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子為什麼這麼難看


清朝妃子為什麼這麼難看


清朝妃子為什麼這麼難看


清朝皇帝的妃子怎麼都長這樣?

出身不由己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皇帝有權網羅天下的美女,後宮的顏值自然不會差。然而,由於清代獨特的八旗制度,宮廷選取御用女性並不以長相為主要標準。

根據 1653 年順治帝的諭旨,皇后、妃子都應該從滿洲官員、外蒙古貝勒等高層人士的女兒中選拔產生,八旗官員的女兒只要年滿十四至十六歲,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選秀。這種制度之後一直延續,且逐漸加以完善。

在這種選拔體制下,妃子幾乎只能從旗人中產生,社會上的女青年進入後宮的道路基本被堵死。


清朝妃子為什麼這麼難看


清代的種族偏見還不只體現在旗人和非旗人之間。即使是旗人,也並非所有適齡女性都有參加妃子選拔的資格。

比如同為旗人,內務府的包衣三旗就與來自八旗的正身旗人地位不同。後宮中地位較高的皇后、貴妃以及嬪妃等,幾乎都出身於八旗。


清朝妃子為什麼這麼難看


▍規定了後宮選秀制度的《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在有資格生產後妃的八旗中,滿人和其他族的後宮表現也有很大差別。《清宮后妃》中的“清宮后妃表”記載,187 名清宮后妃中,有 136 人是滿人,蒙古族有 21 人,可見皇帝的擇偶範圍很受限制。

而蒙古人能夠二十多次中選,也是靠著清初的“滿蒙聯姻”政策。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為了聯合蒙古科爾沁族、對抗明朝而開始了“滿蒙聯姻”。清朝入關前後,滿蒙通婚達到高峰,皇太極的5位皇后全部為蒙古族,其12名皇女也都下嫁到蒙古。


清朝妃子為什麼這麼難看


▍《蒙古族的體格、體型和半個多世紀來的變化》中的調查結果


清朝妃子為什麼這麼難看


▍《吉林省滿族體質特徵調查》一文中的調查結果

這種特殊的民族分佈,本身就使後宮女性的容貌特徵與一般意義上的漢族女性有所區別。以頭寬高指數來衡量,大部分人可分為闊頭型、中頭型和狹頭型,而多項調查結果都表明,滿族人以闊頭型居多。而以形態面指數衡量的話,大部分人可分為超闊面型、闊面型、中面型、狹面型、超狹面型這五個等級,蒙古族即是闊面型的典型代表。


清朝妃子為什麼這麼難看


而即使通過了種族關,得以進入後宮的選拔程序,容貌也不是中選的首要條件。最為重要的是門第。

在後宮選拔中,女青年們須根據所在旗色依次乘車入宮,車上會專門標示出她們的門第出身。進入皇宮後,再分成五人一組接受皇帝或皇太后的選閱。被看中者就要“留牌子”,牌子上記錄著參選女性的旗籍、家庭和年齡,供選拔者參考。


清朝妃子為什麼這麼難看


在清朝統治者的選秀標準中,“品德”也和“門第”一樣是重中之重。在清代皇后、嬪妃的冊封文中,“淑德”,“端良”,“孝慈”,“世家”,“門第”都是高頻詞彙。

相比之下,容貌往往不是最主要的考量標準。比如葉赫那拉·靜芬,其相貌十分平庸,但因為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最終成為了光緒的隆裕皇后。


清朝妃子為什麼這麼難看


當然,相貌也並非全不重要。清朝在選秀過程中對容貌還是有所要求,只是當時的審美標準相比於今天不乏驚人之處。


清朝妃子為什麼這麼難看


▍“朕聞乾坤定位,爰成覆載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恆之象。惟內治乃人倫之本,而徽音實王化所基。茂典式循,彝章斯舉,諮爾嫡妃富察氏,鍾祥勳族,秉教名宗。當親迎之初年,禮成渭涘;膺嫡妃之正選,譽藹河洲。溫恭嫻圖史之規,敬順協珩璜之度。承歡致孝,問安交儆於雞鳴;逮下流恩,毓慶茂昭於麟趾。允賴宜家之助,當隆正位之儀。茲奉崇慶皇太后慈命,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爾其祗承懿訓,表正壼儀,奉長樂之春暉,勗夏清冬溫之節,布坤寧之雅化,贊宵衣旰食之勤,恭儉以率六宮,仁惠以膺多福。螽斯樛木,和風溥被於閨闈,繭館鞠衣,德教覃敷於海宇;永綏天祿,懋迓鴻禧。欽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