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為什麼攻不下莫斯科?不僅僅是因為寒冷

攻不下莫斯科,真的是因為德軍被凍傻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規模空前的血戰被認為是二戰的轉折點,因此知名度很高。不過,戰爭的勝利是靠一個又一個的轉折點來贏得的,對於遭到了德軍閃電戰重擊的蘇聯來講,莫斯科戰役也許才是第一個真正的轉折點。

德軍為什麼攻不下莫斯科?不僅僅是因為寒冷

斯大林格勒可以說是希特勒臨時起意選定的目標,而莫斯科則不同,那裡是蘇聯的首都,紅色政權的心臟,從一開始就是納粹德國的頭號目標,德軍最為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就是用來攻取莫斯科的。

由於斯大林的錯誤判斷和蘇軍在戰爭初期的混亂低效,達成了突然性的德軍進展神速,中央集團軍群一路向東,非常順利。馮·博克元帥指揮下的裝甲集群只用了不到一週時間就打到了明斯克,圍殲了大約41萬蘇軍,其中30多萬人被俘。1941年7月16日,德軍突入斯摩稜斯克,莫斯科已經是門戶洞開。

9月中旬,基輔陷落,超過65萬名蘇軍被俘,基輔市委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陷落前一小時乘飛機逃出。1941年9月下旬,布良斯克陷落。從9月30日開始,德國集中了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莫斯科方向發動代號為“颱風”的攻勢,企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10月3日,奧廖爾被攻陷,10月23日,德軍又包了一個大鉸子,維亞濟馬—布良斯克的五個蘇聯集團軍被圍困,蘇軍67萬人被俘。

德軍為什麼攻不下莫斯科?不僅僅是因為寒冷

▲德軍進攻莫斯科的計劃,屢試不爽的包抄圍困

雖然這一系列失敗很難看,但從後來的歷史看,如果沒有這些蘇軍部隊的犧牲和牽制,德軍很可能會再提早一個月發動對莫斯科的進攻,如果真是那樣,保不住莫斯科將會是大概率事件。這一點可以從德軍推進速度上表現出來,在戰爭的前三週,德軍平均每晝夜可推進20-30公里,到了8月,這一數字就降到3.5-8.5公里,因為德軍要忙著解決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包圍圈內的蘇軍。

在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希特勒在10月4日發表演講,不無得意的宣稱——“東部前線正在發生偉大的變革……我們將最終消滅東部的敵人!”當時,幾乎所有德國人都相信,德軍一定會拿下莫斯科,消滅“劣等民族”。

面對危局,斯大林想起了救火隊員朱可夫,將他從艱險的列寧格勒調回——丟了列寧格勒只是個面子問題,守不住莫斯科,就如同被摘走了心臟,那才是真要命。然而,在前期的一系列嚴重失敗中,蘇軍的預備隊幾乎都賠光了,朱可夫評估了形勢後,得出了非常不樂觀的結論,他向斯大林彙報:

“西線的防禦實際上已經被摧毀,由於沒有後備力量,無法彌補由此導致的巨大缺口,所有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實際上是暢通無阻的……”

“你知道西方面軍的第16、第19、第20集團軍和鮑爾金的集群在什麼地方?預備隊方面軍的第24和第32 集團軍在哪裡?”

“全部被合圍在維亞茲馬以西和西北地區……”

所以,當德軍直奔莫斯科而來時,蘇軍出現了很大的兵力缺口。直到10 月10 日,蘇軍的防線僅僅部署了四個步兵師、三個後備步兵團、五個機槍營。為了阻擋住敵人,莫斯科炮兵學校、莫斯科軍政學校、俄羅斯最高蘇維埃學院、波多爾斯克機炮學校的學員們全部投入了戰鬥,45萬市民(多數是女性)被動員起來,在城外挖掘壕溝和工事。

但即使如此,蘇軍每個營仍然要防守接近五公里的正面。兵力如此吃緊,朱可夫全力調集一切可用的兵力,他一面從後方調來哪怕是訓練不足的部隊,另一面收攏突圍的散兵,獲得了大約十四個步兵師、十六個重新編成的坦克旅和四十多個炮兵團。工人、工程師、科學家、作家、職員、學生……一切可動員的力量都被組織起來,組成了四萬人的民兵部隊,一萬人規模的“坦克殲擊組”和“巷戰小組”。

