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非聖賢,還是留點缺陷為好

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收聽“為你讀書”。本期將為你講述晚清名臣曾國藩的人生哲學(下半部分)。在上一期(點擊文字查看),我們向大家介紹了曾國藩誠信待人、不貪不妒、勤儉持家、謙虛謹慎等體現著儒家思想的處世原則。事實上,在為人處世方面,曾國藩主張儒道互補,還吸收了道家人生哲學的某些觀點。下面,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為你讀書”。

曾國藩:人非聖賢,還是留點缺陷為好

在為人處世方面,曾國藩吸收了道家人生哲學的某些觀點,如:寧缺毋滿,功成身退;盛時作衰時想,上場作下場看;剛柔相濟;難得糊塗。

曾國藩一方面有強烈的功名思想,希望能出將入相,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又信奉老莊的“滿則溢,盈則虧”的思想,尤其是在功勞越大、地位越高時,戰戰兢兢,有臨深履薄之感。他在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初六的日記中寫道:“日內思家運太隆,虛名太大,物極必衰,理有固然。”他擔心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因而主張“寧缺毋滿”。早在道光二十四年,他就有“寧缺毋滿”的思想,把自己的居所命名為“求缺齋”,並寫了《求缺齋記》一文。他說:“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缺陷。行非聖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無所矜飾於其間也。吾亦將守吾缺者焉。”曾國藩認為,人非聖賢,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還是留點缺陷為好。另外還有一層更深的意思曾國藩沒有說出:就是任何事物如果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必然走向其反面。

要防止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首先要淡化功名利祿之心,做到“積勞而使人不知其勞”。曾國藩認為,一個人在平時就要收斂自己的鋒芒,避名讓利。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吾兄弟誓拼命報國,而須常存避名之念,總從冷淡處著筆,積勞而使人不知其勞,則善矣。”而且越是在仕途順利、聲譽日隆時,越要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

咸豐四年十一月,湘軍連克兩湖,並在江西大敗太平軍,朝廷連連嘉獎,曾國藩聲譽鵲起。這時,曾國藩不僅沒有忘乎所以,反而戰戰兢兢。他在家書中寫道:“現在但願官階不再進,虛名不再張。常葆此以無咎,即是持身守家之道。”在他看來,平平安安即是福,大起大落即是禍。因此做人做事應該“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其次要“功成身退”,不能貪戀功名富貴

同治三年八月,曾國荃帶領湘軍攻克金陵。清王朝加封曾國藩為一等侯,太子太保;曾國荃為一等伯,太子少保,均賞雙眼花翎。就在這功勳顯赫、位極人臣之際,曾國藩反而憂心忡忡,他擔心自己功高震主,重蹈文種、韓信的覆轍。他馬上寫信給弟弟曾國荃,叫他不可貪戀功名富貴,早日解甲歸田,“功成身退,愈急愈好”。當一些幕僚向他進言,何不趁此手握重兵的機會,問鼎中原或割據東南。曾國藩不僅沒有聽從幕僚的勸告,

反而主動向清廷提出請求,裁減湘軍,並以自己身體不好為由,提出辭呈。曾國藩深知:清王朝為了維持滿清貴族的統治地位,對漢人(尤其是手握重兵的漢人)是有很深的猜忌和疑慮之心的。如果自己不主動功成身退,自削兵權,那麼勢必被過河拆橋,兔死狗烹,甚至可能株連九族。正是由於曾國藩具有“寧缺毋滿”的意識,所以他不僅沒有落得兔死狗烹的結局,而且獲得了“中興第一功臣”的美譽。

同治元年閏八月初四,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潢的信中說:“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二語也。”為什麼要“盛時常作衰時想”?這是因為任何事情有盛必有衰,有起必有伏,不可能長盛不衰。官宦人家尤其要“盛時常作衰時想”。因為“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當官不能當一輩子,仕途險惡,風波迭起,隨時都可能被削職丟官。“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之計。”只有“預為之計”,才能防患於未然,不致在罷官時驚慌失措。

如何“盛時常作衰時想”?第一,不忘貧寒當初。

曾國藩認為,在鼎盛時期,不要忘記寒士風操,尤其是不要忘記貧寒當初。他說自己如果“不忘蔣市街賣菜籃情景,弟則不忘竹山坳拖碑車風景。昔日苦況,安知異日不再嘗之”,自然會心態平和。第二,強基固本。曾國藩出身農村,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和祖輩教訓的影響,他認為“勤儉耕讀”才是家運興旺發達的根本。“能從勤儉耕讀上作出好規模,雖一旦罷官,尚不失為興旺氣象。”第三,鞏固後院,處理好家族鄰里關係。對於老家的親朋好友、鄉親鄰居,不論貧富,一概平等相待,不可怠慢。對於家中的僕人,不要打罵。曾國藩認為,如果家庭、宗族、鄉鄰關係和睦,即使罷官歸家,亦有生存棲息之處,不致死無葬身之地。

曾國藩雖然主張倔強剛毅的人生態度,但反對一味剛強,甚至蠻橫暴虐。他認為在為人處世方面,應該剛柔相濟、剛柔互用。他在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致諸弟信中雲:“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太柔則流於懦弱,太剛則容易折斷。但什麼時候該剛,什麼時候該柔,則要看具體情況

。比如說:為國家辦公事要剛,爭名逐利的事不妨柔;開創家業要剛,守成安樂則柔;在外交談判時要剛,與妻子兒女共享天倫之樂時則柔。曾國藩不僅主張剛柔相濟,而且指出為人不能太精明,有時甚至主張“裝糊塗”,以“渾含愚誠”應世。曾國藩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在青年時期由於為人精明,結果處處碰壁,而自己的一個友人在官場上隨人俯仰,反而官運亨通。由此他總結出一條處世經驗,“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不祥”。所謂“忘機”“懵懂”者,即大智若愚,裝糊塗也


(以上內容摘編自《中國近現代人生哲學研究》,圖片來自網絡)


曾國藩:人非聖賢,還是留點缺陷為好

《中國近現代人生哲學研究》

程林輝 著

人民出版社

2018年6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