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11億人月均可支配收入僅1600元!房價上漲基礎被動搖?

在談到身家資產時,現在許多人都走入了一個誤區,總認為在大城市中的房產市值,就等同於自己的總資產。

然而,在並不穩定的收入增長前提下,房貸、車貸都已經變得捉襟見肘,在北上廣每天過著吃泡麵榨菜的生活,本質上來說,只能寄希望於房產升值後的變現,否則不可能擺脫窘境。

所以,生活質量並非取決於收入,而是可支配收入。這是樓市中人所共知的前提,也是過去多年以來房價的上漲基礎。

經濟學家:11億人月均可支配收入僅1600元!房價上漲基礎被動搖?

知名經濟學家任澤平此前指出,近十年以來,居民槓桿率已經從17%上升到了44%,這也就意味著,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在減少。

減少到了什麼地步呢?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近期發佈研報稱:除去2.8億高收入人口之後,剩餘11億居民家庭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只有1600元!

在看到這份數據之前,我料到這個數字不會太高,但沒想到竟能低到如此地步!

在報告中,李迅雷也做了進一步說明,該數據取自統計局的統計公報,如果考慮到收入水平存在低估的情況,哪怕距離2000元大關都有很大距離。

經濟學家:11億人月均可支配收入僅1600元!房價上漲基礎被動搖?

各位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也許你的收入每月都破萬,也許你的工資可以在同學朋友中遙遙領先,但在扣除瞭如山一般的各類月供、子女教育費用、醫療與日常消費後,還能剩下多少多餘的閒置資金?

一方面是負債率走高,另一方面卻是儲蓄率的大幅降低。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近日指出,在居民債務負擔方面,用人均債務除以可支配收入,我們的槓桿率已經超越美國,如果我們再參考一下買房掏空“六個錢包”的現狀,就不難理解1600元這個數字背後隱藏的秘密了。

放在過去幾年,人們或許還可能東拼西湊在房子身上押下重注,放到現在,即便有買房的心思,1600元又能幹得了什麼?

經濟學家:11億人月均可支配收入僅1600元!房價上漲基礎被動搖?

也許是兩次家人聚餐的費用,也許是一個低端電子產品的價格,甚至只是自己房貸的零頭而已,面對這種情況,再大膽的炒房客,再看好未來的購房者,又能動用多大的槓桿去買房置業呢?

所以,當可支配收入這個樓市上漲基礎被動搖,房價也自然會歸於合理。

高槓杆用到盡頭,其實就是房產持有者的巨大拋壓,從去年至今,我們見識過環京樓市的瘋狂,也聽聞過廣州、深圳炒房客斷供的傳聞,也看到了各地寫字樓空置的現狀。

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當越來越多的人都意識到自己的收入難以覆蓋月供時,換做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第一時間拋售手中的房產,最終形成互相踩踏的局面。顯然,只有扭轉整個購房群體的理念,將高槓杆的投機情緒驅散,未來的樓市才能夠守住“自住需求”的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