通向市區的道路和橋樑都被埋上了地雷,在德軍有可能通過的森林裡,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砍倒一些樹木(畢竟連阿登山區也沒擋住德軍),市區築起了用來打巷戰的街壘……三千八百個火力點,三萬七千五百個金屬拒馬被迅速建設趕來,聖瓦西里大教堂內也設置了爆炸裝置,因為有人推測,德軍攻下莫斯科後,希特勒很可能會乘興巡遊這一著名景點。

▲德軍基本形成了對莫斯科三面合圍的形勢

但這些也只是權宜之計,真要抵擋住德軍,保住莫斯科,還得靠成建制的生力軍。如果沒有足夠的部隊,德軍甚至無須攻城,只要像在基輔那樣,從容地四面合圍,就能讓莫斯科不戰自潰。

莫斯科市內的確出現了大面積的恐慌情緒和混亂——1941年10月1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關於疏散蘇聯首都居民”的決議,這一舉動被理解為莫斯科將要被放棄的信號。事實上蘇聯中央各部和外國使館確實撤退到了古比雪夫,還有一些高官率先跑路,緊接著老百姓也開始逃難了,但他們全得步行,因為公共汽車和出租車都被徵用去運輸部隊了。

▲宣傳海報“我們將保衛莫斯科!”

焚燒文件的灰燼如同黑雪一般在空中飄蕩,德軍隨時可能衝進市區的謠言四處流傳。很多人驚慌失措,有人搶劫了商店和運載罐頭的卡車,有人燒燬黨證並摘掉了斯大林畫像……面對混亂局面,蘇聯國防委員會於10 月19 日決定在莫斯科實行戒嚴——

“破壞社會秩序的所有敵人將立即送交軍事法庭審判,所有奸細、間諜或煽動騷亂的其他敵人將被就地處決”。

▲蘇聯遠東軍區的防區

要守住莫斯科,鼓舞士氣,就得有足夠的兵力。而在當時整個蘇聯範圍內,只剩下遠東的20多個師是唯一建制完整,裝備完好,戰鬥力強的預備隊了,原本是用來對付日本的遠東軍區部隊從遙遠的亞洲地區調回莫斯科。

日本沒有乘機夾擊蘇聯一直被認為是軸心國的敗筆,但站在當時日本的角度看,進攻蘇聯有利於德國,卻沒法讓日本撈到急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顯然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行為。而且日本有諾門罕的失敗教訓,對進攻北極熊心存疑慮,最終沒有選擇北上。

▲佐爾格的信條:不撬保險櫃,文件主動送上門

不闖密室,門自動為我打開

日本的決策被王牌間諜佐爾格探知,他及時發回的情報使斯大林有了調回遠東部隊的底氣,可以說是挽救蘇聯於危亡之中的關鍵之舉,是改變世界的著名情報之一。儘管後來佐爾格被授予了很高的榮譽(蘇聯英雄、金星勳章、雕像、命名大街、紀念郵票),但在當時卻完全不是這樣,佐爾格被捕後,蘇聯官方並不承認其身份,也沒有任何營救行動(佐爾格自己也否認與蘇聯的關係),他和助手日共黨員尾崎秀實於1944年11月7日被處以絞刑,終年49歲。

遠東部隊在數週內從八千公里以外趕來,他們顯然比德軍更加適應嚴寒,這並不是因為天生抗凍,而是有充分的經驗和準備——槍炮有保暖套,塗上了防凍潤滑油;知道如何讓坦克和汽車在嚴寒下能照常發動;有足夠的棉衣、皮靴和護耳冬帽⋯⋯當然,他們是秘密開進的,在原駐地留下了少量人員和電報員以迷惑日本人——大張旗鼓地走了,日本人知道了改主意怎麼辦?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嚴寒被認為是德軍兵敗莫斯科的首因,而實際上那個冬天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冷,在11月4日,莫斯科的最低溫度是零下7度,11月11日至13驟降到過零下20度,但很快就回到了零下3度,顯然還稱不上嚴寒——莫斯科戰役的防禦階段是在並不太冷的情況下進行的。

