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眾所周知“香港電影”就如同“香港”一樣,早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

特別是八、九十年代通過錄像帶、VCD流傳內地的港產鬼片,雖說看上去粗製濫造,但並不妨礙它像辣條一樣在基層群眾中獲得超高人氣。

究其原因,因為這些故事和價值觀符合一般老百姓的心理預期。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比如1993年由劉青雲、周文健、陳明真主演的《七月十四》,雖說是小成本鬼片,卻能在豆瓣獲得7.1的評分。

分數較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這部電影除了片尾並沒有太多的鬼怪形象出現,而是走了類似《死神來了》這樣的驚悚路線。

再仔細探查故事的前因後果就會發現,敘事的內核實際上都是圍繞著對諾言的遵守與背棄而展開的,昇華一下就是對“信”的重視。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莊子》裡有“尾生抱柱”的典故,小夥子為了信守承諾寧可被淹死也寸步不離約會地點。

《搜神記》裡有“範式張劭”的傳說,這兩個好朋友可以不遠千里相聚來兌現二年前約定的做客時間。

總之,“信”不僅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是工商社會重要的倫理精神,沒有信用就等於沒有人格、沒有資本。

再看回電影裡,七個小夥伴發誓要每年七月十四在老房子裡聚會,不來的人就會死,就算死了也要來,結果大家都沒能信守承諾,也因此才有了後續一系列的鬼魂索命事件。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說到“鬼”,就必須提到鬼後羅蘭奶奶,她在本片中為我們貢獻了一個難以磨滅的經典恐怖形象“龍婆”。

羅蘭奶奶成功成為萬千影迷的噩夢,直到今天,我在走夜路時,還總不免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回頭。

這部影片,我個人認為,不能完全將它看做簡單意義上的人嚇人嚇死人的鬼片,更應該將其提升為老賴必看學習資料,強制執行,效果必佳。

1997年上映的《陰陽路》系列,是香港最長壽的恐怖IP,雖說爛尾,卻足足拍滿二十部。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要想知道當年這個系列有多火,看看主演陣容就知道:古天樂、丁子峻、蔡少芬、袁潔瑩、鍾麗緹……

那麼,由眾多明星出演的《陰陽路》嚇不嚇人呢?

並不嚇人,特別是前兩部,反而瀰漫著一股頹廢文藝的都市氣息,某些鏡頭會讓你恍惚以為自己是在看《重慶森林》。

香港鬼片的內核是十分正能量的。

在《陰陽路》中真正深入人心的是影片對“規矩”和“民俗”的刻畫與重視。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通過“陽”與“陰”的互相碰撞告訴觀眾“人因何倒黴”“人因何橫死”“因何招惹不乾淨的東西”……

簡而言之,就是分分鐘教你學做人。

比如第一部的第一個故事《抄墓碑》,白嫩少年古天樂和少女“娘娘”蔡少芬幹啥不好非要去墓地擾亡靈清淨,結果古天樂成了真鬼,再也無法回到陽間。

老話常說的“死者為大”,民間社會對死亡有一整套的流程和準則,就是讓人們要懂得認知死亡、尊重亡魂,從而敬畏生命。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而深更半夜去抄墓碑上的名字實際上就是逾矩了,是不把自己的小命當回事,因此死亡也是必然的結局。

片尾,古天樂只能和鬼老伯一起留在島上,機械地向朋友們揮手。

另一個故事叫《紅噹噹》,講述麥家琪到陵園掃墓,被色鬼纏上佔了便宜。

影片借“一顆痣”大師之口引出鬼魂容易“跟紅頂白”,不僅要少穿紅衣,連女性內衣也不要選紅色。

這其實也是民間關於祭拜規範和顏色禁忌的體現,紅不僅代表喜慶,也有危險和性的暗示。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你說好模好樣地為啥要穿一套性感紅內衣去祭拜亡靈呢,這不明擺著不夠尊重嗎,必須出事啊。

