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在雾霾天强势抬头的时刻,大人们费尽心思担心呼吸健康,一位株洲的10岁小学生却设计出了一项自动装置让窗户随PM2.5自动开关,并凭借着这项发明创造摘得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项目铜奖。

从2岁前的呀呀学语,到4、5岁“执迷”于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孩子们头顶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光环,不断地挑战着你知识库存的极限,刷新着对世界的全新认知,抓耳挠腮作答完毕后,仿佛世界都明亮了。

有数据调查显示,一个4岁的孩子每天要问200-300个问题。而面对孩子抛出的成百上千个问题,很多家长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从而以一种臭脸+不耐烦的标准家长脸把孩子的好奇心推出千里之外。

“一个小孩子家,怎么那么多为什么?”

“不可以碰,太危险/太脏了。”

可家长却很少反思,自己的“习惯性”举动、敷衍和不耐烦,正一步步磨灭孩子对世界探索的欲望,让孩子失掉了许多成长的体验。

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妈妈是超人》里,马雅舒对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行”、“不可以”。孩子踩一下沙子,摸一下鱼,都会让她觉得崩溃,也因此女儿在幼儿园入学时会表现得极其不适应,连基本的上厕所都需要老师来照料。

好奇心是探索欲的起点,能在避免让自己操碎心的麻烦中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是一门“硬”学问。为了帮助各位家长了解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好奇心,现在为你准备了系列问答,让你get满满的真知,带你涨姿势。

Q1:好奇心可以像兴趣一样被培养出来吗?

NO!好奇心不是培养出来的,是被保护出来的,好奇是一个孩子基本安全感被基本满足后的自然反应。就像人们旅游去了一个全新的地方后,在期待的驱使下,会观察周围的环境,对异国他乡的景色、生活方式抛去黑人问号,这些都是建立“我很安全”的基础上;如果到了一个战火纷飞国家,人们就会时刻提防着按下警报器,四处躲闪不被火光秒到,好奇心也就荡然无存。所以在获得充分安全感的时候,大家才会去注意有趣的事情。孩子从6个月或1岁开始,在最核心的安全感被满足后,便会产生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就像吃饱的婴儿会盯着奶瓶上的花纹发呆,对着妈妈的脸发射迷之微笑,这些都是自然反应,需要被保护。

Q2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来越“熊”,你该如何应对?

家长需要在约束和放手间做一个权衡,既不要极端保护,也不要极端扼杀。如果小朋友在家觉得抽屉很好玩,去拉抽屉,父母不要河东狮吼,大喊“STOP!”,要让孩子亲身感受抽屉的变化,当然我们也要留意别让孩子被抽屉夹到手,在探索的过程中受伤。同时要让孩子学习社会规则,要告诉孩子不可以打着好奇心的幌子,去做违背社会规则的事情。从自然人到社会人,逐渐让孩子学会平衡愿望和能力、愿望和社会规则的冲突,包括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冲突。

Q3:你是否在无意中狠狠关上了孩子探索欲的大门?

孩子在学步儿阶段,时刻以“别别别”+张牙舞爪暗示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只会关上孩子探索欲的大门。如果把孩子的安全空间留好,就能确保孩子跟随自己的好奇心做事,比如手机不想让孩子碰,就不要把它放在孩子随手摸到的地方。同时不要太过主导地安排孩子的好奇,如果家长太喜欢做老师,做爸妈的功能就被削弱,比如你对着三岁的孩子,讲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孩子除了给你“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的懵懵脸,别无他物。让孩子跟随自己的愿望去探索,才能使他们拥有主体感,也保留了好奇心纯粹的一面。

Q4:孩子复读机附体,总是重复问问题怎么破?

孩子3岁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为什么”、“怎么会这样”,“水放冰箱就能变成冰呢”这样的问题一问就是无穷遍,但看似同一个问题,他们关注的点却不一样,家长可以提出“你怎么看呢”、“你觉得呢”来回应孩子,从而发现孩子关注的方向;孩子在提问的同时想要的是一个“妈妈欢迎我来提问”“妈妈乐意看到我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亲子氛围和成长的感觉。

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很多大人失掉了的“宝藏”。

英国专栏作家伊恩.莱斯利说,“在未来世界,具有好奇心的人会越来越受到青睐,因为这些人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

或许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发明家,但好奇心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孩子会因为好奇心带来怎样的惊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