如果說真有對德軍有影響的天氣,反而是冬季來臨之前的陰雨,蘇聯基礎建設不佳,在坦克和車輛的碾壓下,陰雨和融化的雪水使道路變得泥濘不堪,甚至連步行都很困難。但蘇軍同樣陷入泥濘,“參謀車輛必須由坦克拖動”——天氣是公平的,無論是下雨還是低溫,不會只逮著一邊影響,真正的差別來自雙方的應對和準備是否充分。事實上,11月15日之後,冬季的低溫使路面變硬,反而有利於德軍通行。

直到打到莫斯科近郊時,德軍還可以說是一支常勝之師,然而此時的德軍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困難。

首先是禦寒裝備,在12月之前,天氣雖然沒有冷到駭人聽聞的程度,但缺少禦寒衣服還是會被凍夠嗆。德軍當然不會傻到認為“純亞利安人”就更抗凍,冬裝和裝備的冬季保養物資在名義上下發了,然而元首對戰局的樂觀使得德軍上下都輕視了冬季物資的配發,隨著補給線的拉長,這些東西很多還堆在沿途的車站,前線的德軍依然在瑟瑟發抖。

其次是兵力,推進到莫斯科時,德軍已經損失了70多萬人,約佔入侵蘇聯時的五分之一,雖然蘇軍的損失還要多上好多倍。用於莫斯科方向的部隊雖然從建制數量上看不少,但每個單位減員嚴重,沒有得到有效補充,有的團只剩四五百人,再加上連續作戰,異常疲勞。

第三是燃料,德軍的制勝法寶是能夠快速突擊的裝甲部隊,但如果燃料跟不上,一切免談。受制於漫長的補給線,前線的德軍能得到燃料不敷使用,等於斷了腿,喪失了快速機動能力的德軍,也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閱兵部隊全部實裝實彈,沒有發生意外

紅軍的忠誠是靠得住的

蘇軍的情況正好相反,隨著遠東部隊開始西調,同樣疲勞和殘破的蘇軍看到了希望,也鼓舞了蘇聯領導人的信心。11月7日,十月革命節的閱兵照常舉行,斯大林登上檢閱臺,號召莫斯科軍民堅守城市——

“紅軍和紅海軍的戰士、指揮員和政工人員、男女游擊隊員,全世界都注視著你們,把你們看作是能夠消滅德國侵略者的主要力量。處在法西斯奴役下的歐洲各國人民都注視著你們,把你們看作是他們的解放者。偉大的使命已經落在你們的肩上。你們不要辜負這個使命!你們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解放戰爭!”

▲閱兵部隊走出紅場就直接上了前線

因為此時仍然急需大量兵力

對此一無所知的希特勒從收音機中聽到紅場閱兵的消息後,馬上打電話怒斥馮·博克元帥,嚴令前線德軍轟炸閱兵現場,叫嚷著要把閱兵部隊和斯大林都炸得片甲不留。德軍轟炸機冒雪起飛,付出了被擊落25架的代價後,卻沒有一架能飛到紅場上空。

在莫斯科西北方向,霍普納第4裝甲軍和萊茵哈特第3裝甲軍推進得離莫斯科最近。11月底,德軍已經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只有20-30公里的距離,然而再也推不動了,隨著蘇軍遠東部隊在12月初的到來,這支生力軍徹底壓垮了已是強弩之末的德軍。

“西伯利亞人來了!”

12月5日,頂住了壓力的蘇軍開始反攻。此時的德軍才開始遭遇了零下20-40度的真正嚴寒,也就是說,寒冷對德軍的影響是在蘇軍反攻階段,而且,更要命的是,德軍沒有預備隊可用。

吃飽穿暖、油彈充足的蘇軍一舉將疲憊不堪、減員嚴重、缺衣少油的德軍擊退了100-200公里,德軍傷亡被俘達到了31萬人。這是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的第一次大敗。希特勒聞訊大怒,下達了不許後退的死命令,古德里安、馮·博克、霍普納等將帥被解職,但元首的憤怒也阻止不了德軍的潰敗。

古德里安在日記中寫道:“對莫斯科的攻勢失敗了,我們低估了敵人的優點,包括他的面積及天氣,幸運的是,我在12月5日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否則大禍將無可避免……”

▲勒熱夫離莫斯科只有200公里

順利的話,幾個突擊就能打過來

蘇軍打贏了首都保衛戰,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不過,由於蘇軍是在兵力與德軍基本持平甚至還略少的情況下實施反攻,沒有形成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的致命打擊。事實上,後退了一段距離,緩過勁來的德軍依然有能力在勒熱夫頂住蘇軍,形成了一個對莫斯科仍有威脅的“勒熱夫突出部”,直到1943年3月,該地區才被蘇軍收復。

