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陵邑設置始於漢代,

原為守奉山園陵墓而設,

最初多為軍事駐地。

而後因人口眾多,

工商業日益發達,

逐漸演變為陵邑村落。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十三陵作為典型的明代皇家陵寢,

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

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自1982年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並於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十三陵的陵監分設有神宮監、祠祭署和陵衛。

除定陵陵監被燒燬外,

其餘十二個陵監均演化為現在的陵邑村落。

這些陵邑村落在600年的歷史中,

經歷了不斷的發展與擴張。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村落依託帝王陵寢而形成,

其空間形態也往往脫胎於最初的守陵功能,

而後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村落人口增長的需要生長擴張,

村子也由單一的居住功能向

居住、行政、文化、民俗接待、景區管理等

多功能相結合演變,

除了極少數陵監村還保持了陵監建制外,

大部分陵監村的整體空間格局、路網結構,

均產生較大的改變,

與原始的規整空間形態大相徑庭。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慶陵為明光宗皇帝朱常洛的陵寢,

始建於天啟元年(1621年),

歷經5年方修建完成,

目前尚未對遊客開放,

其陵寢西側的神宮監演變為慶陵村,

村內多為郝、藍、許姓守陵人後代,

以果樹種植、民俗旅遊等為生,

村落經濟發展相對滯後,

除了原陵監牆東門附近有少量零售商業和公共廣場之外,

村內公共活動空間設施較為不足。

村落舊址距離慶陵400餘米,

村落北部緊鄰裕陵村舊址,

兩村在數百年的發展中,

已形成空間共同體。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慶陵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與以往陵寢的磚石並用相比,

慶陵玄宮採用了全石料砌築,

且“後、中、前殿,重門相隔”,

佔地面積約2.76 萬平方米,

在2003-2005年得到修繕。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陵宮附屬建築中,陵左宰牲亭、神廚、神庫一院僅留遺址,有殘磚瓦及堆放地邊的柱礎石保存。陵右神宮監,恩門、恩殿臺基看構建損壞,寶城牆垛牆損毀,明樓殘損,監門僅存條石臺基。陵監牆為明朝時修建,前牆已不存,左右及後牆仍保存,但頂部瓦件損壞。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慶陵村歷史建築基本己無留存,

但是在院落格局和建築風貌上

延續了明代神宮監的特徵。

陵監牆只有少量遺存,

但是在原陵監牆範圍內的建築仍然保持了行列式的街巷格局,

陵監牆之外的建築,

按照道路及地形走勢而設置。

村內建築多按照坐北朝南的一進院落格局進行建設和更新,

並且保持硬山坡頂的傳統建築形態,

只是在建築材料上由原先的布砌改為紅磚砌築,

部分建築還採用了瓷磚或大理貼面。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十三陵景區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達500萬人次,

是陵邑村落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依託。

儘管慶陵村的旅遊業尚處於起步階段,

遊客尚未大量進駐,

但是從其他臨近旅遊村落的發展來看,

由於缺乏統一的規劃、引導和監管,

鄉村旅遊呈現原始粗獷的態勢,

諸如旅遊產品單一,

農家樂等級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如果村民們為了擴大經營規模,

對自宅進行了大量加建與改建,

還會破壞了村落原有的傳統建築格局和人文內涵,

但是慶陵村期待著可觀的收入。

村民提出,“遊客都奔著康陵的春餅宴去的,我們村雖然離景區入口更近,但是沒有遊客來,能不能給我們宣傳宣傳”,“慶陵已經修好了,為什麼不開放”等。事實上,目前村內基本沒有遊客涉足,也沒有相應的旅遊配套設施,村民多在十三陵核心景區附近販賣旅遊商品,或是到其他村的農家樂中幫工而獲利。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現在的慶陵村還未對外開放,

基於陵寢而生的陵邑村落也在積極探索致富路,

對慶陵的規劃與建設,

不僅僅侷限在風景風貌上,

更是依託十三陵品牌效應,

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特色和資源條件,

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旅遊產品。

慶陵村同時結合現有的果木種植基礎,

發展精品農業、觀光農業

以及採摘、餐飲、娛樂、垂釣等

多樣化的體驗活動。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由於十三陵景區內陵邑村落眾多,

慶陵村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

形成差異化發展。

結合旅遊線路的規劃,

整合村落資源與設施,

實現村落個體與群體、

陵邑村落與陵寢本體的可持續發展。

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昌平區十三陵鎮慶陵村,

是智惠鄉村志願服務中心391個鄉村服務基地之一,

依託陵寢建村的特色村落,

繼續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