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國人才懂:回家過年,是一種執念

只有中國人才懂:回家過年,是一種執念

文 | 晨夕&淡淡翠

只有中國人才懂:回家過年,是一種執念

央視曾拍過一部名為《摩托車大軍回家過年》的紀錄片。

在紀錄片裡,記者採訪了一對90後夫妻:

“為啥要選擇騎摩托車回家啊?”“坐火車來回要兩千多,騎摩托車卻只要六百多,省下的一千多可以給孩子交學費。”

濃重的河南口音,略帶羞澀的質樸,道出了生活的不易。

為了趕時間,天還未亮他們就開始出發,路上餓了就隨便吃點麵包或者泡麵,晚上選最便宜的旅店住宿。

寒冬難耐,更何況在毫無遮擋的情況下騎著摩托車狂奔幾天。

但是他們寧願自己苦點累點,也要儘量將花費控制到最低。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既然如此辛苦,在外面過年不也一樣嗎?為什麼非要千里迢迢回家過年呢?

回家過年對於中國人而言,是一種近乎於宗教般的虔誠,像一個儀式一樣,在神州大地上週而復始地上演。

對於背井離鄉的人而言,不管所處的城市有多繁華,家鄉永遠都是最思念的地方,因為那裡有我們最熟悉的鄉音,有盼著我們回家的親人。

所以,我們需要這麼一個具有儀式感的節日,在這一天可以好好陪伴家人,陪伴年邁的父母。

只有中國人才懂:回家過年,是一種執念

其實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真的可以用分秒來計算。

曾看過一個催淚廣告:

兒子打電話說要回家過年,電話那邊的父母激動得連連點頭,還特意在日曆上圈出了日期。

原本一家團圓是非常開心的事情,可兒子卻發現父親有個異常的舉動——他手裡攥著個秒錶,時不時地就看看時間,然後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什麼。

不管是吃飯時,還是兒子給父親按揉肩膀時,甚至在爺倆聊天時,父親總是有意識地拿起秒錶看時間。

兒子憂慮極了。

他擔心父親是不是病了,就趕忙去上網查了很多關於“老年強迫症”的資料。

直到有一天,父親坐在沙發上睡著了。兒子悄悄走過去,從父親手裡拿出了那個記錄本,打開一看,瞬間落淚。

只有中國人才懂:回家過年,是一種執念

原來,父親根本沒有什麼“老年強迫症”,日記本里記錄的,其實是兒子陪伴過他的每一分每一秒。

兒時,我們常常拍著胸脯對父母說:“爸爸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一定會賺很多很多錢,好好孝敬你們!”

我們總以為一輩子很久,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時間陪伴父母、孝敬父母。

直到長大才發現,別說“孝敬”了,就連“陪伴”也成了這世上最奢侈的事情。

工作太忙沒時間、孩子要上補習班、壓力太大要賺錢......這種種理由,種種無奈,全都成了絆住我們回家的繩索。

可是你知道嗎?一年365天,我們留給父母的,只有過年那幾天而已。

而這短短的幾天時間,才是我們真真正正能用心與父母聊天、吃飯的“親子時光”。

只有中國人才懂:回家過年,是一種執念

網友雲深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她剛到深圳工作的那一年,因為工作努力,超額完成了業績目標,年底時,公司給她發了很多獎金。

她很開心,覺得終於可以好好孝敬一下父母了,就從網上給他們買了新衣服郵寄到家裡,還給他們轉了不少錢過去。

沒想到,父親收到衣服後,立馬給她打了個電話,小心翼翼又充滿期待地問:

“小云呀,你那兒啥時候放年假啊?”“估計到臘月二十九吧。”雲深隨口說道。

“那......你啥時候回來過年啊?”電話那頭,父親遲疑地問。

雲深卻突然起了開玩笑的心,故意騙父親說:

“正想跟你們說呢,今年放假晚,火車票也不好買,我就不回家過年了哈,給你們買了衣服,轉了些錢,你跟我媽買點好吃的,就當我送你們的過年禮物。”

“什麼?你不回來過年了?你爸從臘月初八就開始買這買那的,天天看著日曆盼著你回來......”

電話那頭,母親在一邊大聲嚷嚷起來。

“你說這些幹啥?”父親輕聲怪母親,然後又細細囑咐道,“那你自己在外面可得注意安全呀,外面可不比家裡......”

向來不苟言笑的父親,居然變得如此婆婆媽媽,雲深越聽越不耐煩:“行了行了,我知道了爸爸。我還有工作沒完成,先這樣哈。”

接著就在父親輕輕的嘆息裡,掛掉了電話。

原本雲深並沒有把這件事當回事,等她臘月三十那天,下了火車又打車回到家後,發現父母正坐在沙發上吃年夜飯。

而所謂的年夜飯,竟然僅僅是兩盤水餃。

見到女兒回來,爸媽都驚喜不已:“你看看你這孩子,咋還騙我們說不回來過年呢?”

雲深指著水餃問:“不是給你們卡里轉錢了嗎?你們怎麼不多買點好吃的啊?”

媽媽嗔怪地看了她一眼:

“你說不回來,就我們老倆口冷冷清清的還有啥好過年的,吃點水餃意思意思就行了。你等著哈,爸媽這就去多炒幾盤菜,今晚咱們好好過個年。”

看著父母鬢間的白髮和那略顯佝僂的背影,雲深的鼻子一酸,眼淚忽的落下來。

她這才明白:原來,父母想要的並不是禮物、衣服、美食、錢財,而是遠飛的小鳥回巢、遠遊的子女回家。

在父母心裡,一家人圍在一起過個團圓年,才是真正的,屬於中國人的儀式感。

只有中國人才懂:回家過年,是一種執念

村上春樹說: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因為儀式感,我們才能體會到幸福即將到來的激動;因為儀式感,我們才能明白,原來生活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平淡流年。

就像《小王子》的狐狸所說的:“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對於我們中國人而言,回家過年其實是最重要的一種儀式。

1月21日,由許鞍華導演的微電影《七里地》上線,感動了無數網友。

雖然電影只有短短的九分鐘,但每一個鏡頭都令人動容:

父子依依不捨的離別、孫女一行三人艱辛的歸家之途,還有爺爺與孫女溫馨共度春節的場面,無不展現了三代人對家的依戀與懷念。

電影裡的孫女在新年之際,跨越萬里代表爺爺迴歸故土的舉動,又何嘗不是中國人對過年儀式感的重視呢?

正是因為這種傳承至今的儀式感,讓那麼多在外務工者,騎著摩托冒著嚴寒回家過年;

正是因為這種溢滿溫情的儀式感,讓“空巢”的父母們,從臘八開始就倚在門口痴痴地盼;

正是因為這珍之重之的儀式感,讓漂泊在外的遊子,跨越千山萬水,風塵僕僕趕回家。

到底什麼才是春節?

春節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帶著多少錢回家,也不是買多少漂亮衣服、珍饈佳餚。

而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在隆隆炮竹聲裡,吃著年夜飯,共同許下對未來的期待和願望。

不管在外漂泊了多久,不管與故鄉隔了多少山水,那裡的一草一木、老父老母,永遠都是我們魂牽夢縈的地方。

因為,回家過年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親情的聯結,是親人之間默契於心的約定,是人世間最美的團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