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陵邑设置始于汉代,

原为守奉山园陵墓而设,

最初多为军事驻地。

而后因人口众多,

工商业日益发达,

逐渐演变为陵邑村落。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十三陵作为典型的明代皇家陵寝,

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

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自1982年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并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十三陵的陵监分设有神宫监、祠祭署和陵卫。

除定陵陵监被烧毁外,

其余十二个陵监均演化为现在的陵邑村落。

这些陵邑村落在600年的历史中,

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扩张。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村落依托帝王陵寝而形成,

其空间形态也往往脱胎于最初的守陵功能,

而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村落人口增长的需要生长扩张,

村子也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向

居住、行政、文化、民俗接待、景区管理等

多功能相结合演变,

除了极少数陵监村还保持了陵监建制外,

大部分陵监村的整体空间格局、路网结构,

均产生较大的改变,

与原始的规整空间形态大相径庭。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庆陵为明光宗皇帝朱常洛的陵寝,

始建于天启元年(1621年),

历经5年方修建完成,

目前尚未对游客开放,

其陵寝西侧的神宫监演变为庆陵村,

村内多为郝、蓝、许姓守陵人后代,

以果树种植、民俗旅游等为生,

村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除了原陵监墙东门附近有少量零售商业和公共广场之外,

村内公共活动空间设施较为不足。

村落旧址距离庆陵400余米,

村落北部紧邻裕陵村旧址,

两村在数百年的发展中,

已形成空间共同体。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庆陵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以往陵寝的砖石并用相比,

庆陵玄宫采用了全石料砌筑,

且“后、中、前殿,重门相隔”,

占地面积约2.76 万平方米,

在2003-2005年得到修缮。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陵宫附属建筑中,陵左宰牲亭、神厨、神库一院仅留遗址,有残砖瓦及堆放地边的柱础石保存。陵右神宫监,恩门、恩殿台基看构建损坏,宝城墙垛墙损毁,明楼残损,监门仅存条石台基。陵监墙为明朝时修建,前墙已不存,左右及后墙仍保存,但顶部瓦件损坏。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庆陵村历史建筑基本己无留存,

但是在院落格局和建筑风貌上

延续了明代神宫监的特征。

陵监墙只有少量遗存,

但是在原陵监墙范围内的建筑仍然保持了行列式的街巷格局,

陵监墙之外的建筑,

按照道路及地形走势而设置。

村内建筑多按照坐北朝南的一进院落格局进行建设和更新,

并且保持硬山坡顶的传统建筑形态,

只是在建筑材料上由原先的布砌改为红砖砌筑,

部分建筑还采用了瓷砖或大理贴面。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十三陵景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00万人次,

是陵邑村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尽管庆陵村的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游客尚未大量进驻,

但是从其他临近旅游村落的发展来看,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和监管,

乡村旅游呈现原始粗犷的态势,

诸如旅游产品单一,

农家乐等级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如果村民们为了扩大经营规模,

对自宅进行了大量加建与改建,

还会破坏了村落原有的传统建筑格局和人文内涵,

但是庆陵村期待着可观的收入。

村民提出,“游客都奔着康陵的春饼宴去的,我们村虽然离景区入口更近,但是没有游客来,能不能给我们宣传宣传”,“庆陵已经修好了,为什么不开放”等。事实上,目前村内基本没有游客涉足,也没有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村民多在十三陵核心景区附近贩卖旅游商品,或是到其他村的农家乐中帮工而获利。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现在的庆陵村还未对外开放,

基于陵寝而生的陵邑村落也在积极探索致富路,

对庆陵的规划与建设,

不仅仅局限在风景风貌上,

更是依托十三陵品牌效应,

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特色和资源条件,

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

庆陵村同时结合现有的果木种植基础,

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

以及采摘、餐饮、娱乐、垂钓等

多样化的体验活动。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由于十三陵景区内陵邑村落众多,

庆陵村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

形成差异化发展。

结合旅游线路的规划,

整合村落资源与设施,

实现村落个体与群体、

陵邑村落与陵寝本体的可持续发展。

阳光使者|探访因皇家寝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昌平区十三陵镇庆陵村,

是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391个乡村服务基地之一,

依托陵寝建村的特色村落,

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