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婺源,是我下鄉調研去過較多的地方,對於婺源,我是百看不厭,每次調研都有新的收穫、新的驚喜。“中國最美鄉村”的迷人氣質是日新月異的,她的青山綠水、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雕樑畫棟總是與時代同步,散發著迷人的芳香。


婺源: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今年是朱子誕辰888週年,全世界研究朱子理學的專家學者、朱子後裔都格外關注。作為朱子故里,婺源發揚“主人翁”精神,傾力弘揚朱子文化,這既是書鄉婺源的行動自覺,也是朱子故里的文化自信。金秋時節,我再次來到婺源,參加婺源紀念朱子誕辰888週年系列文化旅遊活動,聆聽朱子的聲音、探尋朱子的足跡,對一代大儒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如果說,青山環繞、綠水盪漾,梯田花海、漫山紅葉是“美麗鄉村”無可替代的“顏值”;那麼,“讀朱子之書、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則是融入“夢裡老家”血液裡的“基因”,是婺源厚重底蘊、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

婺源是朱子故里,其祖先世居徽州婺源(今屬江西),朱熹先生多次強調他是婺源人。朱子理學崇儒重道,是婺源人恪守不變的傳統。數百年來,朱子理學思想在婺源世代相傳,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文化景觀,湧現出了諸多理學名家,奠定了婺源豐厚的人文色彩。自宋至清,全縣考取進士552人,仕宦文人學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進入《四庫全書》,7位名人入選《辭海》,書鄉婺源文星璀璨、輝耀中華。


婺源: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南宋淳熙五年(1269年),宋度宗詔賜婺源為“文公闕里”,和“孔子闕里”並列,由此婺源被譽為“江南曲阜”,確立了北有孔子、南有朱子,泰山和武夷山雙峰並列的格局。這是書鄉婺源的至高榮耀,是婺源獨一無二的文化品牌。9月21日晚,在以硯臺為舞臺、青山為背景、月亮為點綴的夢裡老家露天劇場,一場《闕里金秋》大型演出閃亮登場。鄉賢篇、鄉風篇、鄉樂篇等精彩表演,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將朱子與婺源的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全球首家朱子學數據庫上線、《朱熹書法全集》面世、徽劇大戲《朱子還鄉》發佈……一道道豐富的“文化大餐”無不展現出婺源人對復興闕里榮光的孜孜追求。

這個金秋,對於婺源而言,不單是農業的豐收,更是文化的豐產,城鄉處處再次掀起了“朱子熱”:不用說家家曬朱子家訓、處處辦朱子講堂、人人吟朱子詩詞;也不用說朱子中學揭牌、朱子文化講座……單是走一趟“朱子研學之路”,就讓人夢迴千年,不知今夕何夕。

相對於觀看演出,享受“視覺盛宴”,我更願追隨朱子的腳步,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感受“心靈體驗”。


婺源: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婺源的朱子遺蹟,主要以老縣城為中心,文公廟、虹井、廉泉、熹園、朱子一世祖墓、文公山等文化景觀,為婺源千年古城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賣點”。虹井位於朱家故宅,雖然青石井沿被打水繩索摩擦得“體無完膚”,但是朱熹先生父親朱松題寫的井銘“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依舊保存完好。朱子曾兩次回婺源,他走過的文公山、篁嶺等,更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美景。

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春,朱熹先生第一次回婺源,一到婺源就尋訪祭祀祖墓。當看到一世祖茶院公的墳墓破舊不堪時,朱熹先生心疼不已,並修葺了祖墓。在表弟程洵的陪同下,朱熹先生漫遊到婺源縣城東門舊城牆腳下,見泉水清冽,甘醇可口,遂揮筆在池邊題寫了“廉泉”二字。其時,已中進士兩年即將步入仕途的朱熹,以“廉泉讓水”的歷史典故,來表達自己廉慎廉潔的心志。第一次返鄉,朱熹先生還在同鄉好友施伯州的陪同下,遊覽了婺源北部的靈巖洞。當逛到瓊芝洞時,朱熹先生詩興大發,在石壁上銘刻下迷戀故土的胸臆。時至今日,雖然部分內容已毀,但“吳徽朱熹”依然清晰可見。

闊別故鄉26年後,朱熹先生於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再次回婺源省親掃墓。第二次回婺源,朱熹先生踏上九老芙蓉尖(後稱文公山)掃墓,在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豆蔻娘墓地周圍,依八卦方位種植了24棵杉樹,寓“二十四孝”之意。朱熹受婺源縣令張漢邀請為縣學師生講學,為縣學藏書閣題寫《徽州婺源縣學藏書閣記》,還將自己所著的書籍贈送縣學。期間,朱熹先生與同鄉交往甚歡,併為同鄉題贈不少匾額、詩句,留下了千古佳話。