但這個不算完美的勝利並不能減少莫斯科戰役在戰略上的重要意義,蘇軍的勝利極大鼓舞了蘇聯人民乃至整個同盟國的士氣。納粹的閃電戰被粉碎,從此被拖入了最不願意的消耗戰中,就像一個大塊頭拳手突然連捱了小個子對手劈頭蓋臉的十幾記重拳後,終於咬牙還了對手一記重擊,雖然只是把對手打出了鼻血,踉蹌了一下,但從此再也不會被“暴擊”了——說莫斯科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一點問題也沒有。

▲下一個冬天,朱大帥還將在伏爾加河畔再敗德軍

關於蘇軍為什麼能獲勝,朱可夫表示——

“希特勒統帥部……嚴重地低估了為保衛莫斯科而戰的蘇聯軍隊的力量和條件,同時又過高地估計了為奪取蘇聯首都而集結的德軍部隊的能力……在那種條件下,把一切都寄託在裝甲部隊身上,是靠不住的……德軍統帥部未能及時完成對我方同時發動進攻的準備,儘管他們在那裡有足夠的兵力這樣做……到了12 月初,敵人已經筋疲力盡,而且已經沒有預備隊了,但那時西方面軍卻從最高統帥部得到了兩個重新編成的集團軍……蘇軍司令部能夠抓住有利時機組織一次反攻。”

這裡需要強調一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場戰役好像就是在冬天打的,而實際上莫斯科戰役從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4月底,時間長達七個月,比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間還要長一些。只是因為從12月5日開始的蘇軍反攻更加吸引人,所以才會造成莫斯科保衛戰是冬季戰役的印象。1985年上映的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時間長達六小時,就是因為真實的戰鬥,時間跨度很大。

雖然比不上斯大林格勒那樣慘烈,但莫斯科也無愧為英雄城市的稱號,在距離它只有咫尺之遙時,法西斯軍隊首次嚐到了失敗的滋味,從此走向滅亡。三年後,蘇軍一路殺進柏林,給了希特勒以最後一擊,不知這位元首在自殺前,是否會想起莫斯科。

攻不下莫斯科,真的是因為德軍被凍傻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規模空前的血戰被認為是二戰的轉折點,因此知名度很高。不過,戰爭的勝利是靠一個又一個的轉折點來贏得的,對於遭到了德軍閃電戰重擊的蘇聯來講,莫斯科戰役也許才是第一個真正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可以說是希特勒臨時起意選定的目標,而莫斯科則不同,那裡是蘇聯的首都,紅色政權的心臟,從一開始就是納粹德國的頭號目標,德軍最為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就是用來攻取莫斯科的。

由於斯大林的錯誤判斷和蘇軍在戰爭初期的混亂低效,達成了突然性的德軍進展神速,中央集團軍群一路向東,非常順利。馮·博克元帥指揮下的裝甲集群只用了不到一週時間就打到了明斯克,圍殲了大約41萬蘇軍,其中30多萬人被俘。1941年7月16日,德軍突入斯摩稜斯克,莫斯科已經是門戶洞開。

9月中旬,基輔陷落,超過65萬名蘇軍被俘,基輔市委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陷落前一小時乘飛機逃出。1941年9月下旬,布良斯克陷落。從9月30日開始,德國集中了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莫斯科方向發動代號為“颱風”的攻勢,企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10月3日,奧廖爾被攻陷,10月23日,德軍又包了一個大鉸子,維亞濟馬—布良斯克的五個蘇聯集團軍被圍困,蘇軍67萬人被俘。

▲德軍進攻莫斯科的計劃,屢試不爽的包抄圍困

雖然這一系列失敗很難看,但從後來的歷史看,如果沒有這些蘇軍部隊的犧牲和牽制,德軍很可能會再提早一個月發動對莫斯科的進攻,如果真是那樣,保不住莫斯科將會是大概率事件。這一點可以從德軍推進速度上表現出來,在戰爭的前三週,德軍平均每晝夜可推進20-30公里,到了8月,這一數字就降到3.5-8.5公里,因為德軍要忙著解決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包圍圈內的蘇軍。