另一個故事的名字叫《陀地位》,黑社會老大大B哥和女友去看電影,不聽勸阻非要坐在影院的“陀地位”上而被鬼驚嚇捉弄。

現實中,大B哥不守規矩、無視禁忌,就要被陰間的大哥們報復一番,擺明就是告訴各位:別扯那些虛的,誰做得不對都得挨幹。

毫不誇張地說《陰陽路》系列在受眾心理層面不比《招魂》系列遜色,它緊緊抓了民間信仰的根基,就像人們平時講述的鬧鬼傳聞一樣,是市井文化的濃縮。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香港鬼片講求與時俱進,整個亞洲也不例外。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藉著“千禧”和“末世”的東風,亞洲恐怖片進入了蓬勃的發展期。

以日本為例,1998年,日本上映《午夜兇鈴》,沒過多久,連中國的小學生都知道,在日本,有個鬼片十分嚇人,把觀眾都嚇死了。

1999年,日本推出《咒怨》,製作成錄像帶發往中國,一時間,伽椰子和貞子成為此後日式鬼片的傑出代表。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市場很大也很小,香港急需一批厲害的鬼片,把自己的江湖搶回來。

1999年,香港導演梁鴻華拍攝《山村老屍》,雖說有人懷疑他是借鑑了島國《午夜兇鈴》《咒怨》中兩位長髮飄逸、肢體扭曲的女鬼形象,但從價值觀上來看,《山村老屍》明顯是本土產物。

須知,日式鬼片的恐怖之處在於人與鬼狹路相逢時,不論長幼善惡,不論前因後果,都會被無情KO,這種沒有活路的宿命感是發自人心的恐懼之源。

而香港鬼片,卻不是這樣的。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在香港鬼片裡,很多鬼都像人一樣,知好惡、懂情感,他們有怨抱怨、有仇報仇,有恩也一定會顧念。

所以,人們一邊害怕著陰魂不散的鬼,一面又對鬼報以理解和同情。

是的,香港鬼片存在著非常明確的內部分化。

比如徐克的《倩女幽魂》系列,借鬼說人,借古諷今,骨子裡是文人的家國情懷;

比如彭氏兄弟的《見鬼》,實際上探討了恐懼產生的客觀條件與心理層面的內在關聯;

比如根據李碧華小說改編的“鬼魅系列”,更像是傳奇小說或志怪文言,帶著美輪美奐的幽怨隱秘。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但無論怎樣,雖然形式上受到日本、東南亞和歐美恐怖片的影響,可絕大多數港產鬼片都遵循著漢人的社會邏輯和倫理價值。

善惡因果、報應循環。

就如同除去資本主義光鮮亮麗的外衣,鬼片呈現出香港最為原生赤裸的文化底色。

不過有一個例外,不得不提。

它就是1995年,由劉鎮偉導演、周星馳主演的《回魂夜》,又叫《整鬼專家》。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在星爺諸多經典中,這部影片很少被提到,有影迷抱怨自己買的盜版“周星馳全集”裡都沒有這部片子。

在經歷了《大話西遊》的慘敗後,《回魂夜》讓周、劉二人分道揚鑣。

原因何在呢?

是人物不搞笑嗎,還是劇情不嚇人?

其實都不是。

而是這部電影太作者化了,脫離了香港鬼片一直遵循著的價值體系。

星爺飾演的追鬼專家Leon是一個異類,他處處身體力行,仗義相助,無怨無悔。

香港鬼片中暗藏的社會邏輯

然而,除了莫文蔚飾演的小群,所有人都認為他是瘋子。

就像如今,老百姓都不願意相信專家一樣,leon也無法讓保安隊員們真正相信他,以至於大家屢屢被厲鬼離間。

片中,人與鬼公用一副身軀,令人難辨是非真假。

就如這紛繁複雜的人世間,哪有那麼多二元對立、善惡分明,不過是一場遊戲罷了。

人間鬼事,殊不知最難的,就是“反轉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