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加强皇权专制,明世宗朱厚熜大力整顿和强化内阁,使得明代内阁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嘉靖一朝四十五年,内阁首辅前后反复二十余任,其中,重复出任首辅一职最多的是李时和夏言,都曾经四任首辅,担任首辅时间最长的是严嵩,一共是15年零8个月。频繁的首辅更迭,阁臣争斗的激化,显现出了明世宗的驭臣之术和为加强皇权专制对内阁的控制从未放松过。


内阁洗牌 皇权与阁权的首次交锋

正德年间,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专横跋扈,内阁权力受到严重抑制,使得明朝的统治危机日趋严重。而以藩王身份入主大统的明世宗朱厚熜对正德年间的宦官之祸印象深刻,在得到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的支持后,他果断摆脱了宦官集团的纠缠,在清除反对势力的基础上,开始加强对内阁的控制。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明世宗朱厚熜像

朱厚熜入主北京后,首先遇到的是来自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挑战。杨廷和在正德皇帝去世以后的一个多月的空窗期里,独掌朝中大权,后来又以拥立新君、铲除奸党之功,确立了他在朝中的地位。在“礼议之争”中,针对明世宗朱厚熜所推动的“生父母尊号的皇统问题”上,杨廷和与朱厚熜发生了多次冲突,他屡屡持谏劝诫,使得明世宗朱厚熜十分不快。这时的内阁俨然成为明世宗伸张皇权的绊脚石,出于强化君权的目的,朱厚熜着手对内阁进行清理和整顿。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在“大礼议”中惹得朱厚熜“忽忽有所恨” 的杨廷和(杨慎之父)请求辞官。二月,杨廷和致仕后,蒋冕顺水推舟地升至首辅,但蒋冕和杨廷和观点一致,也主张明世宗应当尊明孝宗为皇考,生父朱祐杬为皇叔父,并且他不愿意和支持明世宗的张璁等人为伍,多次上疏要求辞官回家。蒋冕如此不给明世宗朱厚熜面子,让明世宗很不高兴,在首辅的位子待了两个多月的蒋冕后来就辞官了。是年五月,蒋冕下台后,毛纪又担任首辅一职,《明史》列传第七十八《毛纪传》中记载“纪为首辅,复执如初。帝欲去本生之称,纪与石珤合疏争之。帝召见平台,委曲谕意,纪终不从。朝臣伏阙哭争者,俱逮系,纪具疏乞原。帝怒,传旨责纪要结朋奸,背君报私。”毛纪生性耿直,和前任杨廷和、蒋冕一样,仍然坚持原来的观点,还积极去营救因谏争而下狱的其他官员。在明世宗多次召见与其沟通无果后,毛纪也提出了辞官,就这样担任了差不多三个月首辅的毛纪也致仕回乡了。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杨廷和像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内阁的成员使用不顺手,让明世宗朱厚熜十分恼火,他于是继续调整内阁班子成员,在杨、蒋、毛三人陆续离任后,另一大学士费宏的看法虽然跟他们一致,但他并不张扬,在“礼议之争”中的态度较为平和,后来,明世宗就把他从吏部尚书任命为内阁首辅。不过费宏的上位遭到了“议礼派”张璁、桂萼的嫉妒,对其处处诋毁,费宏认为二人是奔竞小人,应该严厉打击才对。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明世宗还把与杨廷和关系不好的石珤拉入内阁,以增强与杨廷和一派对抗的力量。之后入阁的还有礼部左侍郎贾咏和总督三边军务的杨一清。不过,石珤虽然和杨廷和关系不好,但二人观点却是一致。因此,明世宗的这次改组内阁班子非常不成功,并且费宏在面对张璁、桂萼二人的诋毁和压制下,也坚决要求致仕。嘉靖六年(1527年)二月,费宏在二次入阁(正德六年时第一次入阁)近六年后辞官返乡,同期致仕的还有石珤,另一位平庸有阁臣贾咏则在后来被赶出了内阁。费宏离任后,杨一清接任成为了内阁首辅,与此同时,杨一清还向明世宗推荐了弘治时期的老臣谢迁重新入阁,由于谢迁年事已高,在到任后,第二年三月就告老还乡了。与谢迁同一年入阁的还有吏部左侍郎翟銮,升为了内阁大学土,入值文渊阁。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杨一清像

