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莫拿善心辦壞事

《易經》曰:行善之家,必有餘慶。

《論語》又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善良,是人們應有的最基本的優良品格。

了凡四訓:莫拿善心辦壞事

《了凡四訓》記載“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善,也分很多種,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費了一番苦心,卻沒有任何益處。

“罵人打人是惡,對人有敬愛有禮就是善。”

其實未必!

“貪財、非法佔有是惡,廉潔、堅持操守是善。”

其實也未必!

中峰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中峰和尚說:“有利於別人的,就是善;僅利於自己的,就是惡。如果你是利於別人,那麼,罵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那麼,禮敬別人,也未必是善。”所以,我們做善事,能利於別人的就是出於公心,出於公心就是真誠。如果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出於私心就會偽善。發自內心的行善,就是真善,而模仿別人,做形式上的表演,就是偽善。為善而不求任何回報,就是真善,為了某種目的而行善,就是偽善。這些情況,都應當自己細細考量。

什麼叫做端、曲呢?現在我們看到這個人很老實很謹慎,就認為他是善的而肯定他,但從前的聖人寧願欣賞有個性又有原則的人。那些活得很小心謹慎的所謂好人,雖然大家都喜歡他,但由於是沒有原則的老好人,聖人反而認為他會敗壞道德。

了凡四訓:莫拿善心辦壞事

什麼叫是、非?魯國的法律規定,凡是本國人能從別國諸侯那裡把俘虜過去做臣妾的女子贖回來,都可以得到官府的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一次贖了人回來,卻不接受官府的獎賞。這個事聽起來好像很高尚。但是,孔子聽說以後,很不高興,說:“子貢做得不對啊。聖賢做什麼事,都是為了改變不良的風俗而對老百姓產生教化的作用,並不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而去做事。現在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如果領了賞金就被指責為不夠清廉,那誰還願意去贖人呢?我很擔心以後不再有人願意向諸侯贖人了。”

後來,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人作為答謝,送了一頭牛給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高興地說:“從此以後,魯國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去救掉到水裡的人了。”

世俗的看法,肯定認為子貢不要賞金的行為很高尚,而子路救了人接受酬謝有點庸俗。而孔子的看法卻和世俗相反。我們討論行善,不應該只是看行為本身,還要看這個善行是否會有弊端。不應該只看當前,還要看到長遠。不只要看個人的得失,還要看對天下大眾的影響。當時的行為雖好,但他的流弊足以害人,那麼,雖然看起來是做好事,其實卻在做壞事。當時的行為也許不是那麼好,而它的影響卻會為別人帶來好處,那麼雖然當時看起來不像是善行但其實已經是了。這裡只是討論了一種情況。其他好像不義的義舉,好像不合乎禮而實際合乎禮的禮,好像不講信用而實際卻合乎信用的信,好像不夠慈愛而實際卻是大愛的慈愛,都應當細加辨別。

了凡四訓:莫拿善心辦壞事

孔夫子畫像

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了凡四訓:莫拿善心辦壞事

為善取樂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