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佛系”了

有些話只能“小眾”。年紀漸長,望著漸漸流失的傾聽與傾訴欲。是成熟嗎?是接受平淡嗎?還是麻木了?

知道太多有時並不好,難得糊塗又常常做不到。於是缺失了激情,謹小慎微,言不盡且含糊其辭。

所以陷入了尷尬局面:自詡孤獨,無人能懂,但又最稀罕別人能懂。

標榜沉默是金,強忍不言,卻又無比憋屈的生活狀態。

為何“佛系”了

但又不能憋太久,人有三急,也有七情六慾,那一個都不能長堵不疏。所以總要有所言有所行。以個人之所感所悟,抒發表達。不求一語能激千層浪,但求概率性偶遇共鳴。逢知己千杯少難求,遙控吶喊以助興也許有。

所有極端,應遵從以人為本。如此才真正燦爛多彩之文明景象。過於統一一致的價值觀念與追求方向,必然失衡。

開口閉口車房錢,婚嫁娶。不否認安身立命第一,但其他的真的就一點都不重要?此不立,言他必是低賤下等?只問高不高,不問累不累?做人的尊嚴與自信到底是純粹立於物?還是立於人格,品行?

為何“佛系”了

盡畢生之力,耗於物,還不一定能達標。

於物:擔不起,只能放下。

於詩和遠方,遙遙無期,只能“佛系”了。

為何“佛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