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

我们都知道,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不仅能够饮酒作诗,还能下厨做菜。却不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还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苏东坡效应”。这是源于他的那首《题西林壁》中最著名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先来看看一个冷笑话:在古代,有位解差押解一位犯事的和尚前去县城。在旅馆吃饭的时候,和尚把解差灌醉,把他的头发剃光后逃走了。等解差昏昏沉沉地醒来时,发现少了一个人,他大吃一惊,可是当他一摸自己的光头时,立刻转惊为喜:“幸好和尚还在。”这时,他却为自己感到困惑了:“那我去了哪里呢?”

这则笑话恰好与苏东坡的那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印证。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都难以认识自己,一方面人们想了解自己,但另一方面人们又最难以了解和认识自己。就好比,如果没有镜子,我们就无法看到整体的自我,因为你无法站在另一面来观察你自己。因此,这种因为自己就站在这个山中,所以看不到山的整体真实面目的现象,从心理学上说就是所谓的“苏东坡效应”。

俗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人是多么难以正确地认识真正的自己。曾经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他让25个彼此了解的老朋友根据爱交际、讲卫生、文雅、粗鲁、幽默、美丽、自大、聪明、势利等9个标准,按照每个人的好坏印象,分别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进行这9个标准的排序。比如在“美丽”一列,认为谁最美丽,就将他放在第一位。结果显示,这25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把自己的优点放大,而把自己的缺点弱化。例如,有一个人把自己排在“幽默”的第一位,而其他24个人却认为他不够幽默,因为他在幽默上的平均排名倒数第三个。大概他平时讲的都是大家听不懂的冷笑话吧。

“苏东坡效应”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绝大多数人虽然比较自信,但事实上并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不足。因此,谦虚谨慎是十分必要的,应不骄不躁地与周围各种各样的人接触,谦虚地从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当然,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长别人之长;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短别人之短,才能正确地全面认清自我。

只有对自我有一个全局的认识,才能对自己的改变有所指引,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改变坏的习惯,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激发进取的信心,坚定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最后得以站在最高峰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