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欧洲命运之战”:苏波之战

“决定欧洲命运之战”:苏波之战

在苏俄1917年到1922年的国内战争中曾经有一场战争被称为

“决定欧洲命运之战”:苏波之战

(一)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两国一直存在矛盾。波兰跟沙俄的恩怨更可以回溯到十六世纪以前,俄国未建立之前,当时的波兰是中部欧洲的大国,在1609-1615年多次进攻俄国,曾两次攻进莫斯科。但在俄罗斯正式建立后,俄国逐渐开始占据上风,并且支持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在1648-1654年反对波兰的斗争,之后经过1654-1657年的战争获得了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以及基辅,随后3次瓜分波兰,并且到了一战前夕,波兰实际变成俄国的属国。两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削弱,反而越来越尖锐与不可调和。

(二)边界因素

波兰与苏俄的边界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凡尔赛条约使波兰自18世纪末被瓜分以来重新立国,刚刚恢复独立的波兰寻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时失去的领土;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目标是控制同样的领土,那些地方曾经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失去。两国的领土问题加深了双方的矛盾与对立,使两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领导因素

两国领导阶层都想扩大自己的在欧洲地区的影响力,提升本国实力。波兰临时政府首脑——毕苏斯基提出了“从海到海”的口号,即从波罗的海到里海,全面占领乌克兰第聂伯河地区和白俄罗斯,恢复1772年波兰全盛时曾经拥有的版图。在内战基本结束后,苏俄领导人产生了依靠红军力量对周边国家“输出革命”的想法。苏俄的领袖——列宁则认为红军可以经由波兰支援德国共产党,并在欧洲其他地方制造革命,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两国领导者及领导阶层的政治主张是完全对立的,而双方也为了各自主张的实现不断进行斗争。

(四)民众因素

1918年11月,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自1795年被俄、普、奥三国瓜分以来,波兰人民在经历了123年的亡国之痛后,在经过无数波兰仁人志士为了自由和独立的斗争之后,终于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如今,在获得独立与自由的同时,波兰人心中也在孕育着狂热和梦想。昔日的侵略者和压迫者——俄国,现在已自顾不暇,而且面临着几乎全世界的敌视和攻击,因此波兰人强烈要求恢复祖先荣耀。

“决定欧洲命运之战”:苏波之战

在分析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时,首先要对战争结果进行分析。战争结束后,两国都声称自己获胜。在这场战争中,波兰人声称成功的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苏俄则声称波兰的向东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击退,认为那是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的一部分。但是通过分析这场战争给双方带来的影响的好坏,苏俄所受到的损失明显要大于波兰。

对波兰来说,苏波战争中对苏俄的重创使一贯备受俄国欺压的波兰恢复了自尊和自信,同时把毕苏斯基推上了事业的巅峰,1926年6月13日,他通过军事暴动独揽波兰大权,成为实际的军事独裁者(1926~1935)。他打着“整顿社会政治制度”的旗号,在政府和军队中清洗异己,修改宪法,破坏议会制度。1930年夏,中左派密谋推翻政府,他一举逮捕18个党派的代表,让反对派在刺刀下和他达成和解,旋又释放。1935年病逝,但他作为民族英雄被载入了波兰历史。直到今天,在波兰华沙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毕苏斯基广场仍然是波兰独立的象征。

对苏俄来说,这次战争实践的失败使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首先,战争的失败在苏俄领导人中间产生很大震动,1920年9月22-25日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会议上激烈讨论战争失败原因以及世界革命前景。与会的大多数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捷尔任斯基、布哈林、加米涅夫、斯大林,包括最高领导人列宁等思想都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觉得战争失败可能是犯了战略错误,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失败主要还是主观原因。并且在1920年底,布哈林提出了“红色干预权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战争征服全世界,扩大以此为基础的制度就是巩固和扩大无产阶级政权和革命,这一理论得到许多领导人的支持,不过好在列宁还是比较清醒的,及时改变领导集团中的这种想法。另一方面,苏波战争也使得苏俄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由世界革命转为和平共处,1921年3月18日,苏波两国签订了《里加条约》,以对波兰较有利的内容为两国的紧张局面划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与周围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立陶宛签订了和平条约。这为苏联之后开展的工业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使苏联能在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下进行国家建设。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请投:[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