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1940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蘇州。號豆廬、近墨者、味閒,別署百樂齋、味閒草堂、三百芙蓉齋。擅書法、國畫、篆刻、美術理論及書畫印鑑賞。出版有《中國篆刻大辭典》《韓天衡畫集》《韓天衡書畫印選》《韓天衡篆刻精選》《天衡印話》《天衡藝譚》等專著。2013年10月,收藏有他個人捐贈的1136件藝術珍品、佔地22畝的韓天衡美術館在上海嘉定正式開館。

現任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名譽院長、上海中國畫院顧問(原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首席顧問、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吳昌碩藝術研究會會長、吳昌碩紀念館館長、中國石雕博物館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溫州師範大學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


鍥齋對話

藝藏互長 金石為開

——韓天衡訪談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時間:2015年1月16日

地點:上海·韓天衡美術館

人物:韓天衡、李世俊

李世俊:韓老師,一直以來您都是以書法家的身份被大家熟知的。今天參觀了美術館,很震撼,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收藏的呢?

韓天衡:在那個時代沒有收藏這麼一說,因為當時收藏就意味著一種提倡“封資修”的生活方式。對我而言其實就是收集,收集來作為學習資料,作為老師。開始的時候大概是十二三歲,主要還是從1957年從事文職工作之後。那時候書畫印很便宜的,1960年左右吳昌碩的對聯是4元到6元一副,任伯年的大冊頁4元錢是今天價格的千萬分之一。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心經》

李世俊:韓老師,您能說下您的收藏經歷和經驗嗎?

韓天衡:我年輕時候收集的途徑大概有這麼幾個:

第一,從“文革”初的劫灰裡收集我所需要。比如“文革”剛開始,大家都在燒“四舊”。現在館裡所看到董其昌寫的《蘭亭序》,當時差點被一位老先生燒掉,為了買董其昌的這件作品,我生平唯一一次拆東牆補西牆賣東西買回來的。對於一個喜歡收藏的人來講,叫自己拿出一件東西出去,那等於是要在身上割一塊肉一樣,但是實在沒有辦法。

第二,是從假的裡面挑真的。1986年我到廣州集古齋去開畫展,空閒的時候我就幫他們集古齋打掃舊櫃子。常年盛古董的櫃子裡面都是灰塵,反正我也沒事就把裡面都翻出來看,一看看到三方吳昌碩的圖章,都是真的。經理跟我講,幾個日本的篆刻大佬都來看過說是假的。我很開心啊,一下子發現三方真的印章,而且價格不高。我就跟經理講這三方印章我都要了。所以我的收藏的一個途徑就是經常從假的裡面挑真的。現在處於“全民收藏熱”階段想從假的裡面找真的太難,不從真的裡面找出假的就蠻好了。

第三,攔截那些即將走私出去的東西。1980年前後,國內很多人都拿東西去賣給國外那些收藏家或者商人。因為我朋友多,他們會跟我說有人要拿東西去賣,我就讓朋友幫忙給我疏通,讓他不要賣出去,只要價格我能夠承受我就會買下,因為拿出去反而名聲很難聽,叫走私。

第四就是用我自己的去換。比如有一幅石魯畫的小品,畫得非常精,有點繪畫基礎的一看這張畫,那個用筆,那個造型,屬於開門見山的精品。當時那個畫廊的老闆就講你拿兩張畫來換,我就拿兩張畫來換來的。包括上海有一個老的書畫家、篆刻家,他有一次拿了一個吳昌碩的印來,他講:“天衡,我非常喜歡你的印,我送一方吳昌碩的印給你,你給我刻兩方。”我一看是真的非常好,我就刻了兩方印。像這樣用土產換來的情況也比較多。

