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我們的人生被父母影響

因為『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的問題,範兒姐跟老公吵了起來,情緒上來後,我摔了一個碗,來宣洩對老公的不滿和憤怒。

「啪」的一聲,老公和孩子都驚呆了,我看著支離破碎的碗,一下子難過的無法自處。

記憶瞬間回到自己的小時候,我爸也是吃著飯把碗、盆子,使勁地摔在地上,表達內心的憤怒。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這一刻的我,就像我爸爸!模式複製了,儘管我知道應該控制情緒,可在那失控的一瞬間,我的身體選擇了最簡單的方式:模仿父母!

你是不是也像你媽媽訓你那樣,訓自己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像你爸迷戀香菸那樣,迷戀遊戲?你是不是也像你媽媽那樣,對每個人都和善,除了自己?你是不是也像你爸爸那樣,對朋友兩肋插刀,卻忽略了家人?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夜深人靜,當我開始反思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當我走入婚姻,儘管我知道爸爸摔盤子摔碗不對,爸爸打媽媽不對,可我仍在情緒爆發的時候複製了這些行為。

以前不理解也不認同原生家庭,可這一刻我體會到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有希望的是:我有了覺察,我想改變!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我們終將活成自己母親的樣子

高圓圓回憶母親的音頻刷爆了朋友圈,範兒姐也聽了,心堵得難受。

曾經,我們總是以為我們走出農村,讀過更多的書,懂更多的道理。那些我們曾經認為的父母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們在自己的生活裡會過得更好。

所以從小,我們就看不慣父母的種種行為,並堅定地相信:我們一定會活成跟父母不一樣的人。

她賢惠、端莊;我偏要叛逆、不守規則;她總是為家庭忙碌,而忽略了自己;我偏要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高圓圓在回憶中說:

很多年裡,我以為我跟她截然不同。

她是一個害羞、膽怯的人,很少很少出門,有點奇怪。

在我出生之後,她幾乎就不再出門,大概只有在姥姥還在世的時候,她一年會出門兩次,帶我去姥姥家。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其實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城市,每一次也只是吃個午飯,睡個午覺就回來了。

她很不喜歡和人接觸,只有家裡來很熟的客人,她才出來。

小時候的我,一直都覺得媽媽似乎有點與眾不同,我不想變得像媽媽那樣害羞,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身上有了母親的影子。

比如,我很害怕社交,所以每次不管是拍戲還是聚會,我都很害怕,我不想跟任何人說話,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記得最尷尬的一次就是在香港參加一個電影節。我站在那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知道該做什麼,只想找一個角落裡躲起來,但角落裡也都是人。

最後我找到中庭的一棵樹,我面對著樹站了整整一晚。我心想,只要樹不開口,今天晚上就不會有人跟我說話了。

怎麼去和人打交道,這件事情媽媽從來沒有教過我。相同的我也變得跟她一樣害羞、膽怯、不愛說話。

聽著高圓圓的自述,範兒姐感受到了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影響,她努力地想不像母親那樣膽小,反而越來越像她了!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母親就是我們的仙女教母,有些事沒說,可我們依然在潛意識裡學的有模有樣,絲毫不差,所以這世上的每個女人都或多或少地活成了自己母親的樣子。

當然沒有好壞的評價,因為好的我們也學了,壞的我們也學了,只是我們長大了,有力量了就可以發揚好的,約束壞的,讓自己變得更好!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我不想孩子活成我暴怒的樣子

為什麼我們會越來越像父母?

英國「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一書說的比較清楚。

父母主要通過三種行為機制——言傳、身教和身份認同來影響後代。

值得說的是,後天培養的模式是讓我們和父母或祖父母相似的真正原因。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言傳】

父母會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教育子女什麼是「正確」的言行方式。

最開始,父母牽著我們的手教我們走路;

到了我們聽得懂的年紀,父母就會教導我們什麼時間睡覺是正確的;

我們自己會用筷子的時候,父母就會教我們不吃蔬菜是不正確的;

告訴我們別人給禮物要說謝謝,弄疼了別人要說對不起;

……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會對他們認為好的言行大加鼓勵,而對其他言行大加抵制。

孩子們學會如何取悅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並學會對父母的話全然照辦。

孩子們性格的養成,不論積極還是消極的一面,都會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響,包括良好的日常習慣、組織性思維方式、心態,以及那些不良的習慣和態度。

一個滿口髒話的孩子,必定有一個滿口髒話的父親或母親,就是這麼回事!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身教】

不同於父母的主動教導,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開始認真學習父母的行為,並對其進行一絲不苟的模仿。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會不斷模仿父母生活的小細節,不論在行為上還是在語言上。

