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浮士德》

《浮士德》這部鉅著,是歌德傾畢生精力而成的,我少時即知其名,用那句老武俠小說的套話說即是“久聞大名,如雷灌耳。”但由於地處窮鄉僻壤,好多書也只能是聞名而已,我一再從別人的文章中聽到他,就像《水滸傳》中江湖上傳說宋江一樣,耳朵上聒噪起了繭子,終是聞名久矣,難得一見,如果按聞名程度排座次,那麼《浮士德》可當得上三十六天罡中的“呼保義宋江。”

好在有幸欣逢網絡時代,好多久覓不得的書可以一睹真容了。兩年前的一天,一套上譯出版的三十二開簡裝的《浮士德》終於到了我的案頭,館藏書,無翻閱痕跡,也無借閱記錄,幾乎嶄新的一套書,只是蒙了些許歲月的風塵,看版權頁,正是我苦苦相思她的那個年代出版。但她就是靜靜地躺在圖書館角落裡無人問津,直到如我一樣風霜撲滿了容顏,才終得一見。我的好多所愛都是這樣最終相逢的,有的得之於露天的地灘,有的通過網絡從遙遠的他鄉,我名之曰“救風塵。”

相思終於相見了,剩下的就是怎樣促膝耳語,娓娓交談了。抄幾段讀書日記:

2016.10.19日

晚,未開房燈,在昏黃的檯燈光下讀《浮士德》,四周一片闃靜,一口氣竟讀上冊大半,抄幾段觸動我心絃的,及我的感想:

我們精神上最崇高的感受,

也常有各種雜樂混入其中。

我們一達到世間的善境之後,

更善者就被稱為空想和幻夢。

賦與我們生命的崇高的感情,

在塵世紛擾之中趨於遲鈍。

(崇高的感受,需有純潔的生活,純潔的生活需有安寧、安定的環境,如歌德尚發出這般嘆息,我等俗人,身如浮萍般漂盪,整日營營苟苟於喝斥聲中,鄙視的目光下。只能在喧譁消彌之後,塵埃落定之時,偶爾回到心靈的最幽微處,尋覓這種美妙的感受。在尚未麻木的淨處,輕輕地喚醒!真美啊!有時會紛至沓來,讓你不暇應接,此一崇高感受,只可意會而無法言傳,這就是那些無數的大師們所追求的境界嗎?生而為人,追求快樂愉悅是最終目得,最高者為靈魂的愉悅,可以為之獻生而無悔。其次為精神的愉悅,沉湎於其中而不覺生活之苦。再下者為物質肉體的愉悅,需反覆刺激之,一如毒癮般地伴隨著痛苦。難道我之小民也可以從中找到這種虛無的愉悅嗎?但真就是美妙的享受,暫時忘卻一切煩憂的享受。然而,忽地一下子,就像電影中的歡快境頭中響起了一陣惡恨恨的畫外音一樣,俗事的煩憂一下子攪散了這些若即若離的思緒,如縷縷輕煙般隨風飄散而去了。)

人類無往而不感到痛苦

幸福的人實在非常稀少。

(生命的本質即是痛苦,人為追求幸福而來,但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處處都留下了痛苦的印記,此即《創世紀》中的苦果,《創世紀》後,人如行屍走肉,仍找不到出路。所謂智者,只能承認痛苦的本質,提高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

誰能從這迷惘的海中,

抱有出頭的希望,真是幸福。

我們不知者,正合我們所用,

我們所知者,卻沒有用處。

(與我心有靈犀,此即閱讀的快樂,我們好多人以自己的所知否定別人的所知(即自己的未知),甚至以自己的未知否定別人的所知。生活中不乏很多“下士聞道,大笑之。”的場景。

至於我的馬足,少了雖然不成,

但在人前卻不便顯露。

(中國俗語有“露了馬腳”用來形容暴露了真實身份。民間傳說出自朱元璋皇后馬氏天足,有一次坐轎時不慎被人發覺。但此俗語在元雜劇《陳州糶米》即出現,可見與馬氏無關。或許與西方傳說中魔鬼有一隻馬蹄有關吧,東西方文化實際很早就交融了。)

2016.10.21日

上午,讀畢《浮士德》上冊,續讀下冊。

對現世的不滿,探求靈魂的真諦,現實的享受都與痛苦伴隨,惟有找到靈魂的最終歸宿才能有安寧,浮士德經歷了人所能期望的一切,小到感官的享受,大到建立理想社會的雄功偉業,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靈魂的痛苦。他經歷了人所能達到的一切輝煌,最終沒有停下腳步,說出那句“停一停吧,你真美麗。”

一切都功成名就後,得到了什麼呢:

“匱乏、罪孽、憂愁、困隘。”四灰色婦女如影隨形般圍繞。

憂愁說:

我的聲音傳不進耳中,

也會鑽進人們的心中。

我會化成各種形象,

發揮我可怕的力量。

不論陸路,不論水路,

我是永遠膽怯的伴侶。

無人找我,總碰到我,

有人捧我,有人咒我,

難道你不認識憂愁!

這是歌德的困繞,也是我們所有人的困繞。最終魔鬼與浮士德的打賭以失敗而告終,魔鬼所能給予人的快樂,最後無不以痛苦為結局,浮士德沒有停下腳步,靈魂終於得到救贖,是他的維一出路,也是我們人類的維一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