還有就是從海外古玩書畫選購別人看不懂的。我有一回到日本去,看到一個很好的端硯,當時好像是5萬日元就買了下來,買下來之後那個老闆就問翻譯我是哪個國家的人。之後我讓翻譯跟他說是中國上海的。那個老闆像發瘋一樣地叫了起來,我當時很奇怪。翻譯告訴我說只有日本人到中國去買古董。還從來沒有中國人到日本買古董,之後我寫了一篇文章,我說我用不多的錢為中國人爭回了臉面。我當時很榮耀,不是個人的榮耀,而是為中國人爭回了面子。

這樣的例子很多,總結看來,收藏是一種樂趣,一種文化修養。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我不是收藏家,僅僅是收藏界的一個“拾荒者”。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 篆書《臨友簋銘中堂》

李世俊:韓老師,您把這些收藏捐給國家的時候是怎樣的一種初衷呢?

韓天衡:這些藝術品很奇特,它滋補人、豐厚人,但是它自身沒有一點損失,相反,由於它能成全你,所以這些藝術品反而具有不朽的生命,具有永久的藝術價值。而且我收集的每一件東西都有一個故事,我把她們當作自己的老師,我要給她們一個好的歸宿,這個歸宿在哪裡呢?不是去賣錢,我想捐出來給國家,讓民眾都能來享受、學習、交流。基於這個想法,我和家裡人商量之後,得到他們的支持。我就跟政府簽約捐給了政府。政府很關心我,獎勵我2000萬的獎金。這錢如果拿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拿錢換的。我跟家人商量之後,用這2000萬的獎金成立了一個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秋滋味》

李世俊:韓老師作為“拾荒者”這麼多年,為藝術和文化保護的確做了很大的貢獻,特別是後來把這些文物捐獻給國家,讓這些文物能永久地保存下來。而且又用國家給的獎金建立了基金會。

韓天衡:我所想的就是對文化做點事情,因為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國家很重視,我們也是配合它的繁榮發展。現在都在提倡“中國夢”,我想我就實現一個我的“嘉定夢”吧。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石知己》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石知己》邊款

李世俊:韓老師,看來您是邊收藏邊學習。您能談談這幾十年來藝術生涯的體會嗎?

韓天衡:我簡單談談這幾十年來在篆刻上我所歸納幾點需要防止和注意的。

忌草率。這個世界上的事情,總是要深思熟慮,仔細推敲。草率,是篆刻創作第一要忌諱的。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字的篆法。同一個字在篆書中不管是金文或小篆,都有一個基本的結體。不同的書家融入各自的書寫性格以後,這個字就產生了多種面貌,所以不是一字一態,而是一字多態。

第二,章法。在篆刻史上一些印人之所以難以成為大家,往往犯了一個最大的忌諱:創作程式化。應從印文中生髮章法,而不是用一個現成的章法來套用印文。真正有大成就的篆刻家,每一方印作給你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推敲提煉的結果。

我年輕的時候想法很幼稚,刻印常不寫稿,塗上墨,拿起刀來就刻,表現自己的本事。三十幾歲時在李可染先生家裡,我們交情很深,談得也很投緣。他讓我刻印,我想就當場完成吧。十分鐘刻了三方,李可染先生還表揚了我。出門的時候他對我說:“天衡,我送你一句話,叫作‘天才不可仗恃’。”這句話對我後半生的影響很大。所以,搞篆刻藝術的人,一定要忌草率。

忌偏食。搞篆刻藝術,眼界要寬,汲取要廣,不能偏食。吳昌碩的印好,但是不能只盯著吳昌碩學。一個時期集中攻一家,作為學習的一個過程,這符合成長的規律。即使相對集中研究一家的時候,也不要太單一,比如很認真地在學習趙之謙,不等於你就不能參考鄧石如、吳讓之,甚至於其他流派,都可以參學,打開眼界,擴大胸襟。