首辅权力上升 阁权争斗升级

应该说,在“议礼之争”中,明世宗朱厚熜一直想建立和强化一套为己所适用的内阁班子,但收效甚微。按照明制,内阁大臣是要经过廷推或会推产生的,阁员如果不经会推,直接由皇帝任命,则是不合法制的体现,即使皇帝非要任命和指定某人入阁,也必须得首辅大臣认可才行。这些大臣里,一直站在明世宗这边的议礼派成员张璁、桂萼、方献夫等人,自然是他想推荐入阁的成员,不过这种想法,由于受到保守派成员的抵制始终没有实现。为了把内阁变成自己得以应手的工具,最后明世宗朱厚熜不得不使用中旨这条路子,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在“大礼议”中取得胜利的张璁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此后,明世宗朱厚熜又通过清洗、调任翰林院官员,进一步将杨廷和一派的势力及影响肃清殆尽。而且明世宗朱厚熜还进一步提升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和权力,先后敕加张、桂二人官衔,还突破祖制,让二人分署都察院和吏部事务,两年之后,又颁旨定阁臣为文班之首,内阁权力逐渐压制六部,《明史》称“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桂萼为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也进入了内阁,张璁、桂萼二人先后入预机务成功,其实全部得益于当时的内阁首辅杨一清没有驳回。这样,至嘉靖八年(1529年)九月杨一清致仕前,内阁班子由杨一清、张璁、桂萼、翟銮四人组成。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伴随着阁权地位权力上升,内阁首辅的权力也日益加重。随着后来明世宗对首辅的信任和倚重,直接促使了后来张璁、夏言和严嵩等一批权相的出现。最先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就是张璁,他之前屡试不中,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二甲进士得以登第,时年四十七岁,虽然入仕较晚,但因参与大礼议之争支持明世宗朱厚熜而受宠。入阁之后的张璁与杨一清因“聂能迁事件” 导致双方关系决裂,此后,内阁首辅之争公开化,杨一清、张璁之间互相密疏指责对方。嘉靖八年(1529年)九月杨一清在惨遭陷害致仕以后,张璁如愿以偿出任内阁首辅。

凭借着朱厚熜对他的信任,张璁行事独断专行,当时的内阁成员翟銮、李时等人对其也是“不敢有所评议”,至此,首辅独尊的局面出现了。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张璁像

不过明世宗虽然年轻,但却是擅用权术,在完善、强化内阁的同时,自然也不会忘记对阁权过度膨胀的打压,时不时利用朝臣间的矛盾和争斗,来搞政治平衡,从而实现其分而治之的目的。

张璁在得到恩宠后,勇于任事,竭力揽权,《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十一中记载:嘉靖七年(1528年)八月时,杨一清就曾在密疏中这样描述张璁“今春以来,臣见璁志骄气横,狎视公卿,虽桂萼亦不敢与抗,其余大臣颐指气使,无不如意。百司庶僚,莫敢仰视。臣尝以恭逊劝之,璁口称善,而心不平也。”

而比张璁早些入朝的夏言,是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进士,最初担任行人一职,后来提拔担任兵科给事中,正直敢言,后来同样因议礼之功受宠,先后升侍读学士、少詹事等职。随着地位的上升,夏言也是“益自负”“志骄气溢”“峻而渐于不逊”, 大胆上书弹劾张璁和吏部尚书方献夫,双方相互敌对。明世宗对各方都很看重,大搞平衡,嘉靖十年(1531年)九月,夏言接替入阁的李时担任了礼部尚书。张璁等人知道明世宗也宠幸夏言,也不敢明地里和他对着来。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嘉靖八年(1529年)八月,给事中王准、陆粲等弹劾张璁、桂萼等人“周上行私,专权纳贿,擅作威福,报复恩仇。”特别是陆粲的上疏,指斥其为“私党”,明世宗就借机斥责张璁等人“肆意妄为,负君忘义,自取多愈。”令其回家反省,但很快就恢复了工作。

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张璁因为名字与明世宗朱厚熜的名字犯讳,请求改名,明世宗就赐他名孚敬。嘉靖十年(1531年)七月,行人司正薛侃因上疏言建储之事,引发明世宗朱厚熜大怒,将其入狱,而这时张孚敬(张璁)却趁机栽赃于夏言,薛侃为人正直,将张璁从事幕后支持一事和盘托出。朱厚熜大怒,狠批张璁,罢免了他的职务。从此张璁日衰,夏言渐受恩宠,不过在此后的两年间,张璁又曾两度入阁,起起伏伏。通过张璁多次罢官致仕,很明显能够看出明世宗朱厚熜对首辅之位的掌控,在张璁势头正盛时,时不时的挫一下他的锐气,利用夏言等人来限制张璁权力的膨胀,免得尾大不掉。

嘉靖十年(1531年)十月,桂萼去世,这时的内阁,仅由翟銮一人独掌内阁事务两个多月。这一年秋,礼部尚书李时入阁,位置排在了翟銮前面,好在二人都不是狂傲之人,倒也没有什么矛盾,此后,由于母亲去世就返乡守丧三年。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顾鼎臣去世后,翟銮又再次入阁,并两次在夏言致仕后担任首辅一职。

到了嘉靖十一年(1532年)春天,张璁又得以恢复职务,重新进入内阁,李时又排在了张璁之后。嘉靖十一年(1532年)五月,明世宗命另一位议礼派成员方献夫以武英殿大学士兼原吏部尚书的名义入内阁辅佐朝政。与张璁咄咄逼人的性格相比,方献夫则要恬静自守,不争名夺利,与李时关系倒也和睦,在职两年后就申请退休返乡了。这时的李时伴随着张璁的仕途起伏,俨然内阁超级替补一般,张璁上位,他就自觉退居其后,张璁罢官,他又继续担任内阁首辅,《明史》列传第八十一中记载李时是“时随孚敬后,拱手唯诺而已,以故孚敬安之。”

