泉;火本性熾熱,但是也有蕭丘的冷焰。重的東西應當下沉到水中,但南海卻有浮石之山;輕的東西應當上浮到水面,可牂柯卻有沉下羽毛的河水。

世上萬物萬類,不能用一種標準來一概而論。如此複雜已是久已有之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