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太子丹被亲爹杀掉时是恨爹还是恨秦始皇?

他的出身不错,地位不低——燕国的太子。但却命不好——先是到赵国做人质,接着是到秦国做人质。接着是雇佣荆轲杀秦王。最终的结局是被自己的亲爹杀掉后当作礼品送给秦始皇。燕太子丹这一辈子活得可真窝囊。

许多无知的人可能会羡慕他的身份,然而这身份对他来说却注定了是一种拖累,一种屈辱,一种到死也无法摆脱的屈辱。

生在诸侯之家是他的幸运,而生在弱小的燕国却注定了他的不幸。环境决定了他难以拥有真诚的朋友和获得真诚的友谊。他可能庆幸他认识了少年赢政——那时他以人质的身份生活在赵国,而赢政的情形看样子还不如他(他正跟着同样作人质但还不是太子的父亲滞留在赵国)。那时他们的友谊应该是真诚的——同样的贵族身份和同样作人质的命运时他们有条件惺惺相惜,同病相怜。那一段时光,那一份友谊,自然地会让他难以忘怀。

当他从赵国返回而又不得不到秦国继续作人质的时候,他也许会有一丝地庆幸。尽管燕太子的身份注定了他作人质的命运,但这次到秦国去也许不会有太多的屈辱,毕竟他的朋友已经作了那里的国君。他应该得到礼遇。

但赢政已经不可能是他的朋友。在秦国国君的眼里,燕国在没有消灭之前就只能是他的敌人,而燕太子也只能是一个没有人会同情的可怜虫。这是一个人在角色转变之后最常见的反应。但太子丹已经无法忍受。一个弱者,在这样的时候只能产生怨恨,而这怨恨又会非常自然地转化为一个念头:报仇。

他不知道他报仇的念头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他的敌人已经在着手消灭所有的诸侯,战火已经逼近燕国。就像他的老师鞠武所说的那样,他在这样的形势下唯一的选择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也许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得到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他被复仇蒙住了双眼,他接纳了秦国的叛将樊於期。他还要筹划一个刺杀秦王的计划。他要冒险。

他不仅要冒险,而且显得天真,甚至可以说有点弱智。他以为杀掉赢政就可以阻止秦国并吞天下的步伐。他甚至要他找来的刺客像曹沫劫持齐桓公一样劫持秦王而逼其归还六国的土地。他永远没有机会想到,即是他的刺客成功地劫持了秦王,他也不可能有机会得到被占领的土地。在毁盟已成家常便饭的时代,这只能是他已经发烧的头脑中一种虚幻的感觉。我有时怀疑,如果燕太子丹只是一味地报私仇泄私愤,那么他还有成功的希望。面对强大的对手,他本来已经非常弱小,但他偏偏想拥有蛇吞象的野心。

他的心里只能装下私愤,而他的身份却偏偏要他为国而谋。他有幸找到了一个优秀的刺客,但他却把他同嗜杀逞强的杀人犯当作一类。荆轲因他提供的机会而留名青史,却也同样因为他这个骨子里只有一己私愤、并且多疑愚蠢的帮助者而功败垂成,因而成为失败的英雄。

如果荆轲等到了他的朋友,如果秦武阳不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孬种,如果荆轲一开始就一心想要秦王的命,……但所有的“如果”都只能是我们的假设。历史不可能重来。

只是可惜了田光,可惜了樊於期,可惜了荆轲。

秦王嬴政没有杀掉他。杀掉他的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燕王喜杀掉了他,并且把他的人头当作礼品送给了秦王。

不知他死后是恨秦王,还是很他的父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