在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希特勒在10月4日發表演講,不無得意的宣稱——“東部前線正在發生偉大的變革……我們將最終消滅東部的敵人!”當時,幾乎所有德國人都相信,德軍一定會拿下莫斯科,消滅“劣等民族”。

面對危局,斯大林想起了救火隊員朱可夫,將他從艱險的列寧格勒調回——丟了列寧格勒只是個面子問題,守不住莫斯科,就如同被摘走了心臟,那才是真要命。然而,在前期的一系列嚴重失敗中,蘇軍的預備隊幾乎都賠光了,朱可夫評估了形勢後,得出了非常不樂觀的結論,他向斯大林彙報:

“西線的防禦實際上已經被摧毀,由於沒有後備力量,無法彌補由此導致的巨大缺口,所有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實際上是暢通無阻的……”

“你知道西方面軍的第16、第19、第20集團軍和鮑爾金的集群在什麼地方?預備隊方面軍的第24和第32 集團軍在哪裡?”

“全部被合圍在維亞茲馬以西和西北地區……”

所以,當德軍直奔莫斯科而來時,蘇軍出現了很大的兵力缺口。直到10 月10 日,蘇軍的防線僅僅部署了四個步兵師、三個後備步兵團、五個機槍營。為了阻擋住敵人,莫斯科炮兵學校、莫斯科軍政學校、俄羅斯最高蘇維埃學院、波多爾斯克機炮學校的學員們全部投入了戰鬥,45萬市民(多數是女性)被動員起來,在城外挖掘壕溝和工事。

但即使如此,蘇軍每個營仍然要防守接近五公里的正面。兵力如此吃緊,朱可夫全力調集一切可用的兵力,他一面從後方調來哪怕是訓練不足的部隊,另一面收攏突圍的散兵,獲得了大約十四個步兵師、十六個重新編成的坦克旅和四十多個炮兵團。工人、工程師、科學家、作家、職員、學生……一切可動員的力量都被組織起來,組成了四萬人的民兵部隊,一萬人規模的“坦克殲擊組”和“巷戰小組”。

通向市區的道路和橋樑都被埋上了地雷,在德軍有可能通過的森林裡,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砍倒一些樹木(畢竟連阿登山區也沒擋住德軍),市區築起了用來打巷戰的街壘……三千八百個火力點,三萬七千五百個金屬拒馬被迅速建設趕來,聖瓦西里大教堂內也設置了爆炸裝置,因為有人推測,德軍攻下莫斯科後,希特勒很可能會乘興巡遊這一著名景點。

▲德軍基本形成了對莫斯科三面合圍的形勢

但這些也只是權宜之計,真要抵擋住德軍,保住莫斯科,還得靠成建制的生力軍。如果沒有足夠的部隊,德軍甚至無須攻城,只要像在基輔那樣,從容地四面合圍,就能讓莫斯科不戰自潰。

莫斯科市內的確出現了大面積的恐慌情緒和混亂——1941年10月1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關於疏散蘇聯首都居民”的決議,這一舉動被理解為莫斯科將要被放棄的信號。事實上蘇聯中央各部和外國使館確實撤退到了古比雪夫,還有一些高官率先跑路,緊接著老百姓也開始逃難了,但他們全得步行,因為公共汽車和出租車都被徵用去運輸部隊了。

▲宣傳海報“我們將保衛莫斯科!”

焚燒文件的灰燼如同黑雪一般在空中飄蕩,德軍隨時可能衝進市區的謠言四處流傳。很多人驚慌失措,有人搶劫了商店和運載罐頭的卡車,有人燒燬黨證並摘掉了斯大林畫像……面對混亂局面,蘇聯國防委員會於10 月19 日決定在莫斯科實行戒嚴——

“破壞社會秩序的所有敵人將立即送交軍事法庭審判,所有奸細、間諜或煽動騷亂的其他敵人將被就地處決”。

▲蘇聯遠東軍區的防區

要守住莫斯科,鼓舞士氣,就得有足夠的兵力。而在當時整個蘇聯範圍內,只剩下遠東的20多個師是唯一建制完整,裝備完好,戰鬥力強的預備隊了,原本是用來對付日本的遠東軍區部隊從遙遠的亞洲地區調回莫斯科。

