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世界|耶路撒冷的“人間悲劇”

當昔日的“聖城”只剩下一垣殘壁時,“猶太王國”徹底成為歷史名詞。

公元前933年,所羅門王去世,猶太人由於內部日益激烈的矛盾鬥爭和權力角鬥動搖了王國的根基,不久王國分裂成兩部分。猶太人的12支派中,位於耶路撒冷以北的10個支派,組成北方王國,史稱“以色列王國”,定都於撒瑪利亞。另外兩個支派,則組成南方王國,仍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史稱“猶太王國”。

分裂之後兩個王國時有鬥爭,導致雙方實力都受到影響。在近東這種資源相對緊缺,而人口眾多,各路統治者都虎視眈眈的地方,沒有實力無異於自掘墳墓。

大國陰影下的生存和耶路撒冷的淪陷

亞述國家擴張勢頭勁猛,以色列王國因為戰略失誤被一舉滅亡。猶太王國因為內部比較統一,實力弱小,在大國角逐中地位顯得微不足道,因此,較少受到大國的入侵。但是,亞述帝國實力雄厚,猶太王國實際上成為亞述帝國的附庸。

亞述國王西拿基立在公元前701年洗劫猶太軍事重鎮拉吉什,在意欲入侵耶路撒冷之時,卻突然撤兵,進行和談,耶路撒冷在希西家王的統治下躲過一劫。

話說世界|耶路撒冷的“人間悲劇”

公元前701年,亞述人征服了猶太城鎮拉吉。牽著駱駝,帶著行李的猶太俘虜走向流放巴比倫之路。

亞述帝國滅亡之後,新巴比倫帝國又把視線關注到這裡,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586年來到耶路撒冷,猶太國王無力抵抗,遭受滅頂之災。

耶路撒冷連同聖殿都被毀,猶太民族歷史上的第一聖殿期就此結束,猶太人的獨立歷史也就此了結。

巴比倫之囚

話說世界|耶路撒冷的“人間悲劇”

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後,城中少有人跡,火焰從猶太教堂中噴出,耶路撒冷將會在大火中

失去家園的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長達半個世紀過著猶如囚犯一般的生活,因此,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猶太人叫做“巴比倫之囚”。

他們把在巴比倫的生活當作是上帝的懲罰,而不是一場災難。像以西結這樣的先知們也會去告誡人們,要努力保守自己的信仰。

他們隨身攜帶的《律法書》,還有其他文學作品,都起到了滋養心靈的作用。不僅如此,在“巴比倫之囚”後期,猶太人在那兒獲得了繁榮發展,人口大增,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

但是對回鄉的渴望,連同復興邦國的信念,開始深深紮根,通過和宗教救贖信仰的聯繫,並逐漸演化為猶太復國主義思潮的最初形式。

這一信念一直存在於猶太人的心中,並隨著歷史長河的滾滾流淌不斷髮酵,最終引發了猶太復國主義的高漲和最終現代以色列國的建立。

在進行崇拜的時候,所發展出來的進入會堂而不是聖殿舉行聚會,以無聲的祈禱代替實際物品的獻祭,是在巴比倫生活的猶太人的創舉。

將近50年之後,公元前537年,波斯國王居魯士批准第一批猶太人回耶路撒冷,猶太人開始回鄉的大潮。廢墟遍野的家園沒有阻止這些人的信仰熱情,他們開始著手聖殿的重新建設問題。

聖殿重建之後,他們的會堂和之前創建的禮拜模式也沒有被廢除,成為猶太人的傳統,融入猶太人的血液之中。

大流散時期

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宣佈將在耶路撒冷建造羅馬神廟,並禁止猶太人居住時,忍無可忍的猶太人只好再次揭竿而起。

在大衛家族後裔巴爾•克希巴(Bar-Cocheba)的帶領下,他們一度奪回了耶路撒冷。在與強大的羅馬軍團較量中,猶太起義軍在公元135年被徹底剿滅。

近百萬人被屠殺,上千個村莊被夷為平地,幾十萬猶太人被賣到各地為奴。為防止猶太人再次反抗,羅馬帝國令他們“永遠不得進入耶路撒冷城”。

為了進一步羞辱猶太人,羅馬人還以猶太人歷史上最難纏的對手腓尼基的名字來命名他們的家園,從那時起,這一地區以巴勒斯坦(Palestine,即腓尼基人的土地)而被人知曉。

除了少數人留存,大多數猶太人都徹底告別了家園,拉開了猶太人長達1800年的流散(Diaspora)史的序幕。

從公元135年到1948年,猶太人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大流散時期。之前在巴比倫時期建立的傳統,開始發揮巨大的作用。

他們有了一個可以攜帶的“聖殿”(即任何地點一群人都可以聚在一起進行祈禱讀經等活動的這一傳統),跳出了時間、地點的限制。

四海為家的猶太人並沒有因時空的距離而淡化稀釋自己的信仰和身份認同,無時無刻不在加強著這一意識。

每年的毀城紀念日,昔日“聖城”的殘牆下都是一片哀號,那是飄零四散的猶太人在向上帝哭訴著“人間的悲劇”。

話說世界|耶路撒冷的“人間悲劇”

哭牆又稱西牆,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護牆的一段,也是第二聖殿護牆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築成。猶太教把該牆看作是第一聖地,教徒至該牆例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並期待其恢復。千百年來,流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回到聖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到這面石牆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所以被稱為“哭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