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清朝皇帝的妃子怎么都长这样?

出身不由己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皇帝有权网罗天下的美女,后宫的颜值自然不会差。然而,由于清代独特的八旗制度,宫廷选取御用女性并不以长相为主要标准。

根据 1653 年顺治帝的谕旨,皇后、妃子都应该从满洲官员、外蒙古贝勒等高层人士的女儿中选拔产生,八旗官员的女儿只要年满十四至十六岁,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选秀。这种制度之后一直延续,且逐渐加以完善。

在这种选拔体制下,妃子几乎只能从旗人中产生,社会上的女青年进入后宫的道路基本被堵死。


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清代的种族偏见还不只体现在旗人和非旗人之间。即使是旗人,也并非所有适龄女性都有参加妃子选拔的资格。

比如同为旗人,内务府的包衣三旗就与来自八旗的正身旗人地位不同。后宫中地位较高的皇后、贵妃以及嫔妃等,几乎都出身于八旗。


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规定了后宫选秀制度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在有资格生产后妃的八旗中,满人和其他族的后宫表现也有很大差别。《清宫后妃》中的“清宫后妃表”记载,187 名清宫后妃中,有 136 人是满人,蒙古族有 21 人,可见皇帝的择偶范围很受限制。

而蒙古人能够二十多次中选,也是靠着清初的“满蒙联姻”政策。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为了联合蒙古科尔沁族、对抗明朝而开始了“满蒙联姻”。清朝入关前后,满蒙通婚达到高峰,皇太极的5位皇后全部为蒙古族,其12名皇女也都下嫁到蒙古。


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蒙古族的体格、体型和半个多世纪来的变化》中的调查结果


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吉林省满族体质特征调查》一文中的调查结果

这种特殊的民族分布,本身就使后宫女性的容貌特征与一般意义上的汉族女性有所区别。以头宽高指数来衡量,大部分人可分为阔头型、中头型和狭头型,而多项调查结果都表明,满族人以阔头型居多。而以形态面指数衡量的话,大部分人可分为超阔面型、阔面型、中面型、狭面型、超狭面型这五个等级,蒙古族即是阔面型的典型代表。


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而即使通过了种族关,得以进入后宫的选拔程序,容貌也不是中选的首要条件。最为重要的是门第。

在后宫选拔中,女青年们须根据所在旗色依次乘车入宫,车上会专门标示出她们的门第出身。进入皇宫后,再分成五人一组接受皇帝或皇太后的选阅。被看中者就要“留牌子”,牌子上记录着参选女性的旗籍、家庭和年龄,供选拔者参考。


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在清朝统治者的选秀标准中,“品德”也和“门第”一样是重中之重。在清代皇后、嫔妃的册封文中,“淑德”,“端良”,“孝慈”,“世家”,“门第”都是高频词汇。

相比之下,容貌往往不是最主要的考量标准。比如叶赫那拉·静芬,其相貌十分平庸,但因为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最终成为了光绪的隆裕皇后。


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当然,相貌也并非全不重要。清朝在选秀过程中对容貌还是有所要求,只是当时的审美标准相比于今天不乏惊人之处。


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朕闻乾坤定位,爰成覆载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恒之象。惟内治乃人伦之本,而徽音实王化所基。茂典式循,彝章斯举,咨尔嫡妃富察氏,钟祥勋族,秉教名宗。当亲迎之初年,礼成渭涘;膺嫡妃之正选,誉蔼河洲。温恭娴图史之规,敬顺协珩璜之度。承欢致孝,问安交儆于鸡鸣;逮下流恩,毓庆茂昭于麟趾。允赖宜家之助,当隆正位之仪。兹奉崇庆皇太后慈命,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尔其祗承懿训,表正壸仪,奉长乐之春晖,勗夏清冬温之节,布坤宁之雅化,赞宵衣旰食之勤,恭俭以率六宫,仁惠以膺多福。螽斯樛木,和风溥被于闺闱,茧馆鞠衣,德教覃敷于海宇;永绥天禄,懋迓鸿禧。钦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