“行萬里路閱婺裡山水,讀千年書沐朱子遺風。”這次,我有幸在婺源慕名拜謁文公廟、參觀虹井、遊覽廉泉、品味熹園,到朱子祖墓緬懷,踏上文公山瞻仰……足之所至,情之所生。踏上“朱子研學之路”,與一代大儒親密接觸,一種文化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聆聽朱子文化,“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朱子的學術體系“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特別是,他合刊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稱為《四書章句集註》。元代以後,《四書章句集註》成為科舉考試教科書,確立了朱子在中國教育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在即將邁入21世紀時,全世界很多人總結過去1000年裡最重要的歷史和文化代表人物,提到了五個人,其中就有朱熹。朱熹之於婺源,為徽州古邑名人文化、理學文化、廉政文化、書院文化、文章節義文化等寫下了無與倫比的一筆,為後人弘揚生態文明、引領研學旅遊等方面開創了一片天地。


婺源: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20世紀80年代後期,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提出“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朱熹從十幾歲起就居住在武夷山下。在蔡尚思看來,泰山與武夷山就是中國古文化的兩大高峰和主要標誌;在中國文化史和教育學上影響最大的,前推孔子,後推朱子。如果說,整個中國文化史上有兩個集大成的人物,那麼第一個是孔子,第二個就是朱子。

婺源,因朱子而驕傲;江西,因朱子而自豪。令人欣慰的是,婺源人並沒有因朱子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是奮發進取,努力保護綠水青山,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將朱子故鄉打造成為海外遊子的夢裡老家,中國最美鄉村。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基礎。離開了文化,“中國最美鄉村”就失去了支撐;有了朱子文化,“中國最美鄉村”更加生動傳神,為“江西風景獨好”點睛。我們紀念朱子誕辰888週年,就要在重溫朱子其人其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傳承弘揚朱子文化,將朱子“存天理、道問學、尊經典、貴持敬、重官道、明家訓”等優秀思想發揚光大。

進入新時代,為更好滿足群眾對朱子文化的需求,就要搭建好一批載體,讓人們去感受“生活化”的朱子,讓朱子文化可看可讀、可親可敬,讓朱子文化浸潤人心、陶冶情操。當前,婺源緊鑼密鼓開展朱子文化品牌建設系列活動:實施朱子文化“六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景區、進企業)工程;啟動朱子家訓、朱子祭祀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把朱子經典詩詞譜寫成適合各階層特別是兒童傳唱的歌曲;推進徽劇大戲《朱子還鄉》排演工作;鼓勵創作以朱子文化為背景,以朱子事蹟為題材的文學、電視、電影作品等,進一步擦亮“朱子故里”“文公闕里”品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聆聽朱子、銘記朱子、感恩朱子,婺源實施了“一街、一園、一景、一院、一所、一刊”等朱子文化傳播工程,城鄉隨處可見朱子雕像,以朱子命名的學校、道路、橋樑等,處處盡吹朱子文化新風。在朱子故里,一口古井、一處殘垣、一座石橋都有一個故事、一段傳說、一頁文章,朱子文化就像空氣一樣融入百姓生活,它與徽文化和諧共生、融為一體,不奇崛、不突兀,潤物無聲、謙遜低調。


婺源: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發展全域旅遊過程中,朱子文化大有文章可做。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與旅遊相生共興、相輔相成。中外許多地方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旅遊與文化融合程度越高,旅遊產品就越精粹,旅遊吸引力就越強,旅遊經濟就越發達。依託“朱子故里”“文公闕里”品牌,婺源可以做好“朱子文化+旅遊”文章。以舉辦紀念朱子誕辰888週年系列文化旅遊活動為契機,通過“提煉一句主題口號、打造一臺演藝節目、出版一套文化叢書、推出一條文化線路”等,塑造朱子文化旅遊品牌,將極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朱子文化特質展現出來,做好“媒體的嘴、名人的筆、網絡的傳播、百姓的口碑”等宣傳推介文章,使之在消費群體中形成“第一印象”,進而成為遊客出行的“第一選擇”。

當下,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斷增長,文化日益成為支配旅遊活動的精神支柱和旅遊經濟的重要引領。以文化為內容、以旅遊為平臺的文化旅遊產業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婺源走好“朱子文化+旅遊”之路,定能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文旅融合成功經驗,為建設“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貢獻更大力量。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行走婺源,但見“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但聞“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僕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的《朱子家訓》朗朗誦讀聲,讓我們解讀到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婺源方案”。

“美麗鄉村繡新景,夢裡老家織藍圖。”新時代,勤勞智慧的婺源人民以2967平方公里的土地為紙,以傳承千年的朱子文化為筆,定能書寫朱子故里錦繡華章,繪就文公闕里美麗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