日本沒有乘機夾擊蘇聯一直被認為是軸心國的敗筆,但站在當時日本的角度看,進攻蘇聯有利於德國,卻沒法讓日本撈到急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顯然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行為。而且日本有諾門罕的失敗教訓,對進攻北極熊心存疑慮,最終沒有選擇北上。

▲佐爾格的信條:不撬保險櫃,文件主動送上門

不闖密室,門自動為我打開

日本的決策被王牌間諜佐爾格探知,他及時發回的情報使斯大林有了調回遠東部隊的底氣,可以說是挽救蘇聯於危亡之中的關鍵之舉,是改變世界的著名情報之一。儘管後來佐爾格被授予了很高的榮譽(蘇聯英雄、金星勳章、雕像、命名大街、紀念郵票),但在當時卻完全不是這樣,佐爾格被捕後,蘇聯官方並不承認其身份,也沒有任何營救行動(佐爾格自己也否認與蘇聯的關係),他和助手日共黨員尾崎秀實於1944年11月7日被處以絞刑,終年49歲。

遠東部隊在數週內從八千公里以外趕來,他們顯然比德軍更加適應嚴寒,這並不是因為天生抗凍,而是有充分的經驗和準備——槍炮有保暖套,塗上了防凍潤滑油;知道如何讓坦克和汽車在嚴寒下能照常發動;有足夠的棉衣、皮靴和護耳冬帽⋯⋯當然,他們是秘密開進的,在原駐地留下了少量人員和電報員以迷惑日本人——大張旗鼓地走了,日本人知道了改主意怎麼辦?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嚴寒被認為是德軍兵敗莫斯科的首因,而實際上那個冬天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冷,在11月4日,莫斯科的最低溫度是零下7度,11月11日至13驟降到過零下20度,但很快就回到了零下3度,顯然還稱不上嚴寒——莫斯科戰役的防禦階段是在並不太冷的情況下進行的。

如果說真有對德軍有影響的天氣,反而是冬季來臨之前的陰雨,蘇聯基礎建設不佳,在坦克和車輛的碾壓下,陰雨和融化的雪水使道路變得泥濘不堪,甚至連步行都很困難。但蘇軍同樣陷入泥濘,“參謀車輛必須由坦克拖動”——天氣是公平的,無論是下雨還是低溫,不會只逮著一邊影響,真正的差別來自雙方的應對和準備是否充分。事實上,11月15日之後,冬季的低溫使路面變硬,反而有利於德軍通行。

直到打到莫斯科近郊時,德軍還可以說是一支常勝之師,然而此時的德軍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困難。

首先是禦寒裝備,在12月之前,天氣雖然沒有冷到駭人聽聞的程度,但缺少禦寒衣服還是會被凍夠嗆。德軍當然不會傻到認為“純亞利安人”就更抗凍,冬裝和裝備的冬季保養物資在名義上下發了,然而元首對戰局的樂觀使得德軍上下都輕視了冬季物資的配發,隨著補給線的拉長,這些東西很多還堆在沿途的車站,前線的德軍依然在瑟瑟發抖。

其次是兵力,推進到莫斯科時,德軍已經損失了70多萬人,約佔入侵蘇聯時的五分之一,雖然蘇軍的損失還要多上好多倍。用於莫斯科方向的部隊雖然從建制數量上看不少,但每個單位減員嚴重,沒有得到有效補充,有的團只剩四五百人,再加上連續作戰,異常疲勞。

第三是燃料,德軍的制勝法寶是能夠快速突擊的裝甲部隊,但如果燃料跟不上,一切免談。受制於漫長的補給線,前線的德軍能得到燃料不敷使用,等於斷了腿,喪失了快速機動能力的德軍,也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閱兵部隊全部實裝實彈,沒有發生意外

紅軍的忠誠是靠得住的

蘇軍的情況正好相反,隨著遠東部隊開始西調,同樣疲勞和殘破的蘇軍看到了希望,也鼓舞了蘇聯領導人的信心。11月7日,十月革命節的閱兵照常舉行,斯大林登上檢閱臺,號召莫斯科軍民堅守城市——

“紅軍和紅海軍的戰士、指揮員和政工人員、男女游擊隊員,全世界都注視著你們,把你們看作是能夠消滅德國侵略者的主要力量。處在法西斯奴役下的歐洲各國人民都注視著你們,把你們看作是他們的解放者。偉大的使命已經落在你們的肩上。你們不要辜負這個使命!你們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解放戰爭!”