忌去古。去古,就是否定傳統、蔑視傳統、拋棄傳統,這也是學習書法篆刻的大忌。藝術和科學發展的規律是不同的。文學藝術裡面,沒有一個大家是沒有傳統基因的。文學藝術發展是一根長的鏈條。周、秦、兩漢一代代下來,直到今天,這根鏈條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是其中的基因,既是發展的,又是緊緊相扣的、甩不掉的。就如我們今天崇拜沙老,同時我們也崇拜沙老的老師吳昌碩。而吳昌碩之前的浙派、皖派,那麼多大家,依然是神態奕奕的,依然是光芒萬丈,不因為多少年過去了而黯然失色。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怎麼去敬畏傳統,重視傳統,學習借鑑傳統。

忌匠氣。篆刻藝術不能出現匠氣,還有俗氣。搞任何一門藝術,都要講文氣、清氣、書卷氣。怎麼避免匠氣?可能不僅是從技巧上去解決,而是要讀書,就是中國傳統的大文化要多深入,增加自己的思想修養和文化知識。一個有靈魂的藝術家,他又有了好的技巧,兩者合一,就成為大家。如果他只有技巧而忽視了學問、修養、觀念,絕對成不了大家,他的作品難免有俗氣和匠氣。

忌單一。任何一門藝術的成功,它都包含著一種複合效應,一種疊加效應,是很複雜的。搞篆刻藝術的人怎麼樣避免單一呢?我想到一個說法,叫作“馬蜂窩理論”。一個蜂窩有很多蜂穴,馬蜂回來了,各自回到自己的蜂穴。書法裡面的正、草、隸、篆,繪畫裡的山水、人物、花鳥、走獸,以及詩歌、古文、戲曲,這些東西整合起來就成為一個很大的文化藝術系統,好比一個蜂窩,一路走來,看起來是相對獨立的蜂穴,但是他們又不是完全隔離的。你如果懂得打通這個蜂穴,讓書法、繪畫跟篆刻通起來,等於把蜂窩的各個蜂穴全部打通了,就可以左右逢源,相得益彰。

忌自滿。我個人有這樣的認識,搞篆刻與其他藝術一樣,它處處是起點,時時是起點,永遠沒有終點。搞藝術的人是絕對不能自滿,如果由短暫的自賞、自慰延伸為是自傲、自戀的話,藝術是很難進步的。我總結了一句話就是:我們要忌自滿,等別人指出來,已經來不及了。先賢講“吾日三省吾身”,要經常檢討自己的自滿情緒。古人還有一句話,我從年輕到現在一直記得提醒自己:“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了九十里了才能算一半。只有十里路,不要看它很近,要看成是一半。人總有階段性的成果,真的走到一百里了,你成功了嗎?還沒有,後面這句話是我加的,“行千里者半九百”,經過幾十年努力算你走到一萬米了,你成功了嗎?沒有。我們搞藝術的人,一輩子始終在路上,是有起點而沒有終點的。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一日之跡》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一日之跡》邊款

趣事·舊照

(文章摘自韓國權《二哥軼事》,作者系韓天衡之弟)

1990年,他在天津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個人的藝術展覽,原定十天的展覽,由於受歡迎,延期了一個月。展覽期間,他多次來我所在的油漆廠為工廠裡的書法愛好者們上書法課、作講座。有次市裡請他去作講座,去接他的是一部老舊小貨車,待下車時,二哥未留神,被小貨車上的一塊小鐵皮把他當天穿的一條從新加坡買回的新褲子狠狠扯開道大口子,但二哥不講究,仍然認認真真直至講座結束。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早期制印照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1975年在溫州方介堪老師家中

二哥從小在藝術上就有天賦,那時候學校天天有寫字課,作業是在大楷本上寫幾頁毛筆字,第二天上交,老師用硃筆在寫得好的字上畫一個圈圈,如有特別好的,便畫兩個。有同學拿了自己的大楷本要與二哥的本子比誰的圈圈多,勝出幾個圈,就刮對方几個鼻子,二哥當然是不會輸的。後來有好事的同學拿了二哥的本子去與高年級的同學比,結果自然又是二哥獲勝。再後來就沒有人願意與二哥比了,因為他本子上的紅圈圈總是最多。在他小學三年級的成績報告單上有老師這樣的評語:這個學生有書法天賦,望家長多加栽培。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1978年與陸儼少先生在長城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80年代初與謝稚柳老師

