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稱“影響不大”,但實際情況可能更嚴重

任正非稱“影響不大”,但實際情況可能更嚴重

在深圳華為總部,任正非多年來罕見接受媒體採訪,談到近期華為在海外遇到的各種挑戰和困難,以及“孟晚舟事件”,任表示,因為做了充足準備,對華為的影響不大。

但,實際情況,也許比外界想象的嚴重。

曾被中國網友認為是將在5G領域力挺華為的“老鐵”德國,就剛剛站好了隊。

1月18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德國已加入美英盟友的行列,採取行動阻止華為為該國的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供應設備,此舉標誌著德國屈從於華盛頓方面的壓力,美方出於對間諜活動的擔心要求封殺這家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

而就在去年10月,德國內政部發言人還明確表示,德國反對在建設5G移動網絡中將任何設備廠商和技術排除在外。

而除了政府直接插手干涉,對華為的倒戈也出現在學術系統與訴訟領域。

1月18日,牛津大學表態將暫停接受華為新的捐款及科研合作項目。另外就《紐約時報》1月18日新發布的消息,現在西雅圖的聯邦檢察官正在對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竊取知識產權的指控進行調查。

所以當任正非在這三起事件報道發生的48個小時之前便在華為的深圳總部進行兩場分別面對外媒與中國媒體的集中採訪,或許這只是巧合,或許我們可稍微推測一下的是:也許正是出於對此類正在發生與即將發生的事件的預知,這才足以讓老任走到了記者面前。如他所說,“傳遞信心”。

果如此,那麼現在發生的也許只是序幕。那麼情況可能還是蠻嚴重的。老兵老任面臨的將是一場非常嚴肅的戰役。

德國市場轉向

在禁止中國華為公司參加5G移動網絡建設方面,德國的態度出現轉變,對此有分析認為,在德國5G建設最後期限迫近的同時,美國的遊說起到了作用。

德國經濟部發表聲明稱,由於5G網絡的安全與電信供應商所提供產品的安全性高度相關,因此德國政府在未來的網絡建設中將受到這種擔憂的影響。

截至目前,已有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對華為參與進其國內的5G業務表達出明確的拒絕,而英國、加拿大亦表示出對安全相關問題的“擔憂”。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指出,儘管德國方面在如何確保5G網絡安全的問題上沒有做出決定,但這份聲明是在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對德國展開積極遊說後所發表的。

任正非稱“影響不大”,但實際情況可能更嚴重

由美國國會議員組成的一個兩黨小組最近升級了針對華為的審查,警告稱,華為的太陽能設備對美國電網構成安全威脅。

華為的設備已基本上被美國政府系統與承包商禁用。去年11月,作為這家中國集團在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市場,英國要求華為必須解決一些技術問題,才能繼續在該國運營。

但是,此前對於加入美英盟友封殺華為的提議,德國政府在公開場合則一直保持著謹慎。去年10月,德國內政部副部長格恩特•克林致信德國聯邦議院稱,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將某個設備供應商排除在德國的5G建設之外,“也沒有這樣的計劃”。

而隨後,隨著德國5G建設最後期限的迫近,德國政府的立場轉為強硬。對於華為公司與中國政府之間的聯繫,德國方面對此的懷疑程度甚至比英國還要嚴重。

現在正是德國上馬5G的關鍵節點,就在今年春天,德國5G頻譜牌照將對外拍賣,屆時德國電信設備供應商的名單將對外揭曉。

時間只剩下兩個月了。華為能否突圍“安全”問題,成功躋身這份名單?

來自牛津的禁令

與這條“德國對華為態度轉折”的新聞同一天發出來的,還有“英國牛津大學表態將暫停接受華為新的捐款及科研合作項目”,以及“西雅圖的聯邦檢察官正在對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竊取知識產權的指控進行調查”。

英國《衛報》1月18日報道,牛津大學目前將不再接受華為的研究資助或捐贈,這一禁令源於“近幾個月來公眾對英國與華為合作關係的擔憂”。不過這個禁令並非不可改變。在3-6個月內,牛津大學委員會將重新審議這一決定。

而就在1月15日任正非對中國媒體的專訪裡,他在提到與高校合作的相關話題時表示,“外面的科學家歡迎我們,因為我們就是把他們當作燈塔,我們不侵犯他們的任何利益。美國有一個拜杜法案,賦予大學和非盈利研究機構對於聯邦政府資助的發明創造可以享有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從而產生了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強大動力。我們也按照拜杜法案,我們沒有什麼私心,但我們不是和學校合作,主要是和教授合作,必須有這個領軍人物我才跟你合作。”

任正非稱“影響不大”,但實際情況可能更嚴重

據牛津大學表示,雖然不再接受華為新的研究捐助資金,但是目前正在進行的華為資助項目將繼續運行,這包括兩個已經獲得牛津大學批准的項目,華為對這些項目資助達69.2萬英鎊。據瞭解,除了牛津大學外,華為還與劍橋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約克大學、曼切斯特大學、卡迪夫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等合作。在去年12月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捕後不久,英國議員就曾督促該國大學,在接受華為資金時要“極其謹慎”。

迄今為止,華為向英國薩里大學5G創新中心捐款超過750萬美元,向劍橋大學計算機實驗室捐款100多萬美元。

面臨知識產權調查

1月18日,《紐約時報》報道稱華為被指竊取知識產權,正接受美國檢方調查——據兩名知情人士透露,西雅圖的聯邦檢察官正在對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竊取知識產權的指控進行調查。

報道稱,這起調查跟華為與電信運營商T-Mobile之間的一個於2014年提交法院的民事訴訟有關,T-Mobile在案件中指控華為竊取了與其用於診斷手機質量控制問題的機器人有關的知識產權。

報道評論稱,“綜合來看,這些案件突顯了美國情報界對中國及其最大企業的主要擔憂。執法官員們長期以來一直在說,中國的企業以及得到政府支持的實體,為加強中國經濟和企業自身而竊取商業秘密。”

與此同時,美國的國會議員們也在向華為施壓。

立法者提出了一項新法案,要求禁止向違反美國製裁規定的中國電信企業出口美國技術,包括華為以及中興通訊。

而該法案或將對兩家公司的業務產生重大影響。去年,美國政府對中興的類似禁令幾乎令中興關門。後來特朗普政府又取消了這一禁令,中興才又開始緩緩恢復。

但美國足以影響到中國高科技公司的巨大的陰影之翼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它的盟友和非盟友中徐徐展開。

老兵老任終於“罕見”站到了媒體面前,喊話“沒事”。但他可能真的需要帶領華為順利打贏一場鏖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