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辛甘为阳”而不是“辛咸为阳”(下)

总之,在阳气的状态下,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状态下,木火为阳,金水为阴,土为中。而在阴味的状态下,我们所看到的以北斗七星为中心所有星体旋转的状态下,木火为阴,辛甘为阳,水性平。在五味,则表现为酸苦为阴,辛甘为阳,咸性平。

中医为什么“辛甘为阳”而不是“辛咸为阳”(下)

实际上关于五味的阴阳关系,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还有进一步的论述,经文写道:“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该篇所述的咸味为阴,淡味为阳与前篇内容有出入。我想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第一,此段经文不是在讲五味而是六味,是在五味的基础上加了淡味,而把咸淡作为一组味道,咸为阴,淡为阳,但是如果从六味回到五味,咸淡相加为一味,咸淡相加还是咸,阴阳相加则为平,因此也不相矛盾。另外,阴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阴或者阳,咸与淡组成一组而不是把甘味与淡味组成一组也说明咸与淡有共同性,淡味是阴中之阳,咸味为阴中之阴,两者同为五味又同为性平。

第二,该篇为《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之一,由于运气七篇的内容与其他篇章有很多不同,也有学者因此认为不是《黄帝内经》原文,也许有些出入,但要搁置争议,在没有摘清楚之前不要轻易否定,我想大部分我们所谓《黄帝内经》矛盾的地方都是我们不懂的地方,等我们知识丰富了,也许有一天再回来看就明白了。

中医为什么“辛甘为阳”而不是“辛咸为阳”(下)

注释原文出处

明白了气味的关系再来看这段经文就会深刻一些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塞。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阴胜则阳病”,阴胜则成形,阳不化气。“阳胜则阴病”,阳胜则化气,阴不成形。“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化气胜过阴成形则热,阴成形胜过阳化气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过于成形而成郁症,郁而化热;阳过于化气而成散,气散而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阴成形,寒伤形是属于重寒则热形,阴热而肿;阳化气,热伤气是属于重热则寒,气伤则寒,寒凝不通而痛。“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所以病人先痛而后肿是因为气伤而气散而寒,瘀阻不通而痛,寒伤形是属于重寒则热而形肿;病人如果先肿而后痛者,是因为形伤而郁而化热,热则形肿,热伤气是属于重热则寒而瘀阻不通而痛。

中医为什么“辛甘为阳”而不是“辛咸为阳”(下)

中医为什么“辛甘为阳”而不是“辛咸为阳”(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