▲閱兵部隊走出紅場就直接上了前線

因為此時仍然急需大量兵力

對此一無所知的希特勒從收音機中聽到紅場閱兵的消息後,馬上打電話怒斥馮·博克元帥,嚴令前線德軍轟炸閱兵現場,叫嚷著要把閱兵部隊和斯大林都炸得片甲不留。德軍轟炸機冒雪起飛,付出了被擊落25架的代價後,卻沒有一架能飛到紅場上空。

在莫斯科西北方向,霍普納第4裝甲軍和萊茵哈特第3裝甲軍推進得離莫斯科最近。11月底,德軍已經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只有20-30公里的距離,然而再也推不動了,隨著蘇軍遠東部隊在12月初的到來,這支生力軍徹底壓垮了已是強弩之末的德軍。

“西伯利亞人來了!”

12月5日,頂住了壓力的蘇軍開始反攻。此時的德軍才開始遭遇了零下20-40度的真正嚴寒,也就是說,寒冷對德軍的影響是在蘇軍反攻階段,而且,更要命的是,德軍沒有預備隊可用。

吃飽穿暖、油彈充足的蘇軍一舉將疲憊不堪、減員嚴重、缺衣少油的德軍擊退了100-200公里,德軍傷亡被俘達到了31萬人。這是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的第一次大敗。希特勒聞訊大怒,下達了不許後退的死命令,古德里安、馮·博克、霍普納等將帥被解職,但元首的憤怒也阻止不了德軍的潰敗。

古德里安在日記中寫道:“對莫斯科的攻勢失敗了,我們低估了敵人的優點,包括他的面積及天氣,幸運的是,我在12月5日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否則大禍將無可避免……”

▲勒熱夫離莫斯科只有200公里

順利的話,幾個突擊就能打過來

蘇軍打贏了首都保衛戰,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不過,由於蘇軍是在兵力與德軍基本持平甚至還略少的情況下實施反攻,沒有形成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的致命打擊。事實上,後退了一段距離,緩過勁來的德軍依然有能力在勒熱夫頂住蘇軍,形成了一個對莫斯科仍有威脅的“勒熱夫突出部”,直到1943年3月,該地區才被蘇軍收復。

但這個不算完美的勝利並不能減少莫斯科戰役在戰略上的重要意義,蘇軍的勝利極大鼓舞了蘇聯人民乃至整個同盟國的士氣。納粹的閃電戰被粉碎,從此被拖入了最不願意的消耗戰中,就像一個大塊頭拳手突然連捱了小個子對手劈頭蓋臉的十幾記重拳後,終於咬牙還了對手一記重擊,雖然只是把對手打出了鼻血,踉蹌了一下,但從此再也不會被“暴擊”了——說莫斯科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一點問題也沒有。

▲下一個冬天,朱大帥還將在伏爾加河畔再敗德軍

關於蘇軍為什麼能獲勝,朱可夫表示——

“希特勒統帥部……嚴重地低估了為保衛莫斯科而戰的蘇聯軍隊的力量和條件,同時又過高地估計了為奪取蘇聯首都而集結的德軍部隊的能力……在那種條件下,把一切都寄託在裝甲部隊身上,是靠不住的……德軍統帥部未能及時完成對我方同時發動進攻的準備,儘管他們在那裡有足夠的兵力這樣做……到了12 月初,敵人已經筋疲力盡,而且已經沒有預備隊了,但那時西方面軍卻從最高統帥部得到了兩個重新編成的集團軍……蘇軍司令部能夠抓住有利時機組織一次反攻。”

這裡需要強調一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場戰役好像就是在冬天打的,而實際上莫斯科戰役從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4月底,時間長達七個月,比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間還要長一些。只是因為從12月5日開始的蘇軍反攻更加吸引人,所以才會造成莫斯科保衛戰是冬季戰役的印象。1985年上映的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時間長達六小時,就是因為真實的戰鬥,時間跨度很大。

雖然比不上斯大林格勒那樣慘烈,但莫斯科也無愧為英雄城市的稱號,在距離它只有咫尺之遙時,法西斯軍隊首次嚐到了失敗的滋味,從此走向滅亡。三年後,蘇軍一路殺進柏林,給了希特勒以最後一擊,不知這位元首在自殺前,是否會想起莫斯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