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八极拳由来与易理的关系

八极拳为今日著名拳法之一。起源于河南月山寺,由苍公所创,传于千载寺和山东庆云县、流行于河北沧县,孟村,罗瞳,南皮及宁津一带,普及南北各省。清末由末代皇帝的武术老师霍殿阁宗师及御前侍卫霍青云先生传入长春,传承八十余载。故长春又被称为“八极拳第二故乡”。

浅议八极拳由来与易理的关系

一、“八极”名称的由来

八极拳,早些年间因地域不同又被称为“巴子拳”、“八技拳”、“八忌拳”等。创自何人,如何取名为八极,现说法不一。明戚继光著“纪效新书”中记载“........古今拳家........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名著..........”。可见此拳在明代已有,推其年代当不至晚于明初。自明以上,则无可考。“巴子拳”等名称叫法,后必为门中擅文之士,取其谐音,改为八极拳。传至清末,八极拳之名渐已普及。至于如何取“八极”二字,则无记载。推究其意,应从八极拳架式和劲力要求来推之,应为八方极远之地。但是,从八极拳本身拳意、拳力来分析,本人认为“八极”二字,从功架方向来看,是拳走八方,劲达极处,具有力战八方,力达八面,威风凛凛,神威不可侵犯之气概。“八极”二字,从精神气质、功夫深浅来看,应当是:意志极强,练功极坚,架势极固,气沉极深,刚柔极佳,内外极合,功力极大,心胆极壮,八个极积之意。“八极”二字,从架势训练来看,讲八方圆活,八部整力。头、肩、肘、手、腰、胯、膝、足八个部位,练到极深之处。此外,八极拳,内存八意;即;惊、慌、狠、毒、猛、烈、神、急。其意是;太极拳沉稳而善守,八极拳刚猛而善攻。八极拳势猛力刚,然而太刚易折,这就要求练八极拳者虽刚猛,讲求拥搓带缓,阴阳顿挫,气力贯通。其发力特点犹如八意,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外具八形,八形者;龙,虎,熊,猴,燕,鹞。鹰,鸡八种动物。每个形体不是单纯模仿,而是把它们内在的神韵、气质、特征体现出来。


浅议八极拳由来与易理的关系


八极拳,顾名其意,八极者,八方极远之意,借天比为浩瀚之宇宙,穷穹八方,渺渺极云。取人身而喻天地,实喻拳术之精绝可达极深极远之境界。拳走八方,劲达极处,体用八部,八方圆活,内存八意,外具八形,精神八强,实乃大拳法也。

从以上推断来看,八极拳将由此命名。至于对错与否,由于本人学浅,有待于有识之士共同探索、论证。

二、八极与易理的关系

八极拳博大精深,以八为根,为意,为用,故它与易学有渊源。八极拳谱言: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八卦,跪膝者南北二极也,掳手者天地转也,腰步盼前顾后也,八极者,无极归源也。可见八极拳运动规律体现了--无极而太极,太极而八极,八极又无极,循因果报往返的完整体系。

无极者,无形无象状态。太极者,万物之源,总天地万物之理。八极者,八方之极,八部之变,八强之髓。无极而太极为源之起,太极为始之初,生原始。太极生八极,为太极开天地;八卦论变化 ,生八极,八极而无极,返璞归真。

1.方位变化方面的关系

八卦论变化,生八极,架行先天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故小架马步桩是面南背北。面南为首,乾为首;背北,背者腹也,坤为腹;左手东,实中寓虚,离中虚;右手西,虚中实,坎中满。离火坎水,水火相济,两手架正是相辅相成的。

八卦论变化,八极拳,拳走八方,乃行后天方位。八极以身为太极,上下为两仪,面南为上,为天,为阳,为位。背北为下,为地,为阴,为坤位,故马步桩为两仪桩,八极小架取先天方位卦序,八极拳取后天方位卦序。因九宫图形深合体用八部之位,即头、肩、肘、手、腰、胯、膝、足,也基本符合八卦之象,即乾首、坤腹、震足、巽股、坎耳、离目、艮手、兑口也。八极马步桩,面南背北,左东右西。由起势之无极,动而太极,分阴阳,是生八极,一手扣为阳,一手托为阴。上首为天,下腹为地,故有“掳手者天地转也”。


浅议八极拳由来与易理的关系


八卦论变化,生八极,暗合八卦。八卦为经卦,两两相垂,而生六十四卦,为别卦。八极拳循此理,设八部,走八方,演八式,一手变八手,八八六十四手。故八极拳的基本架势简朴无华,但变化无尽,奥妙无穷。

2.劲力、练法方面的关系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所练名称不同,练法各异,但其理为一。各种练法之最高境界也是殊途同归。

八极拳讲刚柔相济,刚中寓柔,柔中有刚,此劲法之精义。八极拳法讲沉坠劲、十字劲、缠丝劲、四六劲、滚劲、抵劲、变劲,破劲、挺劲、化劲、拦劲、挑劲、钻劲等。这些劲法中隐者为柔,现者为刚,这亦是刚柔相济之说。拳谚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文有太极安天下:太极拳以柔为主,为文,为阴,讲粘劲、听劲、讲以柔克刚,为内家拳法;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以刚为主,为武,为阳,讲刚烈猛促,暴发寸力。尤以拍打劲,铁砂掌硬功被称为外家拳法。但八极在修炼的时候强调刚柔之理,虚实兼具,故卦象寓示拳法,拳法深合卦象,可见八极拳之悠长历史与博大精深,得之绝非偶然。

八极拳讲内外兼修,其操作之法讲“外练于骨外,内练一口气”。外练讲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还有手与眼合。外练讲求拍打之功。内练讲气沉丹田和气贯丹田,讲哼哈二气,讲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讲神到力到。这就是内外兼修。

八极拳拳谱曰:头顶青天脚抓地,怀抱婴儿手托腮。一顶一抓为刚,一抱一托为柔。姿正势圆,内外三合,动静相宜,上下相随,阴阳相错,刚柔相济。八极加劈挂,神鬼都不怕。是以八极拳短节补以劈挂开合之义,故八极拳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外家拳”。八极拳力求改变原来的沉浊之气,蛮拙之力和僵硬之劲,使之达到内气充盈,外力爆发,似刚亦柔,似柔亦刚,劲整力合,劲风暴烈,拳意自然,变化万千。所以八极拳具有内外兼修之理,刚柔相济之义。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造就了八极拳三百多年来的经久不衰。今天百花齐放的局面,似乎寓示着八极拳的起源已与我们相去甚远。饮水思源,习练一种拳,就有必要来学习了解它的发展历史,这是非常必要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的精魂--八极拳,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八极拳的传承和发展中,我们提倡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易经》为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与八极拳之间的神秘的渊源面纱还有待于我们后人去进一步揭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