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客加速上市了,但這“背水一戰”才剛剛開始

最近的港股真的很熱鬧,前頭有小米,接著又是美團點評,如今又迎來了映客。

映客加速上市了,但這“背水一戰”才剛剛開始

6月27日,映客在香港開展的投資機構路演中正式確認,將於7月12日上市,擬通過香港IPO發行3.023億股股票,定價3.85-5港元之間,擬籌集最多1.93億美元。

前有虎牙後有鬥魚花椒,直播平臺扎堆上市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移動端直播這股“風”,還是映客帶起來的。

在2015年BAT等巨頭還沒有開始重視移動直播的時候,映客已經開始行動了,天使輪獲得了多米音樂500萬元的投資。而在進入2016年之後,移動直播產業大火,一時間湧入了大批直播APP,但映客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在2016年9月被估值高達70億,要知道就在2016年1月,它還是一個只值3.78億的小公司。

這不到一年估值的迅速增長,也讓映客一時間變得炙手可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獨角獸企業”。

映客加速上市了,但這“背水一戰”才剛剛開始

不過,誰也沒想到移動直播的熱潮會這麼快退去。

隨著直播產業中出現各種低俗亂象,多個直播APP被整改甚至下架,而留下的APP也開始尋求新的發展,比如更改單一的直播模式,以及尋求資本化。目前來看,資本化最順利的就是虎牙直播了,在今年5月虎牙已經在紐交所掛牌,而鬥魚和花椒也表示會在今年啟動IPO。

直播平臺紛紛扎推上市,這種趨勢讓正在經歷這各項指數下滑,流量開始明顯下跌的映客意識到,推行資本化已經刻不容緩了。

其實早在2017年5月,上市公司宣亞國際發佈公告稱,預計收購蜜萊塢(映客的運營主體)不低於50%的股權,為了完成這項所謂的“收購”,映客自己掏了21億給宣亞國際股東增資。從這種“匪夷所思式”借錢給別人“買自己”的套路中,我們足以看出映客當時想要“借殼上市”的野心,不過最後這項收購還是以失敗告終。

加速上市的背後,是“背水一戰”的開始

在今年3月26日,映客首次向港交所遞交了IPO招股書,開始了自己獨立IPO的征程,但是自那之後,關於映客的上市就沒了動靜,直到今天。

很多人會為映客可惜,明明比鬥魚和虎牙公佈招股書的動作要早,但是遲遲沒有動作而被虎牙搶先一步。不過根據映客公佈的招股書來看,業績和財務方面的隱憂才是真正阻礙映客率先上市的因素。

我們先看一下這幾個數據,首先是營收額。

映客加速上市了,但這“背水一戰”才剛剛開始

據之前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映客2016年的營收額為43.3億元,而2017年的營收額為39.4億元;年內虧損分別為14.67億元和2.39億元,經調整後錄得利潤為5.68億元、7.91億元。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映客從2016年開始一直處在虧損的狀態,雖然說2017年比2016年稍有好轉,但是這個整體狀態並沒有改變。

再來看看用戶數量的數據。

映客加速上市了,但這“背水一戰”才剛剛開始

根據今天更新的招股書來看,平均每月付費用戶的數量是72.9萬人,環比增長11.80%,同比下降59.89%,而平均每月活躍主播數量92.5萬人,環比下降38.60%,同比下降74.93%。

為什麼單獨提出這兩個數據?因為映客目前的業務主要分為直播業務、網絡廣告和其他業務這三大板塊,而公司收入大部分來自直播業務,在2016和2017兩年所佔的收入比例都超過了99%,換句話說,付費用戶還有主播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了映客的整體收入,而這兩項數據同比都在下降,這個趨勢真的很不樂觀。

在這樣的數據下,映客未來的業績很難保證有大幅度的上漲,上市之後要面臨的困難也會更多,所以在它加速上市之後,要做的就是“背水一戰”往前闖了。

在直播行業的風口漸漸過去,所剩下的幾家直播界的大頭之間的競爭反而會越來越激烈,像虎牙、鬥魚等企業已經開始嘗試除了單一的直播方式以外的更多模式,映客雖然也在開始探索“直播+社交”的新模式,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要想真正突出重圍,它要做的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