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众所周知“香港电影”就如同“香港”一样,早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特别是八、九十年代通过录像带、VCD流传内地的港产鬼片,虽说看上去粗制滥造,但并不妨碍它像辣条一样在基层群众中获得超高人气。

究其原因,因为这些故事和价值观符合一般老百姓的心理预期。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比如1993年由刘青云、周文健、陈明真主演的《七月十四》,虽说是小成本鬼片,却能在豆瓣获得7.1的评分。

分数较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部电影除了片尾并没有太多的鬼怪形象出现,而是走了类似《死神来了》这样的惊悚路线。

再仔细探查故事的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叙事的内核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对诺言的遵守与背弃而展开的,升华一下就是对“信”的重视。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庄子》里有“尾生抱柱”的典故,小伙子为了信守承诺宁可被淹死也寸步不离约会地点。

《搜神记》里有“范式张劭”的传说,这两个好朋友可以不远千里相聚来兑现二年前约定的做客时间。

总之,“信”不仅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工商社会重要的伦理精神,没有信用就等于没有人格、没有资本。

再看回电影里,七个小伙伴发誓要每年七月十四在老房子里聚会,不来的人就会死,就算死了也要来,结果大家都没能信守承诺,也因此才有了后续一系列的鬼魂索命事件。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说到“鬼”,就必须提到鬼后罗兰奶奶,她在本片中为我们贡献了一个难以磨灭的经典恐怖形象“龙婆”。

罗兰奶奶成功成为万千影迷的噩梦,直到今天,我在走夜路时,还总不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回头。

这部影片,我个人认为,不能完全将它看做简单意义上的人吓人吓死人的鬼片,更应该将其提升为老赖必看学习资料,强制执行,效果必佳。

1997年上映的《阴阳路》系列,是香港最长寿的恐怖IP,虽说烂尾,却足足拍满二十部。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要想知道当年这个系列有多火,看看主演阵容就知道:古天乐、丁子峻、蔡少芬、袁洁莹、钟丽缇……

那么,由众多明星出演的《阴阳路》吓不吓人呢?

并不吓人,特别是前两部,反而弥漫着一股颓废文艺的都市气息,某些镜头会让你恍惚以为自己是在看《重庆森林》。

香港鬼片的内核是十分正能量的。

在《阴阳路》中真正深入人心的是影片对“规矩”和“民俗”的刻画与重视。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通过“阳”与“阴”的互相碰撞告诉观众“人因何倒霉”“人因何横死”“因何招惹不干净的东西”……

简而言之,就是分分钟教你学做人。

比如第一部的第一个故事《抄墓碑》,白嫩少年古天乐和少女“娘娘”蔡少芬干啥不好非要去墓地扰亡灵清净,结果古天乐成了真鬼,再也无法回到阳间。

老话常说的“死者为大”,民间社会对死亡有一整套的流程和准则,就是让人们要懂得认知死亡、尊重亡魂,从而敬畏生命。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而深更半夜去抄墓碑上的名字实际上就是逾矩了,是不把自己的小命当回事,因此死亡也是必然的结局。

片尾,古天乐只能和鬼老伯一起留在岛上,机械地向朋友们挥手。

另一个故事叫《红当当》,讲述麦家琪到陵园扫墓,被色鬼缠上占了便宜。

影片借“一颗痣”大师之口引出鬼魂容易“跟红顶白”,不仅要少穿红衣,连女性内衣也不要选红色。

这其实也是民间关于祭拜规范和颜色禁忌的体现,红不仅代表喜庆,也有危险和性的暗示。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你说好模好样地为啥要穿一套性感红内衣去祭拜亡灵呢,这不明摆着不够尊重吗,必须出事啊。

另一个故事的名字叫《陀地位》,黑社会老大大B哥和女友去看电影,不听劝阻非要坐在影院的“陀地位”上而被鬼惊吓捉弄。

现实中,大B哥不守规矩、无视禁忌,就要被阴间的大哥们报复一番,摆明就是告诉各位:别扯那些虚的,谁做得不对都得挨干。

毫不夸张地说《阴阳路》系列在受众心理层面不比《招魂》系列逊色,它紧紧抓了民间信仰的根基,就像人们平时讲述的闹鬼传闻一样,是市井文化的浓缩。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香港鬼片讲求与时俱进,整个亚洲也不例外。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借着“千禧”和“末世”的东风,亚洲恐怖片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

以日本为例,1998年,日本上映《午夜凶铃》,没过多久,连中国的小学生都知道,在日本,有个鬼片十分吓人,把观众都吓死了。

1999年,日本推出《咒怨》,制作成录像带发往中国,一时间,伽椰子和贞子成为此后日式鬼片的杰出代表。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市场很大也很小,香港急需一批厉害的鬼片,把自己的江湖抢回来。

1999年,香港导演梁鸿华拍摄《山村老尸》,虽说有人怀疑他是借鉴了岛国《午夜凶铃》《咒怨》中两位长发飘逸、肢体扭曲的女鬼形象,但从价值观上来看,《山村老尸》明显是本土产物。

须知,日式鬼片的恐怖之处在于人与鬼狭路相逢时,不论长幼善恶,不论前因后果,都会被无情KO,这种没有活路的宿命感是发自人心的恐惧之源。

而香港鬼片,却不是这样的。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在香港鬼片里,很多鬼都像人一样,知好恶、懂情感,他们有怨抱怨、有仇报仇,有恩也一定会顾念。

所以,人们一边害怕着阴魂不散的鬼,一面又对鬼报以理解和同情。

是的,香港鬼片存在着非常明确的内部分化。

比如徐克的《倩女幽魂》系列,借鬼说人,借古讽今,骨子里是文人的家国情怀;

比如彭氏兄弟的《见鬼》,实际上探讨了恐惧产生的客观条件与心理层面的内在关联;

比如根据李碧华小说改编的“鬼魅系列”,更像是传奇小说或志怪文言,带着美轮美奂的幽怨隐秘。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但无论怎样,虽然形式上受到日本、东南亚和欧美恐怖片的影响,可绝大多数港产鬼片都遵循着汉人的社会逻辑和伦理价值。

善恶因果、报应循环。

就如同除去资本主义光鲜亮丽的外衣,鬼片呈现出香港最为原生赤裸的文化底色。

不过有一个例外,不得不提。

它就是1995年,由刘镇伟导演、周星驰主演的《回魂夜》,又叫《整鬼专家》。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在星爷诸多经典中,这部影片很少被提到,有影迷抱怨自己买的盗版“周星驰全集”里都没有这部片子。

在经历了《大话西游》的惨败后,《回魂夜》让周、刘二人分道扬镳。

原因何在呢?

是人物不搞笑吗,还是剧情不吓人?

其实都不是。

而是这部电影太作者化了,脱离了香港鬼片一直遵循着的价值体系。

星爷饰演的追鬼专家Leon是一个异类,他处处身体力行,仗义相助,无怨无悔。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会逻辑

然而,除了莫文蔚饰演的小群,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疯子。

就像如今,老百姓都不愿意相信专家一样,leon也无法让保安队员们真正相信他,以至于大家屡屡被厉鬼离间。

片中,人与鬼公用一副身躯,令人难辨是非真假。

就如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哪有那么多二元对立、善恶分明,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

人间鬼事,殊不知最难的,就是“反转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