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走出“放羊式教育”的誤區

近一個時期,從13歲學生弒母,到三十多歲壯年男子暴打年近花甲曾經教過他的老師等一連串關於學生教育的事件,引發社會普遍的關注,把教師及家長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也把中國教育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討伐之聲鋪滿熒屏,責罵之聲不絕於耳,而討伐責罵豈能就解決問題,人們應在痛定思痛之後,尋找造成上述類似事件的根源何在?讓忍辱負重的老師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大膽而輕鬆執教,給迷茫中的家長開一劑教育孩子的良方,讓他們對孩子未來充滿希望。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今天我先從家長如何走出“放羊式教育”的誤區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家長如何走出“放羊式教育”的誤區

一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大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孩子能跟在自己身邊,但迫於養家餬口忙於工作,很少把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身上,致使孩子錯過了最佳的教育年齡段三至六歲,待到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問題,等想法教育挽回時已難了,因為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已養成,辨別是非的能力已讓人擔憂。一些沒接過高等教育的家長,其教育孩子的時間更是少得可憐,這些家長往往沒有穩定的工作,或者東奔西走忙於生意,或者混跡於打工的大軍之中,孩子或者交給其父母託管,或者交與親其託管,或者成為寄宿生由學校託管。想到孩子教育的家長,常常能給老師打個電話,詢問一下子女在校的表現和學習成績等,而想不到孩子教育的家長很少會主動給老師打個電話,常常是老師先給其溝通孩子在校的表現什麼的。以上兩類家長的教育屬於“放羊式教育”,這種教育模式成長起來的個別學生,特別是後者,常會養成孤僻的性格,具體表現為平時沉默寡言,有時受了什麼委屈,也不告知老師或者父母或者親戚等,因為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與父母經常性的交流。這些孤僻性格的孩子,內心備受壓抑的痛苦,又無法宣洩,時間久了,會引發一些心理上的疾病,時不時會有一些讓人不可思議的言行,如說些悲觀厭世的話,甚至輕生的話,做一些非理性的事(吸菸、喝酒)等。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理解父母的孩子是父母的幸福,不能理解父母的孩子常常在心裡怨恨父母。當孩子在學校惹事生非時,家長也很擔心孩子的成長,但一來二去的多了,也就麻木了,常用個別人常說的一句話安慰自己“樹大自然直”,這是一種教育的謬論,這種教育謬論不知毀了多少孩子。試想,樹大了,樹的枝丫也就粗壯了,要去掉粗壯的枝丫,樹會留下疤痕的,樹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呀!我很贊同有些家長的說法“孩子是小樹,該修理就得修理”,這個比喻恰當地告訴我們孩子幼時教育的重要性。

那麼家長怎樣走出“放羊式教育”的誤區呢?我認為:無論家長是否接受過高等教育,無論家長在不在孩子身邊(最好讓在孩子生活在身邊),要多關愛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人時時在關愛著他(她),要像朋友一樣與孩子交流。有時不能當面交流,可定時與孩子電話交流,通過交流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瞭解孩子與老師、同學之間的相處的情況,瞭解孩子對是非的判斷能力(如學校舉行過什麼活動,你班級表現怎樣?你怎樣做的?班裡有沒有發生讓你不高興的事?你有什麼看法等),孩子做的好的應給以鼓勵,做的不好的應給以指出。讓孩子在交流中感受到親人的關愛,讓關愛的陽光瀰漫孩子的心胸,讓孩子在傾訴中宣洩心中的鬱悶,讓家長在傾聽中把握孩子成長的脈搏。

家長如何走出“放羊式教育”的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