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月,明世宗朱厚熜又想起了张璁(张孚敬),于是张璁第三次应召入阁,这一次还加封他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但他与夏言的矛盾日趋尖锐,几次险恶的宦海沉浮,让张璁感觉到自己不被重视,开始心灰意冷。嘉靖十四年(1535年)四月,他以体弱多病为由致仕归家。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在张璁致仕回家后,李时又短暂担任四个月的首辅一职,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八月,费宏再度入阁,《明史》列传第八十一中记载,明世宗朱厚熜在召回费宏之后“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但过了没多久,费宏就因病去世,李时又一次独自做起了辅臣。

嘉靖十五年(1536年),夏言“初加太子太保,进少傅兼太子太傅。闰十二月遂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顾鼎臣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次年正月,加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最初,李时仍为内阁首辅,夏言次之,顾鼎臣排第三位,但李时事事都让夏言做主,不与他对抗。《明史》列传第八十四中这样记载三人间的关系:“时李时为首辅,政多自言出。顾鼎臣入,恃先达且年长,颇欲有所可否。言意不悦,鼎臣遂不敢与争。”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十六日,首辅李时死在任上,夏言接任首辅一职。《明史》列传第八十一中这样评价李时:“帝待时不如孚敬、言,然少责辱,始终不替。孚敬、言亦不敢望也。”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由睦成仇 严、夏之争

与张璁一样,夏言也是凭借在议礼之争中立下的功劳,使得官位日趋显贵,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时,因祗荐皇天上帝册表,得以加封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的勋号。《明史》称“明世人臣无加上柱国者,言所自拟也。”在明代164位阁臣中只有夏言生前受此殊荣(阁臣数据出自朱永旗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的《论明代著名政治家夏言》一文中

)。正所谓“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夏言的结局也是悲惨的,一生中四任内阁首辅,起伏不定,直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时,因奸臣严嵩乘机离间,被无辜处死,成为明代内阁首辅中第一个被杀者。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夏言像

当夏言成为一代权相后,武定侯郭勋和礼部尚书严嵩便成为他强有力的政治对手。武定侯郭勋亦是开国勋臣武定侯郭英的六世孙,权势显赫,与张璁关系交好,因支持“礼议之争”备受明世宗恩宠。夏言曾经弹劾其贪污受贿,阻挠营政,因此二人关系不睦。后来夏言嘉靖十八年(1539年)和二十年(1541年)的两次罢相,都与其有关。

严嵩与夏方早在嘉靖八年(1529年)时就已经相识,二人都是明世宗特别宠幸的大臣。严嵩是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升任礼部尚书,二十一年(1542年)时得以入阁。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严嵩取代翟銮出任内阁首辅。但到了第二年,“久之,帝微觉嵩横。”于是又重新启用夏言,官复原职,严嵩重回次辅位置。在严、夏二人的关系上,明世宗的权术收到了成效,二人间互相用密疏参奏对方,至此,夏言与严嵩的关系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夏言在内阁任上先后四次被罢首辅之职,有两次都与严嵩的倾轧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第四次,严嵩暗地结交深受明世宗近臣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日内谋倾言”,而夏言因支持陕西总督曾铣收复河套事宜,而明世宗在严嵩、京山侯崔元等人的怂恿下,改变了支持夏言、曾铣的态度,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月,罢相致仕后的夏言于西市被杀。严嵩第二次担任内阁首辅,连续浊乱朝政十几年,成为嘉靖一朝任期最长的首辅。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严嵩像

盛极而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帝亦寝厌之”, 明世宗朱厚熜渐渐重用礼部尚书徐阶。后来,御史邹应龙趁机上疏弹劾严世藩贪污受贿等事,严氏父子开始败落。加上道士们在一旁搓弄,明世宗便下诏逮严世藩入狱,被判斩首,令严嵩致仕,后又被削籍为民,家产全部被抄没,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1567年4月21日,严嵩贫病而卒。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徐阶像


小结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期间修玄好道几十年,“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较正德时期,阁权得以伸张,皇权却从未削弱,宦官也莫敢染指政务。但整个嘉靖一朝,内阁中的倾轧却是异常激烈,阁臣们出于政治利益诉求,都想要从明世宗处得到绝对的支持,倚重皇权而打倒对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嘉靖一朝内阁首辅共有二十余任(其中李时、夏言先后四次担任首辅,翟銮、张璁三次担任首辅), 除了前三任的杨廷和、蒋冕、毛纪之外,其余的几乎都是因对嘉靖帝忠顺才得以出任首辅的。

内阁班子屡屡洗牌 皇权面前甘拜下风 略论嘉靖一朝阁权争斗

而朱厚熜是个“猜忌之主”,他所需要的是“柔媚之臣”。这从首辅间起伏不定的入阁、罢官、再度入阁,几起几落的经历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明世宗朱厚熜对自己一手提拔得到恩宠的重臣固然宠信,但也绝不允许其权力过大,形成对抗皇权的势力,为了避免尾大不掉,他必须找寻机会,抑制这些阁臣的权势,迫使他们曲谨事己,“有如飞鸟依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