二哥小時候體育特別優秀,不過優秀加上頑皮,免不了闖禍。有一次學校組織春遊,二哥提出跟同學們比賽跳遠,同學們紛紛同意,但他別出心裁,說要跳過糞坑。那時候農村條件差,茅坑都是露天的,寬度在二三的米樣子,二哥助跑十來米後一躍而過,有的身條較弱的,一下跌了進去,再爬出來,身上沾滿了臭糞,這樣對方的家長跑來告狀,父親氣不過,自然對二哥一頓痛打。所以當年家裡的雞毛撣子不是撣灰塵的,更多的是用來打二哥的屁股。不過二哥雖然老是闖禍,鄰居們倒是說我們這些孩子,以後真正有出息的是二哥,理由是他很聰明,儘管調皮但不搗蛋,而且對人都很有禮貌。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2006年春節給程十發先生拜年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2006年在中國篆刻藝術研究院成立大會上致辭,擔任院長


鏈接·名家集評

天衡刻印之妙,古不乖時,健而能軟,使小松(黃易)再生,奚岡復作,當斂衽而避。

——劉海粟

天衡同志治印,根底深厚,刀法精熟,加上刻意創造,變幻多姿,為現代印學開闢一新境界。反覆玩賞,贊仰無已。

天衡同志治印,基礎厚,功力深,前後獲讀所作,善思量,多創意,心儀久矣。天衡春秋正富,遊刃恢恢,絢爛之至,乃開新境,繼承發展,屬望無窮。翻紙數四,率墨志佩。

——沙孟海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篆刻《踏石留印》(2016)


天衡所作朱白相兼,琳琅滿目,嘆觀不已,如非九折臂,曷能臻此?

——商承祚

百折江流九折文,篆付墨石解紛紜。幾時才見韓生筆,伯樂親題冀北群。

向愛元人瑤碧堂,臠龍雕虎勢披猖。誰提澄聖齋前過,江海都為百谷王。

——高二適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日有喜》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生肖印鼠》

天衡同志:印章鈐樣三方極佳,圓厚生動,結構不凡,將為拙畫增加勝色,實不勝欣喜,感激之至。我因見此佳作,另生無饜要求,擬請再賜刻三印。茲託便帶去印八方,石上我又寫上印語。我之慕大作,故有此無厭之求,實不勝感激。

——李可染

天衡抉藩秦漢,獨創新調,不欲蹈前人一步,遂能超軼儕輩,俯視群流。

——陸儼少

鐵木之外,別有一天。

——唐 雲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百年如意》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等艦艇》

金龜玉鈕開秦漢,宋疊元朱又一時。皖流浙派風靡體,肯為吾閒真本師!

——謝稚柳

鐵筆丹青寫太虛,縱橫肯綮隙無餘。周金漢玉尋常見,誰識仙人石上書?

——啟 功

我愛天衡之印,食古而能化今,非三代,非今世,獨具雄、變、韻之長。雄者氣格壯偉之謂也;變者立異出新之謂也;韻者回味無窮之謂也。讀其印作,以盤錯搏揚為宗旨,以奇反正,奇中寓平,動中寓靜,一反故常,自成面目。

——程十發

韓天衡先生印,似以盤搏為主,附以刀法之崛奇,自然高古。東坡雲“以奇取正”者是也。二十年前弟亦用此法脫出師門,惜未能更立面貌耳。有一篆刻家前曾來臺(灣),現住美國之魏樂唐,亦用此法,但魏削薄,遠不及韓先生也。又韓先生印中有木刻意味,與魏極為相同,大陸作家蘇白,即似由此脫出,而終未能,可知一藝之成,天分、人工必當配合得宜方可有成,若韓氏者即此中豪傑耳。

——王北嶽


鍥齋對話丨韓天衡先生的書、畫、印


韓天衡《喜出望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