他們也會模仿父母的一些較為重要的行為模式,例如要強、懶散,處理問題的方式以及消極情緒。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曾經網上有一個非常可愛的視頻:一個3歲大的小女孩一邊走路一邊給外婆打電話:喂,外婆,你的女兒又在家裡發脾氣,你快打電話說說她。

這種身教式的習慣在我們的家族中通常世代相傳。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很多父母從小就教育小孩不要說謊,然而有時孩子在家接個電話,恰好此刻父母不想與這個人交談時,就會示意孩子自己不在。

通過觀察我們的行為,孩子們明白凡事總有例外,規則也可以被打破。

父母雙方的觀點產生分歧時,孩子近距離觀察父母的個人風格、性格特徵及行為模式,會以如何做能夠吸引父母注意和關愛為標準,對這些不同示範進行篩選並做出最終選擇。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就是孩子通過代入父母的角色來體驗他們的某些方面。

孩子將父母的言行代入自身,並將其當作自己本身的一面。

身份認同產生的根源是愛意或恐懼。如果出自對父母的愛意,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來取悅他們,或者避免不同給他們帶來的不快。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中國乒乓球歷史上第一位「大滿貫得主」劉國粱,大家都不陌生,他8歲的女兒劉宇婕在美國高爾夫錦標賽上,拿到冠軍。

在頒獎典禮上,劉宇婕全程發表英文獲獎感言,坦言自己的夢想,就是超越世界冠軍的爸爸!

這就是一種身份認同,因為愛,所以要變成和父母一樣的人,甚至超越他。所以才會有「虎父無犬子」的說法。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當然,子女對父母的身份認同不僅僅包括那些陽光的,積極的方面,還有那些消極的,陰暗的方面,這一切都將成為子女自身的一部分,從而影響子女的一生。

所以,你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首先你自己得覺察並做出榜樣。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走出原生家庭,迎接覺醒的未來

高曉松在《奇葩大會》上說的:在長達20多年的一段人生裡,我都沒有發現,自己討厭別人干預自己、愛較勁,都和原生家庭有關。直到40歲之後,我才真正走出來。

完美的原生家庭不存在,再好的父母,也會有其認知和能力上的侷限,社會環境的更替總有父母們想不到的點。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最最重要的是,這一生我們無法通過投胎選擇父母,所以如果我們能帶著尊重,去覺察原生家庭中的哪一部分對我們有幫助,哪一部分阻礙了我們成長和快樂。那我們就有力量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透過學習走出來,給自己的孩子做榜樣。

範兒姐很喜歡張韶涵,不僅僅是那首《隱形的翅膀》伴隨了我的大學時代,也因為儘管她深受母親的傷害,但仍沒有放棄自己。

對張韶涵而言,原生家庭的傷害就像是一場噩夢,而穿越痛苦後的成長,就如同夢醒後的花園,一樣美好。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範兒姐喜歡的一本書《衣櫥裡的女孩》,作者弗朗絲講述了她自己的童年親身經歷的事情。

弗朗絲的童年,承受著世界最大的惡意,每晚被狠毒的繼母鎖在衣櫥裡,抹布為被。她被繁重家務所累,6歲被祖父奪走貞操,被繼母毒打到耳膜穿孔,16歲被趕出家門,無家可歸。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她雖然忘不掉毆打和屈辱,但心中充斥的,從來不是恨意和自暴自棄。

時隔多年,她依然記得在蝸居的暗無天日的衣櫥裡,她用粗布拖把做成洋娃娃,口中唸叨:「等我長大了,一定盡我所能,給我的孩子一切我不曾得到的善待。」

她後來生了三個女兒,還收養了十幾個孩子,包括殘疾兒,擁有了滿滿的愛和溫暖新生。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弗朗絲在自序裡說:童年時沒有收割幸福,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播種幸福的能力。

多麼有力量的話,每個人都知道走出來得多難呀!但我們依然可以穿越痛苦,跟往事和解,放下心中的負重,帶著希望和感恩的心繼續上路。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還有一本東野圭吾的《時生》中,也有這樣的表達:「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很多時候我們越來越像我們父母的樣子,背後就是一直無法擺脫的原生家庭,包括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所以帶著覺察我們要去做一些事情:

1.對原生家庭進行認真反思,勇於承認家庭的消極影響,但不要把它當成致命的缺點,它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經歷、一種感受,同意並接受它就是這樣的;

2.用心體會這些感受,比如自卑感、孤獨感、暴力傾向等等,嘗試給它們下定義,弄清楚這些感受的具體來源,並與其和解;

3.認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想明白過去在原生家庭中缺的是什麼,然後努力去獲得和保護這些需求;

4.學會善待自己,照顧自己,和更多的人建立聯繫,向可靠的朋友或心理諮詢師敞開心胸,接受他們的關心和幫助。在良好的社會互動中,慢慢治癒自己的心靈。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以前我不懂她,現在卻像極了她

當我們懂得接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就懂得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