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民國曆史: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掩蓋了一個事實

評民國曆史: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掩蓋了一個事實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多次失敗,絕望中,蘇聯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他重新看到了希望。當時的列寧曾代表蘇維埃政府鄭重宣告:沙皇俄國與中國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全部作廢,侵佔的中國領土全部無償地永久歸還中國。消息傳來,舉國振奮。孫中山更是倍受鼓舞,他決心“以俄為師",“團結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在蘇聯與中共的幫助下,孫中山建黃埔軍校,組織國民革命軍,開展北伐戰爭,一時間,中國氣象萬千,勝利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但不幸的是,孫中山過早去逝,國民政府的政治、軍事大權落在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手中。當時的蔣介石表現左傾,他積極追隨孫中山,為革命奔走呼號,大地主、大軍閥們對他恨之入骨,工農群眾對他則衷心擁護。為了表示他對蘇聯的友好及對三大政策的執行決心,蔣介石也象中共領導人那樣,把自己的兒子送去蘇聯長達十年之久。常言道: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攻破。但國共合作使中國這座”堡壘"看似是堅如磐石,固若金湯,在這銅牆鐵臂般的堅強堡壘下,中國的任務似乎就是精城團結,萬眾一心,打倒軍閥,打倒列強,恢復中華。

評民國曆史: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掩蓋了一個事實

當時的中共尚處於幼年時期,陳獨秀一介書生,他的願望就是一心指望幫助國民政府儘快完成國民革命,與國民黨共享太平,根本就沒有產生過與國民黨分庭抗禮的念頭,更別說組織自己的軍隊與蔣介石爭天下了。國際方面,中共只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在斯大林大國沙文主義的“老子黨"眼中,與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關係才是頭等大事,在重大問題上斯大林甚至不惜犧牲中共的利益來遷就國民黨。因此,蘇共與中共雖然信仰相同而與國民黨相異,但為了"武裝保衛蘇聯”這一戰略國家利益,蘇共也決不會慫恿中共反對蔣介石。

評民國曆史: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掩蓋了一個事實

在以上國內國際背景下,蔣介石個人野心澎脹,冒天下之大不韙,出於他反動階級本性的驅使,主動挑起矛盾,製造分裂,讓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陷於失敗,同時,也迫使中共走上了武裝暴動,奪取政權的道路。當日本帝國主義長驅直入,民族命運危在旦夕時,蔣介石竟然荒謬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但蔣介石忘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是他製造了矛盾,是他逼反了中共。縱觀歷史,蔣介石罪責難逃。他背叛孫中山的民主共和精神,大搞封建獨裁式的“家天下",一生挾洋自重,把臺灣變成了美國在亞洲及太平洋上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致使中華民族分裂至今。他,才是最大的民族罪人。

評民國曆史: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掩蓋了一個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