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八極拳由來與易理的關係

八極拳為今日著名拳法之一。起源於河南月山寺,由蒼公所創,傳於千載寺和山東慶雲縣、流行於河北滄縣,孟村,羅瞳,南皮及寧津一帶,普及南北各省。清末由末代皇帝的武術老師霍殿閣宗師及御前侍衛霍青雲先生傳入長春,傳承八十餘載。故長春又被稱為“八極拳第二故鄉”。

淺議八極拳由來與易理的關係

一、“八極”名稱的由來

八極拳,早些年間因地域不同又被稱為“巴子拳”、“八技拳”、“八忌拳”等。創自何人,如何取名為八極,現說法不一。明戚繼光著“紀效新書”中記載“........古今拳家........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名著..........”。可見此拳在明代已有,推其年代當不至晚於明初。自明以上,則無可考。“巴子拳”等名稱叫法,後必為門中擅文之士,取其諧音,改為八極拳。傳至清末,八極拳之名漸已普及。至於如何取“八極”二字,則無記載。推究其意,應從八極拳架式和勁力要求來推之,應為八方極遠之地。但是,從八極拳本身拳意、拳力來分析,本人認為“八極”二字,從功架方向來看,是拳走八方,勁達極處,具有力戰八方,力達八面,威風凜凜,神威不可侵犯之氣概。“八極”二字,從精神氣質、功夫深淺來看,應當是:意志極強,練功極堅,架勢極固,氣沉極深,剛柔極佳,內外極合,功力極大,心膽極壯,八個極積之意。“八極”二字,從架勢訓練來看,講八方圓活,八部整力。頭、肩、肘、手、腰、胯、膝、足八個部位,練到極深之處。此外,八極拳,內存八意;即;驚、慌、狠、毒、猛、烈、神、急。其意是;太極拳沉穩而善守,八極拳剛猛而善攻。八極拳勢猛力剛,然而太剛易折,這就要求練八極拳者雖剛猛,講求擁搓帶緩,陰陽頓挫,氣力貫通。其發力特點猶如八意,動如崩弓,發如炸雷,勢動神隨,疾如閃電。外具八形,八形者;龍,虎,熊,猴,燕,鷂。鷹,雞八種動物。每個形體不是單純模仿,而是把它們內在的神韻、氣質、特徵體現出來。


淺議八極拳由來與易理的關係


八極拳,顧名其意,八極者,八方極遠之意,借天比為浩瀚之宇宙,窮穹八方,渺渺極雲。取人身而喻天地,實喻拳術之精絕可達極深極遠之境界。拳走八方,勁達極處,體用八部,八方圓活,內存八意,外具八形,精神八強,實乃大拳法也。

從以上推斷來看,八極拳將由此命名。至於對錯與否,由於本人學淺,有待於有識之士共同探索、論證。

二、八極與易理的關係

八極拳博大精深,以八為根,為意,為用,故它與易學有淵源。八極拳譜言:無極動而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分八卦,跪膝者南北二極也,擄手者天地轉也,腰步盼前顧後也,八極者,無極歸源也。可見八極拳運動規律體現了--無極而太極,太極而八極,八極又無極,循因果報往返的完整體系。

無極者,無形無象狀態。太極者,萬物之源,總天地萬物之理。八極者,八方之極,八部之變,八強之髓。無極而太極為源之起,太極為始之初,生原始。太極生八極,為太極開天地;八卦論變化 ,生八極,八極而無極,返璞歸真。

1.方位變化方面的關係

八卦論變化,生八極,架行先天方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故小架馬步樁是面南背北。面南為首,乾為首;背北,背者腹也,坤為腹;左手東,實中寓虛,離中虛;右手西,虛中實,坎中滿。離火坎水,水火相濟,兩手架正是相輔相成的。

八卦論變化,八極拳,拳走八方,乃行後天方位。八極以身為太極,上下為兩儀,面南為上,為天,為陽,為位。背北為下,為地,為陰,為坤位,故馬步樁為兩儀樁,八極小架取先天方位卦序,八極拳取後天方位卦序。因九宮圖形深合體用八部之位,即頭、肩、肘、手、腰、胯、膝、足,也基本符合八卦之象,即乾首、坤腹、震足、巽股、坎耳、離目、艮手、兌口也。八極馬步樁,面南背北,左東右西。由起勢之無極,動而太極,分陰陽,是生八極,一手扣為陽,一手託為陰。上首為天,下腹為地,故有“擄手者天地轉也”。


淺議八極拳由來與易理的關係


八卦論變化,生八極,暗合八卦。八卦為經卦,兩兩相垂,而生六十四卦,為別卦。八極拳循此理,設八部,走八方,演八式,一手變八手,八八六十四手。故八極拳的基本架勢簡樸無華,但變化無盡,奧妙無窮。

2.勁力、練法方面的關係

中華武術門派繁多,所練名稱不同,練法各異,但其理為一。各種練法之最高境界也是殊途同歸。

八極拳講剛柔相濟,剛中寓柔,柔中有剛,此勁法之精義。八極拳法講沉墜勁、十字勁、纏絲勁、四六勁、滾勁、抵勁、變勁,破勁、挺勁、化勁、攔勁、挑勁、鑽勁等。這些勁法中隱者為柔,現者為剛,這亦是剛柔相濟之說。拳諺雲: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文有太極安天下:太極拳以柔為主,為文,為陰,講粘勁、聽勁、講以柔克剛,為內家拳法;武有八極定乾坤:八極拳以剛為主,為武,為陽,講剛烈猛促,暴發寸力。尤以拍打勁,鐵砂掌硬功被稱為外家拳法。但八極在修煉的時候強調剛柔之理,虛實兼具,故卦象寓示拳法,拳法深合卦象,可見八極拳之悠長曆史與博大精深,得之絕非偶然。

八極拳講內外兼修,其操作之法講“外練於骨外,內練一口氣”。外練講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還有手與眼合。外練講求拍打之功。內練講氣沉丹田和氣貫丹田,講哼哈二氣,講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講神到力到。這就是內外兼修。

八極拳拳譜曰:頭頂青天腳抓地,懷抱嬰兒手托腮。一頂一抓為剛,一抱一託為柔。姿正勢圓,內外三合,動靜相宜,上下相隨,陰陽相錯,剛柔相濟。八極加劈掛,神鬼都不怕。是以八極拳短節補以劈掛開合之義,故八極拳不能簡單地定義為“外家拳”。八極拳力求改變原來的沉濁之氣,蠻拙之力和僵硬之勁,使之達到內氣充盈,外力爆發,似剛亦柔,似柔亦剛,勁整力合,勁風暴烈,拳意自然,變化萬千。所以八極拳具有內外兼修之理,剛柔相濟之義。

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造就了八極拳三百多年來的經久不衰。今天百花齊放的局面,似乎寓示著八極拳的起源已與我們相去甚遠。飲水思源,習練一種拳,就有必要來學習瞭解它的發展歷史,這是非常必要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武術的精魂--八極拳,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在八極拳的傳承和發展中,我們提倡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易經》為群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它與八極拳之間的神秘的淵源面紗還有待於我們後人去進一步揭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